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併購頻現,市場監管不可缺位

2月8日,海蘭信發佈的《關於支付現金收購歐特海洋100%股權暨關聯交易的公告》頗吸引市場的眼球。公告顯示,上市公司擬支付現金購買深圳歐特海洋100%股權。交易標的歐特海洋2019年淨資產值為4042.52萬元,其100%股權評估值為 34006.82萬元,經交易各方協商確定的交易價格為 34000 萬元。據此測算,歐特海洋的增值率達到740%左右。毫無疑問,該收購屬於明顯的高溢價併購。

“三高”併購頻現,市場監管不可缺位


2016年8月11日,言盛投資與深藍投資成立,且於 2016 年 8 月 17 日共同出資設立歐特海洋,這兩家公司除持有歐特海洋的股份外,目前無其他投資項目和經營活動。三公司均為海蘭信實控人申萬秋控制的企業。因此,此次海蘭信的收購也構成了關聯交易。

海蘭信的此次收購,有幾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其一,標的資產超高的增值率。從以往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案例看,歐特海洋740%的增值率,相對而言已經不低。而且,由於歐特海洋為上市公司實控人控制的企業,既構成關聯交易,客觀上也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

“三高”併購頻現,市場監管不可缺位


其二,歐特海洋承諾2020-2022年可實現淨利潤不低於2805.34萬元、3262.66萬元和4091.58萬元,但2019年該企業營收不到1700萬元,實現的淨利潤不到280萬元,2020年其承諾的淨利潤即增長9倍,其底氣來自於哪裡?而且,歐特海洋三年承諾的淨利潤累計不到1.02億元,即使歐特海洋連續三年都無法完成業績承諾,其補償上市公司的最高金額亦不到1.02億元。退一步講,就算將歐特海洋的淨資產也算進來,其累計值也不過1.43億元,而此次收購,上市公司付出了3.4億元的真金白銀,可以說海蘭信的實控人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其三,歐特海洋2016年已經成立,但在公告中,上市公司並沒有披露該企業2016年至2018年的財務數據,這顯然也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關要求。

“三高”併購頻現,市場監管不可缺位


海蘭信的此次收購,由於2020年的業績承諾相對於2019年增長9倍,且此後還連續增長,因此屬於作出了較高的業績承諾,標的資產的淨資產不到4100萬元,卻需要支付3.4億元收購,將產生近3億元的商譽,因此,海蘭信的併購,屬於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中的“三高”併購。

“三高”併購所隱藏著的隱患在近些年來的上市公司併購中已經暴露無遺。重組方因享受高溢價,不得不作出較高的業績承諾,進而產生高商譽。但由於重組方不具備兌現業績承諾的能力,業績承諾無法兌現時,必然會引起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這也是近些年上市公司頻現商譽“爆雷”的根本原因。

而且,某些上市公司藉助於商譽減值,還存在實施財務洗澡的嫌疑。2019年底與2020年初,多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告鉅虧,其中鉅額商譽減值成為千夫所指。實際上,根據會計制度規定,計提商譽減值,應遵循逐年攤銷的原則,但為數眾多的上市公司卻採取“一次性”攤銷的方式處理商譽減值,背後的動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而個人則以為,通過商譽減值的方式實施財務洗澡的行為,本質上屬於財務造假,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針對上市公司頻現的“三高”併購現象,滬深交易所不能僅僅只是下發問詢函一“問”了之,而是應該採取更多措施進行應對。比如可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商譽減值與資產減值等實行逐年攤銷,禁止其“一次性”攤銷。而且,像“三高”併購在上會審核時,證監會重組委也須保持一份審慎的態度,該否決時堅決否決。此外,由於海蘭信的收購屬於關聯交易,召開股東大會時,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控人等將回避表決,此時,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態度將決定收購能否成行。此時,中小投資者踴躍參加股東大會,並表明自己的態度將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