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身份” 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

原標題:多重“身份”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

多重“身份” 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

  錄製健康教育宣傳片


多重“身份” 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案例分析


多重“身份” 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

  工作人員正在處理送檢的樣本

  武侯區龍祥路4號,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市疾控中心)坐落於此。從外面看,一切平靜,當走進這裡,你會發現這裡是疫情防控阻擊戰鬥中的重要陣地。

  市疾控中心團隊戰鬥在一線,崗位不同,分工不同,卻有同一個目標:提供技術支撐和支持,給政府當好參謀,打贏這場阻擊戰。

  昨天,記者走進多重“身份”下的這個團隊。

  精算師——應急指揮中心

  24小時運轉 彙總全市疫情數據分析研判

  疾控中心一樓一間辦公室裡,掛著一塊巨大的屏幕,上面實時顯示著關於疫情的各種數據,底下坐著很多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正對數據進行分析,這裡就是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

  “你別看他們年輕,他們可都是疾病防控的中堅力量,精通衛生統計的專業技術人員。”昨天下午,當記者來到應急指揮中心時,綜合協調信息組組長、應急與業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庹曉莉對記者介紹說,這裡要24小時監測彙總疫情數據,進行動態分析,然後做出研判,為動態調整疫情防控策略提供決策依據。目前執行的很多關於疫情防控的政策,都是以這裡的分析研判結果為參考推出的。

  窗外是難得的冬日暖陽,裡面的人卻沒有一個出去曬一會太陽。“我們這兒千萬不能出錯,必須百分百準確,一個數字、一個小數點都不能錯。”一位技術人員對記者說。

  記者瞭解到,這裡是兩班倒狀態,還承擔了對全市疾控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的職能。通過視頻會議,連線中國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區(市)縣疾控中心,及時獲取最新的防控技術要點,指導和規範基層做好防控工作。

  獵毒人——微生物檢測中心

  排除法“揪”出標本 最終確診為四川首例病人

  目前在成都片區,共有4家實驗室檢測確診新冠肺炎,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據微生物檢測中心科長孟建彤介紹,1月中旬,首例疑似病例的標本送達檢測中心,當時沒有防控方案、沒有檢測方法、沒有新冠試劑,怎麼辦?用排除法!抽絲剝繭,排除不是流感、不是非典、不是腺病毒、不是支原體,隨著20餘種病原微生物被排除,懷疑圈越來越小,再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病人曾在武漢工作過,高度懷疑就是新冠肺炎病例。於是立即把標本送到省疾控中心,1月21日最終確診。正是由於首例確診病例的及時發現,成都市甚至四川省的新冠肺炎防控措施開始一一落地,為贏得防控有利局面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我們每天要檢測大量的標本,可以說是距離病毒最近的人。”中心衛生主管技師陳振華說,他已經加班了七八個通宵,孩子也被送回了廣元蒼溪的老家。“疫情就是命令,我們在崗位上就要盡職盡責,本來疾控中心就承擔著保衛大家健康生活的使命。”他說。

  “從採集標本到最終出檢測結果,平均要10個小時左右,我們不敢有半點馬虎。”已經加班5個通宵的孟建彤說,目前實驗室是4班倒的工作狀態。

  福爾摩斯——流行病學調查組

  不遺漏任何一個線索 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流行病學調查”幾個字多次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裡。市疾控中心也有流行病學調查組,如果說從字面上難以直觀理解,我們可以換個說法,他們就是“福爾摩斯”。

  當有確診或疑似病例出現,福爾摩斯們便出動了。瞭解傳染源,追蹤發病後的活動軌跡,從時空層面通過邏輯推理,迅速鎖定密切接觸者。不遺漏任何一個線索,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找到密切接觸者,對他們進行及時的隔離醫學觀察,及早發現可疑病例,防止疫情蔓延,同時也為病例臨床救治爭取寶貴的時間。”傳染病防治科副主任醫師馮靜說。

  袁某就是一個例子。他從合肥到成都,在漢口停留5小時,1月17日回到成都後即出現發熱、咳嗽,1月27日到醫院就診,在這期間,他在成都去過哪些地方,接觸過哪些人,活動軌跡是怎樣?這些細節都必須調查清楚。最終,一切都被調查清楚,和袁某共同生活、共同就餐的密切接觸者全部被找到,及時進行隔離醫學觀察,同時進行逐一排查,相繼發現並確診3例相關病例,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

  科普先鋒——宣傳組

  跑贏謠言消除恐慌 把防護知識教給大家

  《如何正確佩戴口罩?如何處理佩戴過的口罩?成都疾控小姐姐手把手教你》《快遞會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小區有人被確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咋辦?》……這些既實用又能消除市民恐慌的科普宣傳都出自市疾控中心宣傳組之手。

  昨天,當記者來到宣傳組時,他們正緊張地忙碌著。工作人員正在製作海報,權威專家正在錄製如何進行辦公室和居家消毒的視頻。“我們要最快速最科學最權威地發聲,跑贏謠言,消除恐慌。同時又要做好科普,把正確的防護知識教給大家。”健康教育材料編輯科科長周謹說,目前,已經制作了不同種類的科普宣傳材料,有視頻、廣播、動畫、海報、摺頁、小冊子等多種形式。讓大家做到科學認識,科學防護。

  加大宣傳的力度,不僅通過自己官微、官網和微博,每天推送科普防治知識,還和成都日報、成都電視臺等媒體廣泛合作,同時通過網絡分享給區(市)縣,共同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及時向公眾發佈中心在疫情防控中採取的措施辦法,引導全市人民減少群眾性集會。記者 何良 攝影 胡大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