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翻身仗」的中國一重:投入上億元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從連續24個月虧損到2017年扭虧為盈,再到今年上半年先後實現“元月開門紅”“首季滿堂紅”的良好態勢,我國重型裝備“航母”——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一重)連續上臺階,打贏“翻身仗”。

和簡單的數字相比,中國一重的職工更直觀地感受到企業打贏“翻身仗”之後的變化:企業更加註重職工獲得感,職工也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福利。

對接外部市場

自2014年開始,因種種原因,中國一重的發展一度舉步維艱,外部生存壓力加大,內部結構陳舊老化,成為一道道需要破解的難題。

2016年以來,中國一重啟動了內外兩條戰線。

對內,通過精簡管理部門、裁撤行政結構、市場化選聘二級單位和總部職能部門領導班子,全員激發創新創效活力

對外則只有一件事——對接市場。按市場的要求生產,按市場的規律辦事。對內的每一項改革都與對外標準對標。

就這樣,在連續虧損24個月以後,中國一重2017年開始扭虧為盈,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2.95億元,同比增長221.27%;實現利潤1.08億元,同比增利55.82億元。

今年開局以來,中國一重更是喜報頻傳。集團1至4月實現營業收入37.3億元,同比增長82%;利潤總額4550萬元,同比增加160.6%;訂貨率、回款率均有大幅度提升。中國一重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打贏“翻身仗”的中國一重,兩年來著重做了一件事。“就是投入上億元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中國一重工會主席潘朝明告訴記者。

對接職工需求

閃耀的燈光、勁爆的音樂,在教練有節奏的帶領下,一輛輛動感單車上的年輕人正揮汗如雨。

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我每天下班都要到這裡來鍛鍊,原來可沒有這個條件。”中國一重社會服務中心年輕職工李應意一邊擦汗一邊告訴記者,在這裡健身每年只要交240元,平均每天不到1元,卻可以享有羽毛球、動感單車、器械健身、乒乓球等10餘個鍛鍊項目以及洗澡等服務。

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對中國一重的職工來說,由於企業所在的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較偏遠,開車單程到市區也得四五十分鐘。因此,在這裡健身受到了職工們的歡迎。

2017年企業復甦後,中國一重投入2000多萬元改造50多年未變的職工電影院、30多年未動的文化宮、20多年未改的體育場。這些舉措,讓職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的文化體育生活。

關心關愛職工,把職工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文體活動場所的變化只是諸多變化中的一個。中國一重有重視職工需求的傳統。

2016年5月27日,在企業尚處困境之中時,中國一重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明忠上任不到一個月就組織了一場勞動模範座談會。座談會的主題很明確:聽聽大家的真話、實話、心裡話。

參會人員圍繞自己的工作崗位及切身體會,反映了兩個涉及職工生產生活切身利益的問題:一個是夜班費標準問題,另一個是熱加工現場排塵保護問題。

就在這次座談會結束後不到一星期,中國一重的夜班費補助從多年停滯不前的0.6元~1.2元/天,調整為三班制不同班次每天8元或12元兩檔。

職工反映的熱加工排塵保護問題也加速改進,2017年,6個廠(車間)的新排塵設備陸續投入使用。

對接未來發展

如果說在困難時期,把職工最關心、最關切的事情辦好是一種激發內生動力的必要手段,那麼,在企業回暖向好之後進一步提高職工幸福感、獲得感則是一個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

中國一重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2017年10月25日,佔地6700平方米的公司職工食堂投入使用,一重職工從此告別了拎著飯盒上班的日子。公司為每人每月補貼的210元午餐費,讓大家在吃得安心基礎上也更加舒心;

——從2017年開始,中國一重把原來僅限於中級職稱以上人員每兩年一次的健康體檢擴充為全體職工每年一次;

——2018年,中國一重決定,為全體在崗職工參加補充醫療保險,10343名職工全部由公司承擔費用;

在全面覆蓋的同時,中國一重也沒有忘記重點突破。

把錢花在刀刃上。中國一重從2016年以來先後兩次累計投入400多萬元開展“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獎勵在一些急難險重生產任務中表現突出的職工,確保了產品合格率和如期交付率。

同時,中國一重全面更新了先進人物評定方法,從“傳統打法”的每年評出數百名先進,一步壓縮到每年“集中火力”評選出總數不超過60人的一重大工匠、五一勞動獎章和勞動模範三個獎項,最高額度每人獎勵1萬元。

“公司給我們的獎勵讓我既感到光榮又幹勁兒十足。”軋電製造廠車工、大工匠桂玉松說,現在他和工友們對於企業的發展前景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

職工好了,企業才能好;企業好了,職工應該更好。”中國一重工會主席潘朝明告訴記者,近兩年的職代會上,每年都會提出兩個增長數字。一個是企業效益增長指標,另一個是職工收入增長指標。

“只有把這兩個指標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我們的傳統和優勢,增加職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潘朝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