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瓜太郎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对,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尝试对出完美下联。

据说民国时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对: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此对一出,震惊世人。此联是公认最好的下联,可惜出者无人知晓,是一大遗憾。有道是文无第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样,它的最佳下联,或许在每个人心中。


紫竹语嫣9501


烟锁池塘柳,水漫金山寺。


叶落古城139


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诗无数,可是能让人记住的却一首也没有,可见此人才学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论才学有多不堪,却也始终挡不住乾隆那颗追求文艺的心,反正写得再怎么不好,也总会有马屁精给他拍马屁。

对于乾隆而言,一时不听别人拍马屁,他就浑身难受,和珅为何能够受宠几十年?原因便在于他摸准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顿马屁拍过去,乐得乾隆晕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宠了。

乾隆喜好什么呢?当然是喜好显摆了。

这不,即便到了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这位爷仍然没有忘记附庸风雅,仍然没有忘记好好显摆显。

据说在一次殿试上,乾隆原本只是想着好好地用几个早已拟好的题来考究考究参加殿试的考生们的学问,可是他问完了,考生们也答完了之后,他又觉得不太满意,也不知道应该点谁为状元。

所以,他决定再加一题,谁给这道附加题一个好的答案,便点谁为状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来有什么难题可以为难这几个考生,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道好题,于是便笑呵呵地对考生说:“朕给你出个对子,你们给对一对,看看谁对的好,听好了,烟锁池塘柳!”

这“烟锁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于明朝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一书。

乾隆自诩风流,自然也看过这个对子,并且尝试过对出下联,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最终只能放弃。

这几个考生一听完乾隆出的上联,顿时脸色也是一变,这个上联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绝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上联不仅描绘出了一副池边烟雾缭绕、杨柳依依,烟雾缭绕着杨柳,烟如杨柳,杨柳如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上联的五个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要是对得出来,恐怕也得是谢灵运那样的“一斗之才”了。

他们在心里呐喊着,太难了,太难了。

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对,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前程,谁对出下联,谁就可能成为状元,这个诱惑没几个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们只能眉头紧锁地想,使劲地想。

过了好一会儿,突然有一个考生出声了:“皇上,这个对子太难了,太难了,我对不出来,我不对了!”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惊愕地看向他,对出来可能就是状元了,就这样放弃?怕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竟然笑哈哈地指着放弃对对子的那个考生说:“好,你就是朕的状元了!”

乾隆这话一出,所有人更加惊呆了,皇帝你这是闹哪样?他都没对出来,你就点他当状元,这对别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为什么要点那个第一个说对不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考生为状元呢?乾隆当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谁?是皇帝呀!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一个自诩多才多艺的皇帝,是一个一生写了数万首诗的皇帝呀!

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学”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没能对得出来,这时候如果让几个考生用了一点点时间便给对出来了,那乾隆这个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说对不出来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果然不是朕不行,是这个对子真的太难了!

所以,他得赶紧结束这个对对子的题,万一真有人对出来了怎么办?

于是,乾隆也就给第一个说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礼——状元给你了,反正将来能当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点这个考生为状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这个考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确定自己对不上来了,于是及时放弃,这让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

第一是诚实,这是个不错的优点。

第二是知难而退,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人将来到了官场之后,想来混得也不会太差,毕竟人力有穷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懂得审时度势乃是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为天下先,不论是为官也好,是平时处事也罢,难免总会遇到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这时候便得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站出来,这样的人到来官场之后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个能吏。

所以,这个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这就是命。


宁糊涂


从这件事看,乾隆皇帝也是有些小虚荣的。我试对一个下联,自认为比目前公认最好的下联“炮镇海城楼”好些,请各位看官评价。我下联是:

柳烰镇江城(烰,音服,热气上升)

我认为“炮镇海城楼”这个下联平仄不对,五行雷同,意境牵强,不是最佳。我的下联首尾回环,平仄对应,五行相生,意境更吻合。

对子:烟锁池塘柳–柳烰镇江城

五行:火金水土木–木火金水土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感觉比《巧对续录》中载的文句:“秋唫涧壑松”武句:“炮镇海城楼”都好些。

附:乾隆出对传说

传说中,乾隆有一次主持殿试考试,其中两名考生的卷子,难分伯仲,考官就交给了乾隆钦定。乾隆看完两人的答卷,也觉得无法定夺。可是,他一抬头,望见殿外的池塘,灵光乍现。乾隆想起了下江南晨游西湖时,风拂垂柳,烟雾袅袅的景色,提笔便写了:“烟锁池塘柳”的上联。第一名考生一看之下,大惊失色,连称:“太难,太难,对不出来!”而另外一位考生,看了半天,才说对不出。乾隆看两人都对不出下联,得意地笑道:“无妨,是朕出的上联太难了。”然后御笔一挥,将首先说“太难,对不出”的考生点成了状元,而另外一位则点为了榜眼。








积善承德


答: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不是真事。

古代科举制度是非常严肃的,岂能由某个人放了某个彩虹屁,哄得皇帝高兴,就能成为状元的?

这不就太儿戏了吗?

不过,虽然不是真事,但人民群众喜欢听,说明这故事还是颇有生命力的,里面的故事性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举行科考,有两份卷子文采势均力敌、难分高下,状元和榜眼当属这两人,但谁属状元、谁属榜眼,主考官无法定夺,只好请乾隆出面钦点。

在民间传说里,类似状元和榜眼难于决择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

唐朝的都是“看脸”,谁帅选谁。

据说拥有状元才的钟馗就因为长得丑,落选了,愤然气死,死而为神。

又据说大诗人罗隐也是长得丑,从此亡命江湖。

盐枭世家出身的黄巢,也是长得丑,落草为寇,搞垮了唐政权。

宋朝喜欢看身体——宋太祖让两个文采旗鼓相当的考生摔跤,谁赢谁是状元。

比乾隆晚出现的慈禧喜欢看名字,刘春霖的名字比朱汝珍好,慈禧就选了刘春霖。

……

乾隆治学广博,琴、棋、书、画、诗、赋、歌、辞样样出彩,选状元可不会像宋太祖那样粗鄙,也不会像慈禧那样白痴,他想了个妙招,让这两个考生对对子,谁对得好,谁就是状元。

嗯,出什么对子好呢?

乾隆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无下联可对的绝对,云:烟锁池塘柳。

这个绝对一出,其中一个考生立刻面色大变,双拳抱拳,朝乾隆一拱手,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太难,太难!对不出来!告辞,告辞。”转身走了。

另一个考生本欲张口应对,却又觉不妥,眉头一蹙,回思细想,反复推敲,时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时如疯癫,如痴似狂,长思不得,最终口吐白沫,仰天晕倒。

那么,这两人都对不出下联,该定谁为状元呢?

按一般人的逻辑,第一位见了上联,立刻当缩头乌龟,应该是个懦夫、胆小鬼,直接淘汰。

第二位奋力应战,虽然最终败阵,但也殚精竭虑,精神可嘉,可以定其为状元。

但是乾隆哈哈大笑,对考官说,把晕倒之人抬下!然后朱笔一挥,把先告辞那位定为状元。

众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齐问:为什么?

乾隆眉飞色舞地解释道:“老夫,哦,不,朕这一个上联可是绝对,天下人绝不可能有人能对得出下联。第一位刚刚听到,就秒懂其难,可谓高手中之高高手;第二位不其知妙,自不量力,白白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终于心力交瘁,可笑可笑!”

故事非常有意思,结局出人意外,却也有几分歪理在其中。

尤其是故事推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更引无数人跃跃欲试,挑战乾隆,挑战绝对,一旦对出,就以状元自居,洋洋得意,其乐无穷。

故事也因此生命力极强,越传越广。

实际上,编故事之人是从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摘录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的。

而陈子升在书中已记载有他自己所对的三个下联,分别为“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台榭灯”,都非常妙。


覃仕勇说史


烟锁池塘柳,

云遮月中桂!


雪落凡尘753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就是号称十全老人著名的打油诗,最后一句还是别人代笔的!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论:"烟锁池塘柳"这种高大上的诗句是乾隆万万作不出的!




“烟锁池塘柳”有多高大上呢?

“烟锁池塘柳”可认为是历史上的绝对,因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

同时,池塘是一个合成词;烟字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雾如烟;雾隐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烟字隐藏了雾!

因此欲对出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诗句实属不易!



那么,“烟锁池塘柳”是谁的作品呢?

该句最早见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是作为对句的存在!陈子升在四首《柳波曲》做了三个对句,皆以五行对五行!

分别为: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本来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子升在诗的自序中写到:“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自此,“烟锁池塘柳”成为了绝对,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子文人!



回归主题,乾隆以“烟锁池塘柳”为上联,让考生出下联!

可想而知,乾隆是把难题扔给了考生。自己作不出好下联,想看看考生们几斤几两,亦或者有其它想法在里边!

不出所料,“烟锁池塘柳”一出马,考生们就呆住了。毕竟难度摆在那里,有个考生很干脆:“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直接径直走开,选择了放弃!

而其它考生竭尽脑汁,想了半天,最终一样的结局,答不出来!有的人难得地憋出一句来,也是驴头不对马嘴,徒增笑料!

乾隆反而是很满意,对考官说:直接走的那位考生就是状元了!”考官不解,乾隆解释道:“才高八斗者,也需有自知之明。烟锁池塘柳乃绝对,此人不去庸人自扰,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一味强求,人才也!”


关于“烟锁池塘柳”,大家有什么绝妙的下联呢?

我先来了个:“油锅炸杨坤”!(某位网友的智慧)

大神们,出招吧!


瀚海说史


古往今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不停地变化,从禅让,世袭,到推荐,再到科举,这一步步走来,不仅让人才的选拔更加的公平,也让阶级更加流动。

科举的诞生更是让寒门学子看见了希望,让平民百姓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有多少寒门人士通过科举变换门庭,成为了人上人,又有多少贤能人士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流芳百世。而据史料记载,在科举开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近800位状元,跟状元有关的事迹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因为学会拒绝而变成状元的神奇故事。

相传在乾隆期间,有一次在江南科考,出现了两位伯仲之间的才子,而乾隆则在他们两个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决断,他认为两位都有状元之才,但状元只能钦点一位。

乾隆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状元。其实乾隆是一位非常喜爱文学之人,虽然乾隆没有什么传世的名作(只有一首刚刚入选小学生语文教材),但他写的诗歌却高达几万首,而且江南诗歌之盛由来已久,以对对联来检验两人文学修养与思维敏捷的程度,是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谁也没有对出下联。

因为乾隆出的上联“烟锁池塘柳”太难了。

这一句不仅从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里绿柳环绕、烟雾笼罩的景象,五个字的偏旁还暗含“水金火木土”五行,所以要对上这短短的五个字不仅要暗含五行,还要符合这句的意境。

对那两个人来说,要对出合乎五行且符合意境的诗句,琢磨一个月兴许已经算是实属不易,短短的面圣时间内,想要对出合适的对联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这句在历史上也可以说算是“绝对”了,这句最早出现于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可直到乾隆时期也无人能对出来,所以乾隆也没有指望两个人能够当场对出来,毕竟他也明白要对出这句难度有多高。

在历史上,还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而这也为对出这副对联增添了不少难度。而两位举人自然也明白自己面临的处境。

果然,当中一人在听完乾隆出的考题后,叩谢圣恩后,立马掉头离去,表示自己无法对出,而另外一人则在冥思苦想好半天后,才黯然离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居然钦点了第一位为状元,这一变故让在一旁的大臣也不得其解。

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至少你还知道自己斤两!应该表扬!

不得不说,乾隆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两个人不同的解决方式却让其中的一个人成为了状元,这个故事大概是想告诫大家,在遇到一件一看就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东西时,选择放弃,远比选择坚持一会后不得不放弃,要好得多。能够及时的选择放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做无用功,不去不撞南墙不回头,也是一种明智。


历来现实


烟锁池塘柳,

雾绕山间松。


百姓家长里短


说到对联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和华安比对的经典桥段: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棋盘内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

这个片段可以说是文化与娱乐的完美结合,它充分展现了对联的魅力。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同时是文人骚客们比拼才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对联,而题主中所提到的“烟锁池塘柳”就是千古名对之一,出对者则是明代才子陈子升,并非乾隆爷。这个上联被称为是史上最难对的对联,几百年来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相传乾隆爷曾以这个上联为科举考题,并选拔了一名状元。


那一年乾隆爷下江南巡视科考,其中有两名才子的才华相当,难分伯仲。乾隆便出了“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该上联可谓难得的绝对,其偏旁包含了五行;刻画出一幅深幽静谧、烟雾缭绕的池塘图景。其中一个才子听说后立马退下了,另一个才子思虑良久,终无结果。乾隆就亲点先退下的才子中榜。众人不解,问其故。乾隆说,此联乃千古绝对,第一个才子一听就反映过来了,说明思虑颇敏。此后这个上联就此流传开来,而一直也没人能完美对上。

那这个上联是不是无解呢?

也不是,据说科举过后的几年,有大清第一才子之称的纪晓岚,对出了“炮镇海城楼”这样貌似完美的下联。据说此联一出,立即传为佳话。许多人认为此下联堪称完美,但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炮镇海城楼”初看之下,确实工整,但细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此联只是形似神不似,在整体意境上,却千差万别。

“烟锁池塘柳”简单的五字,难点在于字字嵌五行为偏旁,意境极为巧妙。经常能满足五行但是没意境,对联没了意境就失去了灵魂。比如网友们对出的:“深圳铁板烧”!五行极为工作读起来也非常爽口,但就不是那个味~~~

最完美对句:桃燃锦江堤

传说在开封包公湖旁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就刻着这个对联,下联便是“桃燃锦江堤”!具体何人所做已经考究不到,桃对烟,燃对锁,锦江堤对池塘柳。笔者认为,这才是堪称完美的对法。格律、意境可以说全契合,偏旁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