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使用水会通过蒸发和下雨再次成为水。但烧掉的东西不会,可以理解为人类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物质变少了么?

雷镐


当然啦,比和煤、石油、氧气(只是人减少了氧气的同时植物微生物又增加氧气,所以氧气始终“不多不少“)等等。人类活动造成了某些物质变少也造成某些物质变多,但地球上物质总量不变。


南国乡村


你的这个类比,咋一看感觉有点道理,但稍作深究就会发现有漏洞,下面我们一句一句分析试试看到具体有什么样的漏洞。

人使用水会通过蒸发和下雨再次成为水,我们知道水蒸发本质上是物理现象不是化学反应,很多人可能会混淆这一点,水蒸发变成水蒸汽,本质上还是水分子组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的距离发生改变,变大了,由液态变成气态,氢氧之间的化学键并没有断裂,即使变成冰,本质上还是水,到这里我们先设想一个理想空间做一个思想实验,一千克水吸收了能量全部变成了水蒸气,从根本上讲,变化的只有水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变会消耗能量),此时我们怎么理解可以接触到的物质变多还是变少,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无法继续讨论下去,这是判断的标准,然后我们分析下一句:烧掉的东西不会,烧这个字很关键,烧其实题主的意思是燃烧,我们看一下燃烧是怎么定义的;

燃烧一般性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比如金属钠(Na)和氯气(Cl₂)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该反应没有氧气参加,但是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同样属于燃烧范畴。

推测题主可能想表达的是类似木材,纸的燃烧,我们这里用纸燃烧来做分析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C6H12O5)大概占比90以上,还有一些添加剂如【滑石粉、瓷土、碳酸钙、二氧化】(白色的)和炭黑等占比不到10%,是用于改善纸张的不透明度、亮度、平滑度、印刷适应性(如提高吸收性、吸墨性)、柔软性、均匀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属性的,这部分是不会氧化的,即不参加化学反应,然后后剩下的就是这些添加剂,俗称灰烬;现在看纸燃烧的化学式:(C6H12O5)n + 13/2nO2 = 6nCO2+6nH2O;从化学式我们知道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化学式左边(即燃烧钱的物质总量)=右边(燃烧后的物质总量),本质上讲物质总量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化学键的断裂,化学键的断裂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是以热量、光等形式扩散出去。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从上面来看,纸燃烧后留下的是灰烬+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碳会被植物吸收,里面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最终会变成水里面的氧原子和木材里面的碳原子(即木材的一部分),从宏观来讲物质看似变少了(你只看到灰烬),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你看不到,实质并没有,它们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可以接触到的物质变少了呢,如果回答是,那就不够严谨,因为还有个时效问题,二氧化碳里面的氧和碳不会很快的转化成水和木材,所以回答不可以这样去认为去理解才稍合理一点,实质上一种是物理现象一种是化学反应这两种现象不可类比,互为因果。

以上希望大家可以看的懂,歇歇,谢谢。


山与海2015


这位哥们的问题有点奇怪哦,让我帮您科普一下吧。人类的一切能源其实都是源自太阳,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生物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烧掉的东西只是释放了化学能,留下的矿物质加太阳能又可以生成生物能,如此循环,物质本质是不会变的,而能量是可以转化的。


紫伊慕婉


可以看里夫金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本书理论阐述很透彻,完全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在转化过程中,每一种转化都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这就叫“熵增”。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总是由有效变为无效,有用变为无用,这就叫熵的原理。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不会少的,我们眼前看到的物体,只不过是形而已,谭峭说过:"冰泮返清,形散返明",这个所谓的"明"就是气,气是不会少的,世间万物皆乘气而来,化气而归。


武夷山牧阳子


地球质量永恆不变,是根据质能守衡定律推断的。除非星体碰撞,略有变化。


老段康宁


水被利用后蒸发循环再用,被蒸发的物质在燃烧中产生能量热被空气吸收升华上天。剩下的炭灰尘物耐温元素可作植物根基收养。也是循环物理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