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环保人:每个人都是驱散疫情的一束光

疫情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显担当。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生态环保铁军义不容辞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他们坚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坚守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尽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风采。从今天开始,我们特别开设“战‘疫’风采录”专栏,陆续报道他们的典型事迹。

下面我们分享的是银川环保人的故事。

“医废处置的每个环节我们都要盯紧盯细,及时协调医疗机构和医废处置公司对接。医废必须当日收集和处置。”2月7日,兴庆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嵇宏伟对同事说道,这是他连续工作的第15天。

1月24日除夕当天,嵇宏伟和同事完成辖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排查工作刚回到家,就接到了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的紧急电话,嵇宏伟和同事又开始忙碌于各医疗机构医废贮存场所和医废处置公司之间。

卫宁是西夏区环境监察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他已经14天没有回家了。大年初一,他接到检查辖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通知。当时,望着年仅半岁的孩子,卫宁很是不舍,但职责在身,又容不得犹豫。

“你去吧,把口罩戴上,小心点。”妻子的叮嘱让他宽了心。

战“疫”风采录 | 银川环保人:每个人都是驱散疫情的一束光

这些天,他到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分院等医疗机构,从医废暂存间收集桶的设置,到医护人员对医废收集的规范性等情况,卫宁和同事都一一进行仔细排查,并向医疗机构讲解规范收集、贮存的正确流程。“我愿意做一个勇挑责任、听从着指挥的‘逆行者’,只为更多的父亲可以与孩子团聚,只为以后我的孩子做个‘心中有大家’的人。”1月25日至今,一直坚守岗位的他将自己与家人隔离开,每天只靠视频与家人互动。

“马队长,我们这里一疫情隔离小区的生活垃圾需要专人专车转运,麻烦想办法尽快协调下。”“好的,我马上落实。”52岁的马晓程是个“老环保”,为了保证每个环节不出“纰漏”,他精准对接6个县区负责医废处置工作的执法人员和辖区医疗机构负责人,时刻保持着联络畅通。“对一线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就地解决,有啥问题找我。”马晓程认真地说。马晓程的妻子是监测站水室主任王秀梅,她同样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2月3日,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在工作群里招募志愿者协助社区做好防疫工作。不到一天的时间,共有86人报名,经过筛选最终68位环保人成为防疫志愿者,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轮流深入社区开展进出人员登记及体温测量、进出车辆登记等工作。

“您好,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请登记一下个人信息?”“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这几句话,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吴昶君在这些天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住宅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必须甚微细致。既然站在这个岗位,就要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虽然是独生子,但未婚。此时正是单身男青年为国家出力的最好时候,没有理由推脱,身先士卒带领公岗伙伴们是我的任务。”说这话的,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公岗李欣泽,当看到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2月5日晚上7点多,气温已降,小区里走出来一位老人,手里提着十几个热乎乎的煮鸡蛋,走到小区门口递给了执勤人员。虽然到现在李欣泽都不知道老人的名字,但热乎乎的感觉已印在了心底。有时李欣泽也会碰到不配合或者不愿意配合的住户。每当这时,李欣泽都会耐心解释、规劝。“我也在此次志愿服务中学到了很多,大灾面前有大爱,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用爱来感化彼此,在温情中取暖。在此,也呼吁大家积极配合社区登记排查。”李欣泽说。

战“疫”风采录 | 银川环保人:每个人都是驱散疫情的一束光

李龙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团委书记,当接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他立即组织青年团员干部职工投身到防疫工作一线。一周多来,他每天早上8点就到达志愿服务点,晚上8、9点才能回家。因为没有餐厅开门,只能从家里带些桶面、鸡蛋或饼子。“我是一名党员复退军人,疫情就是命令,‘若有战,召必回’绝不是一句空话。咱们每个人都是这城市的一道光,所有光汇集到一起时,天就该亮了,疫情就会被打败。”李龙说。

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张娟也是一名防疫志愿者。做完一天志愿服务,张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消毒。虽然志愿服务时做了充分的防护,但家里孩子还小,所以她在家也戴着口罩。她坚定地告诉记者,还要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和职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