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好漢中,只有此人一早識破宋江,結局最好

在水泊梁山的108位好漢中,有好下場的沒有幾位。雖然他們落草為寇,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有著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的本性。我們歷來對梁山好漢的眾人都褒貶不一,尤其是宋江的形象,大多數人都認為宋江最後的接受招安的選擇是錯誤的,正是由於他的這個決定,才導致了梁山108位好漢,最後剩下的卻是寥寥無幾。

在108位好漢這個大集體中,也有著許多小集體,比如說李逵等人,就是宋江的嫡系;還有阮氏三兄弟那是晁天王的嫡系;再比如燕青等人,是玉麒麟盧俊義的嫡系;還有其他自立山頭最後被形勢所迫又加入到梁山的那些人等等。這些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聚集到一起,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活命、也有為天下蒼生,正是由於如此,梁山才能成為一股大勢力。

梁山108好漢中,只有此人一早識破宋江,結局最好

宋江“登基”

我們都知道在宋江之前是晁蓋在主事,但是在宋江到來之後局勢就發生了變化。

宋江有著三個外號,這是整個水滸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分別是“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這三個綽號也象徵著宋江的號召力。在江湖上行走,離不開一個“義”字,孝義黑三郎的“義”就成了宋江人脈的基礎。而“及時雨”更是將宋江的聲望推向神壇,及時雨在古代就是救命的雨,換成我們更容易理解的話語來說就是“救世主”,彷彿只要誰有難了,大喊三聲“及時雨”宋三郎,宋江就會從天而降一般。第三個就更厲害了,叫做“呼保義”,“保義”是什麼?在古代他其實是一種低階官職,但是宋代皇帝也會自稱為“保義郎”,這就說明人們將其和皇帝並列。

在這三大綽號的吸引下,宋江在上山之後的聲望,可以說是直追晁蓋。

晁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急需要一場勝利來增強聲望,打壓宋江。這就有了曾頭市之戰,也是這場戰役,成為了晁蓋和宋江權利之爭的結局。

梁山108好漢中,只有此人一早識破宋江,結局最好

入雲龍回鄉

智多星吳用和本文的主角入雲龍公孫勝,本來都是晁蓋一系的重要人物,但是由於吳用立場的改變,使得晁蓋的勢力變得單薄了許多。

沒過多久公孫勝便離開了梁山。要是諸位以為公孫勝是為了照顧母親和師傅,那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像這種聚眾舉旗的事情,是官府所不允許的,所以上山的人,一般情況下都會將自己的家人接上山來,以防止被自己連累,讓官府把家人捉走了。

而公孫勝卻偏偏要離開梁山,去照顧師傅和母親,可見這是一個遠離宋江和晁蓋權利爭奪的藉口。

但是到了宋江在攻打高唐的時候,久攻不下,還受到了高廉的妖法打擊,這就導致了不得不請公孫勝下山。

那麼公孫勝為什麼要應邀下山呢?

一方面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如果這次不下山,或許會與梁山諸人交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也看到了晁蓋終究是日落西山,其勢力已經基本上被宋江侵蝕乾淨,這次的出山,也意味著公孫勝的重新站隊。

梁山108好漢中,只有此人一早識破宋江,結局最好

遇汴而還

公孫勝在下山之前,他師父送給了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在宋江接受招安之後,公孫勝也是隨著宋江南征北戰,在最後平定淮西之後,宋江等人得勝歸朝,在東京之外駐紮,公孫勝想起了之前師傅的教導“遇汴而還”,於是思考再三便向宋江辭行,隱居山林以終老。

也就是因此,在宋江遠征方臘的時候,公孫勝並沒有出現。公孫勝也就沒有了其他好漢的悲慘結局。

也正是公孫勝如此急流勇退、審時度勢的行為,才能夠成為梁山好漢中結局最好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