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

嗯哼7962


古时候生疮也是重病,我有一上了岁数的亲戚,头上曾长满了疮,触目惊心,留下了满头的伤疤。据说当时是天天用药水洗,还四处流脓,家人都担心他活不了,或者即使长大了也找不到媳妇。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发小腿上长了一个类似疮的东西,或者叫疖子,最后去医院,把脓弄出来后,里面放了捻子,让经常换,看他痛苦的样子,我都心里一缩一缩的。

(疖子)


古时候,医疗条件差,抗生素还没有发明,对一些病还是束手无策的。


古人因背后长疮而死的,历史上有两个历史名人,一是朱元璋的好朋友,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得了背疽,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据野史《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野史上说,在朱元璋清洗功臣的年代,得知徐达长了背疮,于是送了蒸好的鹅让他吃。因为徐达也知道鹅是发物,自己这个病,吃了鹅必死。于是含泪吃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算是没有办法。


(范增)


另一个历史名人因背疮而死的是范增,他是项羽的主要谋士。对范增的死,有记载为,"项羽允许范增辞归。范增启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当然也人说,范增看到项羽大势已去,于是诈死,其实隐姓埋名,隐居在山洞里。


当然,还有说三国刘表,清努尔哈赤,也是死于后背长疮。


古时候,人背后长了一个疮为什么如此厉害,能夺取人性命?


人背后长的疮叫“搭背疮”,也叫“手够疮”、“背疽”,开始时,局部出现红肿,随后伴随着热痛。病灶不能碰到,一碰到就钻心地痛。慢慢的就会化脓,流浓水,再时间长了就会溃烂,发炎。如果不及时治疗,病菌就会爆发式发展,深入侵入人身体。


搭背疮大多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又因为搭背疮因生在背部肌肉及脊椎神经较密集的地方,破坏性较大,严重者会导致人死亡。


(徐达吃蒸鹅)


古时候,医疗条件差,特别是没有特效药,更不能进行细菌培养,没法对症下药。最最关键的是没有对应的抗生素,那么治疗效果就特别差。


古人得了搭背疮,用药熬汤调理的多,但是效果甚微。当然,也有得了搭背疮而治好的,有人能忍住痛,把溃烂面挖出,再敷上对应的药物。


如果古人知道得了“搭背疮”要注意患病部位附近要保持干净,不穿硬的,容易摩擦患处的衣服。而且注意饮食,尽量不要吃海鲜,刺激类食物,多喝点温开水,多吃新鲜青菜水果,可能治疗的效果更好一些。


在当代,得“搭背疮”的人很少了,因为条件好了,人们讲究卫生,而且医疗水平高,即使得了也会迅速治疗。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历史漫谈君


若不用抗生素,即便是现在背上长个搭背疮也是非死即残。

搭背疮是搭背疮也称‘痈疮’,分公母,长在人背上,故名搭背疮。公的独头在中间,母的多头围一圈,疖肿面积大,部位深,危害大。


一般形成几何形创面的,自然是菌株深植了。所以靠古代的汤药,所谓消肿、去淤、镇痛。其实根本控制不了病菌的繁殖,最终菌株入脊髓,从而导致全身败血症,则人痛苦不堪,必死无疑。所以古人若是长了这个疮之后,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患背痈,也就是搭背疮的一个是项羽的亚父范增,另一个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古人认为患背痈的人,不能食用蒸鹅。因为鹅肉在看来是发物,疮在肿痛发作的时候,食用鹅肉,无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野史里有朱元璋赐蒸鹅给徐达的桥段,但那毕竟是野史。

搭背疮现在还存在,只不过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卫生条件、医疗设施都比古人好。所以这种病的患病率也比古人低,即便患了这种病及时治疗,在做菌培养药敏试验后用对应的抗生素,及时杀死细菌,抑制菌株生长,基本上不太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搭背疮之所以危险,是在于他发病的部位,人的脊椎,交叉神经密集。所以有些病灶深的,即便救回了命,最终也变成了驼背、瘫子。

所以你还认为古人“背后长可一个疮”就会死亡,还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么?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伤口一旦感染,那都是致命的事情,所以搭背疮不能轻视。


炒米视角


我是个医生,看到很多网友已经回答的很好了,不过,还是我来再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问题吧。我们讨论时,为了避免重复,为了保证阅读效率,就多少涉及一些更深刻,更专业的内容吧。

一般来讲,“背后长了一个疮”指的是背“痈”。痈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附属器和皮肤软组织的外科感染。如果感染局限在一个皮肤附属腺囊(包括毛囊腺、汗腺、皮脂腺等)内,这时称为“疖”,如果扩散到多个皮肤附属腺则称为“痈”,临床上合称“皮肤疖痈”。严重的疖痈可发生感染扩散,引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甚至是造成病人死亡。

这里的意思是说,其实就是现在,如果是严重的或者处理不当的皮肤疖痈,也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比如说所谓“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痈,因为临近静脉无防止逆流的瓣膜,所以脓肿形成后如果处置不当(比如说暴力挤压),脓肿顺着临近静脉逆流,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很严重的颅内感染,一旦发生,就在今天医疗条件很好的情况下,死亡率也在30%左右。

“背后长了一个疮”,就是背痈,这最大的危险(并发症)是痈内脓肿形成后引发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听说过吧?到了感染性休克的地步,死人不奇怪吧?就算现在医疗条件很好了,感染性休克的病人也会收到医生发的《病危通知书》的!

背痈(大量)脓肿形成,发生严重并发症,这在古代常常叫“背疮破裂”而死,这不奇怪,就算在今天,背痈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也完全可以要人命的。

好了,上面的内容是一个方面。下面,我们重点讲讲;为什么现在背痈发作死人不常见了,以至于原来(古代)习以为常的背痈死人,能让题主和很多人感觉到奇怪了。

现在背痈为什么少了,也(一般情况下)不死人了?

这里的原因很多,有些网友已经提到比如说医学的发达等等。其实,背痈的减少和变的(相对)不要命,这可以说是整个文明进步带来的硕果。不但是医学的发达,而是整个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背痈这样的疾病的大幅度减少,以及预后的大幅度改善。

比如说棉花的使用和普及。棉花的使用和普及,包括棉纺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穿的躺的盖的都变“软”了,这个能理解么?衣服铺盖和皮肤紧密接触,变软的结果就是显著减少了衣服铺盖对人体(皮肤)的慢性损伤,皮肤慢性损伤的减少,显著减少了痈肿的发病率。

另一个是自来水的普及,自来水的普及让很多人都可以轻松的获得洗漱用的水,用水不用再肩挑手提,也不用再到没有人工处理,故而含有许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水体中去洗澡了,当然,洗澡的频率也增加了,于是,皮肤变的干净起来,自然也就不容易得痈肿,特别是不接触自然界水体中的恶性致病微生物,自然的痈肿也就没那么厉害,也就不容易死人了。

其实,现在因为人类大量滥用抗生素,很多自然水体中的微生物,其致病性都没原来那么高了。为了在人类发明的抗生素的狂轰滥炸下活下来,致病微生物不得不发生了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其致病的毒力,所以已经没古代那么毒了。

当然了,背痈发病率的下降不但是因为衣物的改善,不但是因为人们卫生习惯的养成(比如说勤洗澡了),也不但是因为人们不再那么多的接触有致病微生物的自然水体了,上面我们说过,这是整个文明的进步带来的。事实上,今天的人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抵抗力)要比古代的人强的多。今天的人有更丰腴的食物,更健康的身体,更先进的观念。今天的人在身高和预期寿命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古人强多了!

因为各个方面都比古人强多了,因为今天的人的身体抵抗力很厉害,所以像原来轻易就会死人的背痈这样的疾病发病率就少多了。这在医学上,叫做社会发展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原来的常见病(如背痈)现在不常见了,原来因为预期寿命太低而不常见的疾病(如癌症),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变成常见病了。这就是时代不同了,古代和现在不一样,大不一样。

好了,希望我清楚了。大家如果知道这是古代和现代不一样——不但医学水平不一样,穿的衣服也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接触到环境也不一样,身体抵抗力也不一样,等等,一起造成了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的事很常见,而且也容易因此而死亡,那就算我说明白了。

上面的内容供题主和大家参考,抛砖引玉,欢迎斧正,感谢阅读,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不要把现代的医疗条件套用到古代!

我就不说太远太落后时候的事情了,我就说甲午战争。

19世纪末,科技已经有些进展了吧;日本当时也算是个列强吧。

打甲午战争,战死的没多少;发疫病愣是死了一万多人……

那个时候条件就是这样。

古时候别说“一个疮”,一个小伤口都可能感染死人,一个寄生虫就可能让人没命,现在的“非典”,“禽流感”什么的,放到古代很可能就会造成大量的无人区!

所以,在古代郎中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人才,战乱时期一些盗贼团什么的都不敢乱杀,因为这种人实在是太有用了,即使只能治个发烧感冒,那也很不错了。


国史拾遗


古时候,外科疮疡四大证:痈疽疔疖。这些基本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感染,小的只是单个毛孔,比如疖,现在常见的毛囊炎、青春痘之类的;大的就不是单个毛囊了,是一片感染,比如痈。古时候没有抗生素,说通俗一点,那会就算疔都有可能会死人的,毕竟中草药的直接抗菌作用还是不够理想。现在基本见不到疔了,轻一点的,外用抗生素软膏就行,稍微重一点的,口服抗生素,再不行静脉给药……基本现在痈疽疔疖都不是大问题了,有些痈,切开引流也很常规了。

背部的疮疡也是同样,除非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一般来说,现在不会因为这些引发“疔疮走黄内陷”了,也就是基本不会引发全身感染,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之类。这就是现代医学改变中医诊疗疾病谱的典型。

当然,别以为中医在这块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比如痈疽疔疖早期可以用清热解毒的消法外用药膏、在疮疡中期可以托毒法内服汤剂促进成脓排脓、在愈合期配合扶正法去腐生新……总之,老祖宗对这类疾病还是总结了丰富经验,再配合现代医药知识,基本都不是问题了。


绵黄芪


以前,医疗水平低,寿命短。古代没法考证,就说解放以后的事。

我的家族是村里第一大姓,亲戚多。据说,我的爷爷腰上长一个疱,烂死的。大奶奶(爷爷的第一个老婆)血崩死的。有一个堂爷爷(辈份上排)肚子疼死的(阑尾炎)。还有个堂爷爷,国民党县秘书长,不肯去台湾,被新中国政府劳改,刑满释放前一晚,收拾完行李,洗漱完毕上床睡觉,第二天再没醒来。现在看来都是小毛病,以前治不了。鲁迅的课文里,吃人血馒头,是为了治肺痨,那时候,这是不治之症。

4年前,我做了胆囊手术,要是放在40年前,我早挂了。感谢科技带来的福音,改革开放,除了生活质量提高,寿命普遍延长。好好享受人生。


kentnb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看古书觉得很奇怪,怎么有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死了。

疮而已,放在今天随便涂掉皮肤软膏,不就治疗好了?

当然不是这样。

古代死于疮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项羽的谋士范增,还有著名的明朝大将徐达。

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就是得了轻微的痢疾。

在今天,痢疾哪里算什么病?

萨沙小时候就得过痢疾,治疗起来一点也不困难。

你想要很快康复,就直接去医院挂水,最多一周也就好了,绝对不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当年没有抗生素,痢疾就是不治之症。

谁得痢疾基本就死定了,一国之尊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

再说,小说《红楼梦》里面的晴雯,得了一个感冒就死了。

自然,晴雯死亡有被王夫人赶走的原因,但仍然是因为感冒久治不愈最终病死。

夸张吗?

不夸张!古代的感冒死的人可多了。

为啥?

说来说去,缺乏抗生素,即便是很简单的细菌感染也是对付不了。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在二战期间因为军事用途实现了量产。

青霉素诞生以后,人类寿命延长了10到20岁!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人很少得背疮之内?

说通俗点,背疮就是细菌感染的一种表现。

细菌感染长期得不到控制,导致出现全身症状,外表皮肤都出现溃烂。

这就是背疮。

而今天有了抗生素,出现细菌感染以后打一针就抑制住了,绝对不会发展到背疮的地步。

然而,古代则根本没有办法。

所谓背疮就是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在古代主要靠自愈。

老幼妇孺换这种病最多,徐达、范增也好、慈禧也罢,都是老年人了,抵抗力弱。

而晴雯死的时候只有十六岁,一直身体很弱。

很多人惊奇,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类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

第一是婴儿、儿童夭折太多,单单一个天花就能杀死三分之一的孩子。

第二是没有抗生素,小毛小病都能够治病,就算康熙的儿子又有很多人在少年青年时候就病死了。


萨沙


从古代史籍的记载来看,有很多人是因为背上“发疽”而死。比如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谋士范增,就是因为受气背上发疽而亡。三国时期的荆州牧刘表,也是因为背上长疽而死。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被记载死于毒疽。

至于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因背上长了毒疽,吃了朱元璋赏赐的烧鹅,引毒疽发作而亡。不过,这一故事并没有记载在正史当中,因此可信度并不高。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背上发疽在古代确实是一件很常见的病。

(范增剧照)

那么,背上发疽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患上之后,很快就会死呢?

所谓“疽”,就是指在局部皮肤下长出的毒疮,类似于现代人脸上或背部,因上火等原因出现的痘痘。长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一个白头小脓包,挤破后会流出淡黄脓液。当这些毒疮全部汇集于一处,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处理时,就会形成巨大的脓疮。

我们通常见到致死的疽,一般都记载发于背部,这就极有可能是一种褥疮。

所谓褥疮,又叫做压疮。这种病,往往是因为一些无法动弹的病人,平躺在床上,由于长期无法改变自己的体位,从而背部受到长期的压迫而导致。一旦得了褥疮,患者的背部、臀部、颈部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脓包,如果严重一些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现代人所说的“搭背疮”或是“砍头疮”。

由于古代没有西药,没有抗生素,因此古人在生病后,往往只能采取中药来进行治疗。中药的效果虽然好,但起效确实要比西药慢。不少人在养病的过程中,由于疗程较长,病人不下床活动,最终形成了褥疮,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事。

除了褥疮之外,因上火背部起痘疮,也是毒疽发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人说,背上长痘疮人人都有,怎么可能危及生命呢?

(徐达剧照)

诚然,现代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选择用一些消炎药或者祛痘药膏来解决问题,状况并不严重。而对于古代人来说,由于医学水平落后,医理知识更是有限,古人面对小小的痘疮,通常都不会予以重视。

而且最要命的是,古代的衣服主要以麻织品为主。本来背部就长出了大脓包,还整天被麻衣蹭来蹭去,很容易引发创口感染和败血症。而对于生活在古代,没有抗生素和西药的人们来说,败血症是非常致命的。

除了以上两种可能外,在古代还有一种可能会引起背上的毒疽。

众所周知,古人尤其喜欢服用丹石之药。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方士炼长生不老丹药的记载。古人的科学知识落后,对于物质的毒性同样没什么了解。因此人们服用丹药后,除了“延年益寿”之外,一般也会在体内留下一些后遗症。

(敬献仙丹,图取其意)

比如在唐代时,炼丹者在炼丹时,一般就会用到水银。他们首先把铅块捣压成中空的形状,再把水银灌入其中,把四周封盖起来,用猛火加以炼烧,最后就会成为丹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丹砂在古代还颇为昂贵和抢手,一般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服用。而长期服用这些东西之后,服用者往往就会出现重金属中毒等现象,这种病通常表现为背部长出毒疮,体内出现结石等。古代的大夫们,对这种病,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总的来说,古人背上发疽的病因可大可小,大的原因甚至大到增生甚至癌症,而小的原因仅仅是由痘疮引发。

不得不说,生活在一个医疗技术先进的时代,实在是幸运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一个疮就会死亡?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很差。人们对肺结核,瘩背,等,由结核杆菌,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皆缩手无策,任其繁衍生息,肆虐为害!无药可治,苦不堪言,皆活活被病菌折磨而亡!如今有了各种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双氯西林,氨苄青,头孢唑啉,拉啶,孟多,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啶等药物都能有效治癒他们的病症!


春雨201749550


这个问题我有经历过,证明古人可能夸大了后果,也说说吧!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的父亲当时40岁不到,就得过这种病。

我父亲是一个非常热爱劳动的人,而且霸得蛮。当时已经分田到户几年了,经常喜欢打赤膊中午去晒谷子,就一顶草帽,平时也喜欢这样。久而久之,接受的阳光照射多了,聚集了不少热毒。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养生知识,什么都没有想到。

终于来事了。记得八月的时候,父亲背上左下部有一个小红坨,碰到就痛,有点类似于粉刺。一个礼拜左右长大了,变成一个脓包,有拇指头那么大。当时以为就是一个疖子,认为过几天就好。可是十天左右过去了,不但没有好,还变成了拳头那么大的痈了。还是听别人说的,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当地人叫背花。这下急了,到医院拿了点敷药,搞两天作用不大。我妈妈想到了老办法,用车前草敷上,终于止住了发展的势头。三天左右,开始脓化,可以看到白色的液体在里面,就是不出来,而且是中间一个,周边六个,很吓人。

我妈妈懂一点治疗疖子的知识。把针消毒,挑破中间那个大的,用两根棉线缠住中间那个大的脓根,慢慢往外扯,终于搞出来了。说出来吓你一跳:有食指那么大,近三公分长。我父亲特意把这个东西挂起来,让别人都看看,所以印象深刻。脓根出来了,口子就打开了,里面的脓水一下子就如同垮堤的水,都泄出来了。周边六个小的脓根也有,小好多。挤完之后,皮肤萎缩,几天时间就好了。

这里有个常识:化脓应该是厌氧菌感染,按照我的生活经验,疖子只要脓化挤出来脓根,不要包扎,很快就会好,基本不用药。而且平时如果皮肤破损,你包扎了还容易脓化。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如果挤出来脓根,用酒精消毒还是必须的,这样更好。

不知道对不对,大家互相参考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