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朱元璋滅元后,元朝殘餘勢力北逃,退守蒙古本部。其後多年,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先後發動了多次北伐戰爭,意圖全部消滅北元,雖削弱了北元殘餘勢力,但一直沒有徹底成功,明成祖朱棣也在北伐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

明朝建國200年來,明蒙雙方一直處於打打停停、互有勝負的狀態。蒙古殘餘勢力經常侵擾明朝邊境,燒殺搶掠,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和宋朝對待邊夷侵擾的政策以乞和求降甚至納貢稱臣為主不同,明朝一直對北元的侵擾持強硬態度。明成祖曾說過:“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這也成為明朝對外的基本外交政策。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明成祖朱棣劇照

但這一政策卻在明穆宗時期(年號隆慶)發生了轉折,1570年,明朝與蒙古部落首領俺答汗達成了和平協議,結束了明、蒙200年來的敵對狀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慶和議”——蒙古部落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並嚮明朝稱臣納貢,明朝開放與蒙古的邊境貿易。此後,直至明朝滅亡,長達七十餘年的時間,明蒙雙方再無大的衝突、戰爭。

“隆慶和議”是明、蒙關係的重要轉折,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促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卻是一場緣於蒙古部落王室內部的一場爭妻風波,而且,爭妻的主角還是祖孫關係。

1.爺爺奪妻,孫子負氣出走降明

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領,成吉思汗十七世孫,其祖父是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明朝嘉靖年間,俺答汗的勢力不斷壯大,控制區域從呼和浩特開始向遼東拓展,逐漸成為蒙古事實上的首領。

為了解決蒙古遊牧部落生產、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俺答汗曾多次要求和明朝進行邊境貿易,但明朝出於種種考慮,一直不能滿足其要求。於是,俺答汗就經常率兵襲擾明境,搶奪財物、擄掠人口。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北元經常侵擾明境

對蒙古部落的侵擾,明朝一邊加強邊防,一邊適時反擊,如秋天派兵焚燒草場,謂之“燒荒”;偷襲蒙古營地牲畜,謂之“搗巢”。雙方衝突不斷,百姓不得安寧,搞得兩敗俱傷。

一個偶然的事件,為雙方結束爭端帶來了契機。

俺答汗有個孫子名叫把汗那吉,其父母早亡,從小由俺答汗的妻子撫養。俺答汗非常疼愛這個孫子,長大後給他娶比吉為妻。把漢那吉後來又看中了襖兒都司的女兒,將其聘娶回家。

襖兒都司的女兒,是俺答的外孫女,也就是把汗那吉的姑表妹。此女相貌姣美,又被俺答看中,俺答就從孫子手中把她奪過來佔為己有。把漢很憤怒,又無可奈何,於是一氣之下帶著屬下阿力哥等十人投降明朝。

“俺答有孫曰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背臺吉子也,幼孤,育於俺答妻所。既長,娶婦比吉。把漢復聘襖兒都司女,即俺答外孫女,貌美,俺答奪之。把漢恚,遂率其屬阿力哥等十人來降。”(《明史》)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三娘子聰慧漂亮

一句話,爺爺搶了孫子的女人,這個女人還是爺爺的外孫女。不過,關於這個女人和俺答汗祖孫倆的關係,《明史紀事本末》有不同記載——

“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皆臺吉之子也。幼孤,育於俺答妻一刻哈屯所···俺答娶胥比吉女為之婦;不相能,復聘兔扯金之女。適俺答長女啞不害有所生三娘子者,貌甚豔麗,已受襖兒都司聘。俺答奪取之,襖兒恚甚,將攻俺答。俺答無以解,即以那吉所聘兔扯金之女償之。那吉怒,···遂與阿力哥同妻比吉女等十人南走,叩關請降。”

意思是說,俺答給孫子把汗那吉娶了比吉為妻,但孫子和比吉關係處不好,就又給他另娶了兔扯金的女兒為妻。俺答的外孫女三娘子,已被襖兒都司聘娶,俺答從其手中奪為己有,惹怒了襖兒都司,想攻打俺答。為了安撫襖兒都司,俺答就把孫子後娶的兔扯金之女送給了襖兒都司作為補償,孫子一氣之下出降明朝。

這段記載和《明史》最大的區別是,俺答並不是直接搶了孫子之妻,而是將已嫁給襖兒都司的外孫女——三娘子強行奪回,佔為己有,並強行將孫子之妻兔扯金之女送給襖兒都司作為交換補償,惹得孫子怒而出降。

無論佔為己有,還是送給別人,有一點可能肯定,孫子出降的原因,是緣於爺爺俺答把孫子的妻子從身邊奪走了。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俺答汗劇照

2.奇貨可居,明朝抓住和平先機

把汗那吉到大同請降後,大同巡撫方逢時收留並和線時間上報宣大總督王崇古。當時,有的邊防官員擔心收留他會引起俺答不滿,帶來後患,想將其遣送回去。

王崇古卻深謀遠慮,看到了機會。於是,力排眾議,留下把汗那吉,並向朝廷上奏,厚待把汗那吉。

王崇古的理由是,“此奇貨可居。俺答即急,因而為市。諭以執送叛人趙全等還我,乃優遣以慰其舐犢之愛,而制其命。若其弗急,則我因而撫納,如漢質子法,使招其故部居近塞。俺答老且死,其子黃臺吉勢不能盡有其眾···其與黃臺吉構,則兩利而俱存之;弗構,則以師助之,外以博興滅扶危之名而實收其力。”《明史紀事本末》)

意思是,俺答急於和我們通貢、互市,可以把汗那吉為籌碼,換回叛逃蒙古的漢奸趙全等人,以封爵、通貢、互市為條件,迫使俺答歸順稱臣,促成雙方合好。如果俺答不想要回孫子,就利用把汗那吉招集親信舊部,瓦解俺答勢力。俺答年老將死,他的兒子黃臺吉勢力威望不足,以後可以用把汗那吉牽制黃臺吉。

明朝君臣經過討論,雖有不同意見,但大多同意王崇古的觀點,特別是明穆宗的支持和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力挺,為王孫請降事件的圓滿解決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明穆宗

而蒙古方面,俺答汗得知孫子降明後,擔心孫子安危,聽從明朝叛逆趙全等人的唆使,馬上率兵追趕至大同,欲以武力奪回愛孫。

趙全是明朝雁北地區白蓮教頭目,明朝建國後,打擊白蓮教,趙全、李自馨等人便率教徒越境前往長城外河套地區,歸附俺答汗,並藉機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一股不容小視的反明勢力。趙全等人多謀善略,為蒙古部族出謀劃策,幫助其發展農業、手工業,並且完善了蒙古部族的軍事建制。俺答汗的迅速壯大,與趙全等人的幫助密不可分。

但對此時已經勢力大增的俺答汗來說,孫子的性命更為重要,而且與明朝封貢互市,一直是他的期望。因此,雖然兵臨境下,但明朝早有防備,硬攻沒有勝算,又聽說孫子安然無恙且被明朝厚待,非常高興。就答應了明朝的要求。

“敵使來請命,崇古遣譯者鮑崇德往,言朝廷待把漢甚厚,第能縛板升諸叛人趙全等,旦送至,把漢即夕返矣。俺答大喜,屏人語曰:‘我不為亂,亂由全等。若天子幸封我為王,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死,吾孫當襲封,彼衣食中國,忍倍德乎?’(《明史》)——如果朝廷封我為王,我率領的北方部落,誰敢反叛?我死以後,孫子襲位,更不會忘恩背叛中國。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蒙古人善於騎射

3、隆慶和議,明蒙共享和平雙贏

1570年(隆慶四年)底,俺答汗將趙全、李自馨等叛逆十人遣送明朝,明朝將把漢那吉禮送出境,並贈送彩帛、布匹等禮品。之後,俺答汗派使者正式嚮明朝提出封王、通貢、互市的請求。

次年初,明朝政府經過討論,雙方正式簽訂協議:明、蒙雙方互不犯邊,邊境地區通貢開市。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他王室部落成員30多人也給予相應賜封,明朝開放11處邊境口岸,供雙方貿易,蒙古定期嚮明朝納貢。

史載 “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俺答既就市,事朝廷甚謹。部下卒有掠奪邊氓者,必罰治之,且稽首謝罪,朝廷亦厚加賞賚。”(《明史》)

“隆慶和議”後,俺答汗從此歸附明朝稱臣,並嚴厲約束部下,對部下偶有私自犯邊侵擾者,嚴加懲處,直至明亡的70多年間,基本保持了明蒙邊境的和平安寧,雙方百姓安居樂業。蒙古一方通過通市滿足了生產生活需求,促進了經濟發展;明朝政府也因為通商而增加了收入,還節省了邊防費用,明、蒙雙方實現了和平雙贏。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俺答汗雕像

“隆慶和議”的直接誘因,緣自於蒙古王室的一場“祖孫爭妻”風波。其實,和議的順利達成,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政治、經濟和其他因素——

政治上,雙方都有議和需求。俺答汗雖然勢力強大,但他畢竟不是真正的蒙古大汗。當時蒙古名義上的首領是其族侄小王子卜赤。嚮明朝稱臣求封,有利於提升他在蒙古部落的政治地位和聲望。而明朝政府經過土木堡之變、庚戌之變等事件,也認識到蒙古的勢力,疲於應對蒙古部族的無休止襲擾。隆慶和議既滿足了俺答汗的封貢通市要求,又滿足了明朝名義上讓蒙古納貢稱臣的面子。

經濟上,雙方通商實現共贏。蒙古遊牧經濟的單一性和脆弱性決定了其對中原經濟的依賴。此前蒙古主要靠戰爭手段搶掠,解決生產生活用品的不足,但這一模式有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雙邊和議,實現通市貿易,有利於明、蒙雙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三娘子劇照

其他方面,明蒙雙方統治者的開明謀略也為和議的達成創造了必要條件。從明朝方面前,促成和議的主要人物,如王崇古、高拱、張居正等,都是具有政治智慧、謀略出眾的一代名臣,能從一個蒙古王孫的歸降,看到背後的和平先機。

明穆宗是個能君、明君,即位後曾實施了抑止土地兼併、解除海禁等一系列新政,革除前朝弊政。自言“視華夷為一家,恆欲其並生並存於宇內也”,這一開明的思想認識,為和議的達成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從蒙古方面看,俺答汗晚年信教,思想上從打打殺殺轉向祈求和平安定。最重要的是,他從孫子手中奪來的妻子三娘子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娘子是個智慧過人、深明大義的政治家,深受俺答汗寵愛和信任。

一場“祖孫爭妻”風波,為何帶來了明朝邊境的長期和平?

蒙族女政治家三娘子

俺答的求封、通貢主張背後,三娘子是重要推手。和議達成後,三娘子有時親自率人朝貢,以示誠意。俺答死後,其子黃臺吉、黃臺吉之子扯力克先後襲位,按照蒙古婚俗,兒子可以承娶非親生母親的父親妻子為妻,三娘子雖不情願,但鑑於她的權力和聲望,明朝政府勸說她以大局為重,先後下嫁給俺答之子黃臺吉、黃臺吉之子扯力克。

“其妻三娘子,故俺答所奪之外孫女而為婦者也,歷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乃敕封為忠順夫人。”(《明史》)

三娘子也不負眾望,嫁給俺答之子、孫後,繼續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執行明蒙和議政策。扯力克去世,三娘子又於1612年嫁給扯力克之孫卜失兔,但不久即去世。終其一生,三娘子都在以自己的權勢和威望,維護明蒙和議。

(參考史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ity Ser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