品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說話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實

品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說話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實

初識王小波是被他的幽默所吸引,當然還有他的詩性,王小波是寫小說的,但是也寫雜文,他自己說是:心中鬱結,一定要找一個出口宣洩一些不可的衝動。王小波的雜文集中處處都很幽默,值得反覆品讀,就像沉默你的大多數一樣,能讀懂的也是極少數。他的雜文是極富思想性的,在有些人看來是枯燥的,味同嚼蠟,但在有的人看來確實精彩的,值得拍案稱絕,這樣的差異也就來自讀者的本身,是對世界的深入思考、體會,還是作為世界的過客,被喧囂的浪潮沖淡了存在的痕跡。

就拿《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來說,裡面整理的不僅僅是作者對事態的評價、對自己心中鬱

品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說話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實

結的一種宣洩,這本雜文集與當時眾多的傷痕文學不同點就在於少了無痛呻吟,沒有矯情的語氣,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客觀的評判,書中還有對當時文人、社會、生活、科學、人生等問題的觀點,這種對常識和哲學的思考,在王小波的語言下富有張力,又引人自省。

王小波八沉默分為三種:不會說話、不能說話和不想說話。對於前兩種人來說,說話是罪惡,沉默的必需選擇的狀態,而第三種人的沉默是緊閉嘴巴的,這種沉默是無奈的,也是寶貴的。前兩種人的沉默是大多數的沉默,最後一種沉默是少數的沉默。社會需要的是讓少數沉默發聲,而不是讓那些話語圈內的一些人,包括知識分子來對社會評頭論足。作者選擇沉默是因為他認為那些話語都太不可信了,沉默其實也是一種思考和表達,那些常常說話的人,思想上可能是患有貧乏症的。

品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說話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實

如果你瞭解現在的社會,你就會明白,沉默的是極少數,每天叫叫嚷嚷的才是大多數,我們貌似可以在網上說任何的東西,最近有什麼事件,或是有哪個明星緋聞被報道出來,每個人都是要說話的,並且輿論一般是呈一邊倒的姿態,這個現象叫做沉默的螺旋。選擇的沉默的人太少了,選擇思考的人就更少了。就像王小波所說:他們認為話語代表權利。有最新的熱點,誰會不願意去蹭一下呢?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說的話,著或許就是掌握了權利。有些權勢的,就更要出來說兩句了,然後帶動一大群人附和著,這就是權利的象徵。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大多數”這個詞本身就是安全的,我們置身大多數之中,即使受到外來的反駁,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的上前理論,至於誰對誰錯變的不那麼多重要了。

品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說話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實

有人曾說過,長大的標誌就是話少了。小時候童言無忌,無論是什麼事,也不論是什麼人都會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但是長大之後,彷彿話變少了,變得沉默了,有一些人是真的沉默了,有一些則是虛假的沉默。《沉默的大多數》在書中作者打了一個這樣的比方,聖賢說話是在捐贈,而沉默著說話則是在上稅,上稅是強制的,中國的讀書人從很早就被培養了上稅的習慣,那就是說著一些廢話,保證把稅交齊而已,捐贈的話也有,但是因為這些話語都被拋到了公眾的耳朵裡,就像這些錢都是用來被花的,也就沒人分得清是上稅還是捐贈了。

王小波是少有的清醒的人,他所傳達的自由和獨立思考,是我們所需要的,但是也是缺少的。這本書的格調不是很高,作者只是來向我們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的道理。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是無上的真知,保持沉默,承認自己沒有智慧,才是最智慧的人,不用為了“捐稅”而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