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使用水會通過蒸發和下雨再次成為水。但燒掉的東西不會,可以理解為人類經常可以接觸到的物質變少了麼?

雷鎬


當然啦,比和煤、石油、氧氣(只是人減少了氧氣的同時植物微生物又增加氧氣,所以氧氣始終“不多不少“)等等。人類活動造成了某些物質變少也造成某些物質變多,但地球上物質總量不變。


南國鄉村


你的這個類比,咋一看感覺有點道理,但稍作深究就會發現有漏洞,下面我們一句一句分析試試看到具體有什麼樣的漏洞。

人使用水會通過蒸發和下雨再次成為水,我們知道水蒸發本質上是物理現象不是化學反應,很多人可能會混淆這一點,水蒸發變成水蒸汽,本質上還是水分子組成,只是水分子之間的的距離發生改變,變大了,由液態變成氣態,氫氧之間的化學鍵並沒有斷裂,即使變成冰,本質上還是水,到這裡我們先設想一個理想空間做一個思想實驗,一千克水吸收了能量全部變成了水蒸氣,從根本上講,變化的只有水分子之間的距離,(相變會消耗能量),此時我們怎麼理解可以接觸到的物質變多還是變少,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就無法繼續討論下去,這是判斷的標準,然後我們分析下一句:燒掉的東西不會,燒這個字很關鍵,燒其實題主的意思是燃燒,我們看一下燃燒是怎麼定義的;

燃燒一般性化學定義: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化學反應。燃燒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劑)發生的一種劇烈的、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

燃燒的廣義定義:燃燒是指任何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反應,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比如金屬鈉(Na)和氯氣(Cl₂)反應生成氯化鈉(NaCl),該反應沒有氧氣參加,但是是劇烈的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同樣屬於燃燒範疇。

推測題主可能想表達的是類似木材,紙的燃燒,我們這裡用紙燃燒來做分析紙張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C6H12O5)大概佔比90以上,還有一些添加劑如【滑石粉、瓷土、碳酸鈣、二氧化】(白色的)和炭黑等佔比不到10%,是用於改善紙張的不透明度、亮度、平滑度、印刷適應性(如提高吸收性、吸墨性)、柔軟性、均勻性和尺寸穩定性等屬性的,這部分是不會氧化的,即不參加化學反應,然後後剩下的就是這些添加劑,俗稱灰燼;現在看紙燃燒的化學式:(C6H12O5)n + 13/2nO2 = 6nCO2+6nH2O;從化學式我們知道

學過化學的都知道,化學式左邊(即燃燒錢的物質總量)=右邊(燃燒後的物質總量),本質上講物質總量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化學鍵的斷裂,化學鍵的斷裂會產生能量;這種能量是以熱量、光等形式擴散出去。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從上面來看,紙燃燒後留下的是灰燼+二氧化碳+水蒸氣,二氧化碳會被植物吸收,裡面的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最終會變成水裡面的氧原子和木材裡面的碳原子(即木材的一部分),從宏觀來講物質看似變少了(你只看到灰燼),因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你看不到,實質並沒有,它們擴散到空氣中去了,這種情況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可以接觸到的物質變少了呢,如果回答是,那就不夠嚴謹,因為還有個時效問題,二氧化碳裡面的氧和碳不會很快的轉化成水和木材,所以回答不可以這樣去認為去理解才稍合理一點,實質上一種是物理現象一種是化學反應這兩種現象不可類比,互為因果。

以上希望大家可以看的懂,歇歇,謝謝。


山與海2015


這位哥們的問題有點奇怪哦,讓我幫您科普一下吧。人類的一切能源其實都是源自太陽,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生物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燒掉的東西只是釋放了化學能,留下的礦物質加太陽能又可以生成生物能,如此循環,物質本質是不會變的,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


紫伊慕婉


可以看裡夫金著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這本書理論闡述很透徹,完全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世界上一切物質都在轉化過程中,每一種轉化都會有一部分能量損失,這就叫“熵增”。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這種轉化是有方向性的,總是由有效變為無效,有用變為無用,這就叫熵的原理。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不會少的,我們眼前看到的物體,只不過是形而已,譚峭說過:"冰泮返清,形散返明",這個所謂的"明"就是氣,氣是不會少的,世間萬物皆乘氣而來,化氣而歸。


武夷山牧陽子


地球質量永恆不變,是根據質能守衡定律推斷的。除非星體碰撞,略有變化。


老段康寧


水被利用後蒸發循環再用,被蒸發的物質在燃燒中產生能量熱被空氣吸收昇華上天。剩下的炭灰塵物耐溫元素可作植物根基收養。也是循環物理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