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心靈地圖錦繡鮮衣舊曾諳   

很多時候,一個城市的歷史可以通過某一條街的演變和發展“讀”出來;即便反映不了全部的歷史,也可以映照出其中的一鱗半爪。狀元坊就是這樣一條街。提起它,生活在廣州的人們幾乎無人不曉,尤其對於青少年而言,狀元坊簡直算得上一個“勝地”了。在那裡,人們可以花上很少的錢,買回一大堆鮮豔欲滴的服裝、首飾。如若拿給朋友們一瞧,還真像從大商場買到的“高檔貨”,根本看不出它們的價格竟會如此“低廉”。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而在以前,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坊可不像現在這樣作為一條“學生用品專業街”的形象而存在。那個時代,狀元坊同樣是一個繁華的所在,而裡面的店鋪、手工作坊卻是極為高端、時尚的,工藝手工作坊鼎盛,金銀首飾、顧繡、戲服、絨線、繡球等製品以其技術精湛而吸引了五埠村姑。到了清末民初時期,狀元坊已經是通商的重要口岸,坊內所生產銷售的“朱義盛”(一種偽金飾品的品牌)、舞臺戲服、鵝毛扇、塔香等,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享有盛名。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其中最為知名的,還是戲服。而說到廣州的戲服,就不得不與廣繡聯繫起來,因為廣繡——這種著名的傳統工藝在戲服的製作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狀元坊一度有“戲服一條街”的美名,其實也就是“刺繡一條街”。在戲服制作鼎盛的年代,狀元坊內佈滿了戲服制作的手工作坊。那時候的手工作坊都是家庭式的,而且很多都是傳統的西關大院模樣。靠近街邊的底層,是售賣的店鋪;往裡、往上,就是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居所。人們在這安居樂業,優哉遊哉。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斗轉星移,經過多年的變遷,狀元坊已經從舊時的戲服街(刺繡街)變成了學生用品、小商品專業街。   

在今天,很多製作戲服的作坊,已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失殆盡,狀元坊內也沒有任何一家戲服店,它們早已在狀元坊的重建時期搬了出去(現主要集中於人民南路),或者乾脆停辦。在狀元坊附近的人民南路上,能見到的自給自足的戲服廠只有兩家——狀元坊戲服廠和中華戲服廠。不過,其經營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是一塊“香餑餑”了。   “文革”時期是狀元坊——這個戲服(刺繡)一條街的災難。據知情的人講,由於“文革”時期“破四舊”,所有狀元坊裡面的店鋪、戲服都被砸爛、撕掉。從那個瘋狂的年代走出來之後,狀元坊已經面目全非了,昔日的“容顏”已經不再,直至改革開放,一些經營戲服的作坊才陸陸續續又開辦起來,但已不見當年的繁華景觀。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上世紀80年代,越秀區政府也曾將狀元坊規劃為古玩、玉石專業街,但結果很不成功。後來,隨著很多店鋪開始經營文具、卡片等學生用品,這裡漸漸成了學生用品的專業街。近幾年,為了使狀元坊——這條大都市的商業街更加名副其實,越秀區政府朝著“掘古城商都優勢,造商貿旅遊環境”的目標努力,多方投資700多萬元,對狀元坊進行了立面、管線、消防、燈飾的整治改造,使狀元坊面貌煥然一新——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狀元坊的模樣。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綜觀全國各地的街道,在過去狀元坊的繁華時期,可與之媲美的,也許只有南京的“夫子廟”。今天的夫子廟,已是南京著名的步行商業街區,也是最具老南京風情的地方,那裡的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狀元坊較之夫子廟,也許缺乏了一些“文化”的氣息。但於廣州而言,由於其文化本來就具有濃重的生活氣息和平民特色,所以,在狀元坊內所看到的,也正是廣州本土文化的集中體現——鮮活、生活味極濃而略顯嘈雜,給人一種親切感,讓人如同進入了一個喧囂的“大家庭”。如果以前的西關大院沒有被毀壞,狀元坊也許會更具魅力。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狀元坊見證了廣州700多年的歷史變遷,見證了這個城市如何從一個滄桑的古城慢慢步入當代大都市的行列。它就像一塊活化石,在廣州的老城區內默默無聞地“生存”著,如同一個長壽的長者,面對歷史的步履不置一言。有時候,從狀元坊內走出來,回望聳立在巷口的高大牌坊,以及那個近2米高的“龜背狀元”石雕,心裡會掀起一種莫名的波瀾,彷彿狀元坊突然開口講話了——它正在把自己和廣州的歷史,對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娓娓道來。 尋訪之旅細觀 隱藏在商業繁榮背後的古雅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在廣州,狀元坊不用“尋找”(如果需要的話,你一定是位新來的外地客人)。它西接人民南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東連天成路,全長240米,最寬處8米,最窄處2米多。它歷經過歷史的滄桑,又展示著當代的繁榮。  從人民南路進入狀元坊,首先會看到聳立在巷口的高大牌坊。它是一個三層樓高的仿宋代建築,像一頂官帽,頂層上有兩條鰲魚相對著,中間一顆明珠——據稱,那是表示“獨佔鰲頭”的意思;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巨人伸出手要衝出橫街窄巷。牌坊中層,三個“狀元坊”的大字出自國畫大師關山月的手筆,在一大塊純正的漢白玉石板上刻著,並塗上了金水,高懸於牌坊之上,剛勁有力,永不褪色。   

在牌坊下面靠北處,一個約有2米高的“龜背狀元”石雕屹立在此。巨龜昂首平臥,狀元穩站在龜背之上,恭敬而祥和,臉上泛出自信的微笑,就像一位生命力充盈的真人。人龜的造型栩栩如生,為南來北往的人們展示了一個讓廣州人充滿自豪的傳說——那些與兩位狀元郎有關的傳說,也正是“狀元坊”之名的由來。在狀元坊內的最寬處,如果你仔細打量,一定會看到鑲嵌在牆上、用“狀元紅”大理石雕刻的關於狀元張鎮孫出生、讀書、赴考以及抗敵等畢生事蹟的“狀元圖”金水線雕。   

進入狀元坊,不妨先觀察一下里面的建築特色——這也是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所在。狀元坊內的建築物,3米以上的立面均進行了全面整飭,每相鄰的兩三幢建築的顏色是互不相同的,或粉紅色、或黃色、或白色,多姿多彩,恍如女性的服飾。兩旁建築物3米處貼著黃色琉璃瓦,下立粉紅色柱樁,形成具有南方特色的長廊,一直延伸到天成路口。這些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既可以為人們擋風遮雨,又可以給初進狀元坊者一種特別深刻的第一印象。  狀元坊內的地面是用白麻石鋪成的麻石路,既平坦又容易勾起人們的懷舊心理,也給狀元坊平添了一種古雅的風韻。裡面的長廊下,每家商鋪門前的立柱都安有一盞深綠色燈架的壁燈。當夜幕降臨,吊燈成串,壁燈成行,互相輝映,其景觀定會令人歎為觀止。 感受 新新人類的慾望“迷宮”   走進狀元坊內洶湧的人流中,看著一張張青春的臉龐從身邊晃過,琳琅滿目的飾物和輕鬆活潑的服裝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觀者的眼球。今天的狀元坊,是新新人類的快樂購物天地。在那方狹小的空間裡,汗水和香水味在空氣中風一般徘徊;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年輕人依然能尋到自己想要的快樂,依然能保持著一份青春的激情與活力——因為這裡屬於他們。  

 狀元坊不大,單家獨戶的鋪子很少,巷子兩邊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商場;每個商場又劃分為幾十個上百個小鋪子,鋪子的面積都不大,只有兩三個平方米,甚至更小。狀元坊吸引年輕人的,是品種各異的學生用品,諸如文具、玩具、精品、衣服、鞋帽、寵物之類;而那些新潮、前衛、光怪陸離的物件(多是在別處無法買到的,價格又適合那些熱衷潮流又囊中羞澀的青少年們),也足以令他們流連忘返。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入口處“龜背狀元”的石雕似乎在提示人們這裡是一個與狀元、與榮華富貴相關的所在。 所有來到這裡的年輕人都是“無備而來”,因為他們就是要在這裡面逛,而不一定非要買東西。他們也許就是喜歡這種人擠人的熱鬧感,這會讓人的內心遠離孤獨;也許是喜歡這裡面琳琅滿目的商品對眼球的刺激感,這會讓年輕而浮躁的心靈感受到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無論如何,只要你的心態還是年輕的,只要你不害怕作為一名“平民”的尷尬,一腳踏進狀元坊內,整個一天就會“消耗”在這裡了。你可能會發現,原來這不僅僅是一條街,還是一個“活生生”的“迷宮”。 追憶 如戲的生活如戲的變遷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也許你剛剛還在端詳那具有象徵意義的牌坊和狀元石像,也許你正在穿越年輕而喧鬧的人群。然而,想想看:誰的眼光能穿越七百年前的天空?誰又能回憶起以前狀元坊的珠光盈袖、華服金線和商賈雲集?誰又能記起多少陳年舊事呢?   但那些所謂的“回憶”,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也許是不重要的——因為生活並沒有如此要求人們。狀元坊遠去的歷史和覆蓋著的文化底蘊,或許在人民南路僅剩的幾間戲服店裡,還能稀稀疏疏地飄灑出來;在那些戲服的濃墨重彩裡,還能得到些許舊日繁華的印證。 

斗轉星移,在時間的流動中,能夠永恆不變的東西很少,每個人都時刻在變化著,何況是一條几百年前便風光無限的街道。變遷,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歷史物化的外殼;變遷,讓我們懂得懷舊,以及憧憬未來。 地名溯源從泰通裡到狀元坊   狀元坊是廣州一條古老的內街巷,已有700多年曆史,西連人民南路,東接天成路,全長240米,最寬處8米,最窄處2米多。   狀元坊古時稱泰通裡,因居住於此的張鎮孫在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殿試中寫下7000字政論,被欽點為新科狀元,聲震羊城鄉里,後人為紀念張鎮孫,故將泰通裡改名為狀元坊。當時狀元坊還設立了牌坊和祠堂,可惜在後來被戰火毀壞。 
「狀元坊」七百年風雨,喧囂、沉默、守望​​  

與狀元坊結緣的另一個狀元是廣東有名的狀元倫文敘。 明代的狀元坊商貿活動已經十分活躍。當時坊內有一間“朱義盛”首飾店。店主朱義盛經商童叟無欺,生意興旺,尤其是出品的鍍金首飾,永久不變,幾乎可以亂真。後來,朱義盛擴建鋪面。新鋪落成之時,他請了一個祖傳三代都是與人擇日營生的先知子為其店擇日開張,先知子批道:“正月十三日午時開張”。有人反對說:“正月十三日是三煞日,午時又是三煞時,三煞撞三煞,一世無得發。”先知子說:“到時有文曲星相助,衝散煞星,貴店生意興隆,千百年不衰”。到了那天,午時將至,兩個夥計幾次都掛不上店鋪招牌。這時,一個十七八歲的後生進入店內,夥計們立刻精神大振,招牌被輕易地掛了上去。那個後生正是倫文敘,他在明代弘治十二年高中狀元。後來他的兒子也分別中了榜眼、進士。由於倫文敘與朱義盛商鋪掛牌匾的傳說,從此,狀元坊便聞名羊城及南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