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史事春秋


引言: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此时正处于西汉初期,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颤巍巍的走向高台,眼前,是一批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有萧何,有陈平,还有曹参周勃等人。看着台下的众人,老人吩咐侍从道:“开始吧!”随即一匹白马在众人面前被杀,马血被分到每个人手中,老人用手指蘸了蘸碗中的血,涂到嘴边,以示庄重,台下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老人随即说道:“今日,朕与诸位在此杀白马以盟誓,自此之后,非刘氏不得称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否则天下将共同讨伐他!”言罢,群臣跪拜,口中称“诺”,老人见状,嘴角微微上扬,满意的笑了。

汉高祖刘邦剧照

这个老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而刚刚进行的那个仪式,后世称之为“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核心即“非刘姓不得封王”,而在此之前,中国已经进行了八百多年的异姓王分封制度,为何刘邦在年逾花甲之际要与众臣进行盟誓,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呢?

一.擅于总结——封王的初衷

刘邦一生,总共活了六十二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出生到四十八岁的混迹社会底层时期,四十八到五十五岁的争夺天下时期,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的坐天下时期。而这三个时期中,对刘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二个时期,三年灭秦,四年平项,艰苦卓绝,在此前,这两个对手的实力都远胜于刘邦,却最终都输给了刘邦。所以,功成名就的刘邦开始总结教训。

1.秦朝失败的原因

刘邦早期做过秦朝的底层公务员,深知秦朝的制度,所以,在他来看,秦王朝失败的原因,除了苛政猛于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没有进行分封制度。

秦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天下分为三十六和郡,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中央集权的提高。但是,当天下出现叛乱时,地方官员很快处于瘫痪状态,而且因为没有分封诸侯王,没有一个地方势力帮助秦朝反抗,从而导致秦朝灭亡。因此,刘邦看来,单纯施行郡县制并不可取。

秦朝的郡县制示意图

2.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刘邦灭秦后的第二个敌人,而项羽的失败,除了他自身的残暴和刚愎自用外,大肆进行异姓诸侯王的分封也是他失败的一大因素。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主持了分封大会,把天下分给了各个诸侯,但由于项羽分封不均,而且在封王的时候没有封一个自己的亲族(唯一一个关系好的英布最后还掉过头来打项羽),所以封完没几天,齐国的田荣,代国的赵歇,燕国的臧荼还有他刘邦先后起来反对项羽,天下再度陷入纷乱。所以,单纯进行异姓王的分封也不行。

刘邦总结了秦与项羽失败的原因,那么,既不能单纯的施行郡县制,也不能大肆分封异姓诸侯王,所以,刘邦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采取郡国并行制度,同时,为了国家安全起见,把诸侯国的国君全部换成刘姓人。

二.效果不错——刘邦的实验

虽然刘邦有了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念头,但毕竟这是历史上头一回,没有前例可援,刘邦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非常谨慎小心,为了保险起见,刘邦搞了一个局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这一设想是否靠谱。

首先,刘邦把韩信从楚王的位子上拿了下来,同时,把楚国的土地一分为二,淮河以西的土地给了弟弟刘交,淮河以东的土地给了荆王刘贾,希望通过这两个亲人的治理,为后来的刘姓封王打下基础。




楚王刘交画像

结果非常让刘邦满意,楚王刘交在任上做的非常好,在楚王任上,刘交重用儒生穆生,申公等人,大力传扬儒家经典,同时又培养家学,让自己的子嗣学习《诗经》,从此家学也成为中国家族传承的一大传统。因为这些功绩,刘交把楚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另一位荆王刘贾做的也不错。

通过刘交与刘贾两个人的实验,刘邦感到自己老刘家还是有不少人才的,而且把诸侯国治理的非常好,给中央政府省了很多麻烦,这次的成功,也让刘邦为就来施行“非刘姓而不王”提高了很大信心。

三.刘姓封王——好处多多

对于刘邦来说,刘姓封王是件好处非常多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着自己的弊端,而封刘姓诸侯王这件事在刘邦看来好处非常多,所以他选择执行。

1.压制异姓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人才封了不少的异姓诸侯王,很多时候刘邦在分封时是极不情愿的,比如韩信封齐王和彭越封梁王等。

如今天下平定了,为了削弱压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刘邦把自己的亲族全部安排在异姓诸侯王的封地上,比如把韩信的楚国交给刘交和刘贾,把彭越的梁王交给儿子刘恢,把英布的淮南王交给儿子刘长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实力,扩大刘姓王族的势力。

汉初异姓诸侯王分布图

2.稳定天下

经过了数百年的战乱,汉朝初年国家人口锐减,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除了个别大城市以外,很多地方都是乡村或者荒无人烟,而刘邦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心力去管理这广阔的土地。但是,放任这些土地自己发展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

因此,刘邦进行刘姓封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子嗣亲人们派到各个政府无暇顾及的地区,让他们来进行统治,这样天下就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叛乱的问题。

3.巩固政权

刘邦的妻子吕雉是一个女强人,在刘邦去世后大肆屠杀刘姓诸侯王,分封吕氏外戚,但自始至终吕雉都不敢取代刘姓皇帝,因为吕后虽然杀了很多刘姓皇族,但地方上刘姓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

朱虚侯刘章剧照

并且,在吕后去世后,中央的陈平周勃之所以能够平定诸吕之乱,很大程度是是依靠了刘姓皇族的帮助,朱虚侯刘章杀死了相国吕产,帮助周勃获取了兵权,齐王刘襄在外举兵,牵制了吕氏的实力,使这次行动获得成功,皇权再度回归刘姓家族手中。

4.招揽人才

刘邦自己深知,取天下在于用人才,所以他对群臣说自己打仗不如韩信,智谋不如张良,后勤供给不如萧何,但自己可以取得天下关键就在于自己会用人才。但人才很多时候会像韩信一样被埋没,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挖取人才,所以,分封刘姓诸侯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他们去招揽人才。

《淮南子》成书

而这一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淮南王刘安在位期间喜欢学习战国四公子招揽宾客。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一个是发明了豆腐,另一个就是撰写了《淮南子》。而《淮南子》的写作成功就在于刘安所招揽的那些人才,为了纪念那些人才,刘安把这些门客中最出色的八个人称为“淮南八骏”或“淮南八公”,今天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就是纪念这一事迹而命名的,《淮南子》的问世也为今人研究古代文学地理等诸多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封王也不同——刘邦的私心与预见

不过,虽说刘邦决定了“非刘姓而不王”,但毕竟人数众多,很难一碗水端平,在进行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刘邦也难免有所私心。同时,刘邦也有自己的顾虑,而这些,都让他在封王时产生了差异。

1.刘邦的私心

刘邦有三个兄弟,还有八个儿子,人一多了刘邦难免有些偏见与私心。

因为刘邦的私心,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是他的私生子,因此即使年龄最大也没法继承他的位置,为了补偿刘肥,刘邦把诸侯国里地盘最大的齐国给了他,而且规定所有会说齐国话的老百姓都归刘邦管。同样是亲戚,刘邦大哥的儿子就一直没封,因为当年刘邦落魄时经常去大哥家蹭饭,受到大嫂的侮辱,记仇的刘邦在发达之后一直忘不了这事,一直到自己父亲刘太公专门找他,才封了自己这个侄子刘信为侯,还给了个特别讽刺的称谓“羹颉侯”。

蹭饭失败让刘邦怀恨在心

2.刘邦的预见

刘邦进行封王时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外戚问题,刘邦起家除了萧何等人的帮助外,吕氏一族在他刚起事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在坐拥天下后吕氏家族也开始封侯拜相,实力非常大。

刘邦在世时就已经非常感受到吕氏一族的威胁,在自己宠妃戚夫人与吕后争太子一事中展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刘邦为了压制吕后一族,也为了自己爱子刘如意的安全,让他做了赵王,还把最值得信赖的重臣周昌安排给刘如意做丞相,希望以此来可以护得爱子周全。

五.非刘姓而不王——意义深远

擅于总结和学习是刘邦的一大优点,但刘邦毕竟文化水平不高,想问题时总也不太全面,对于秦和项羽的失败刘邦虽然进行了分析,但并不全面,而且总结错了。他把秦与项羽的失败片面的归咎于分封的不完善,错误的总结下所进行的决定,往往也是错误的!

因此,刘邦的这一制度给汉朝的后世之君留下了大麻烦,文帝时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汉景帝时期引发了更厉害的七国之乱,差点灭了国;汉武帝时期也爆发了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一直到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才使得困扰汉朝半个多世纪的诸侯国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汉武帝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刘邦的错误

但是,刘邦的这一决定对后世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进行封王时都选择同姓亲族进行分封,以期可以巩固政权,但因种种原因,这些同姓诸侯王间也爆发了诸如西晋“八王之乱”,明朝“宁王叛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结语:

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为了汉朝的江山,刘邦选择“非刘姓而不王”本无可厚非,却忽视了他的影响力与弊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决定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很有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以史为镜,方能明得失!


相城历史小学生


其一,是因为刘邦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是如何把周王朝架空的。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是这是他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些土地,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因此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当时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由于当时的交通信息不畅,一开始的时候,众诸侯国的确对周王朝忠心耿耿,但随着时间的更替,各诸侯国主的野心便不断增加,开始出现大国蚕食吞并小国的情况。而这种时候,天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其二,刘邦本人对秦王嬴政是非常崇拜的,他也想延续秦朝的制度,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他总结了秦朝的失败以后,发现这样的做法虽然很快,但是会因此社会动荡,因此,他选择了延续周王朝的制度,通过周王朝的制度逐渐过渡至秦朝制度,因此便开始了分封。

其三,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团结各方力量,便分封了以汉王为中心的众诸侯王,其中,也不乏刘邦的心腹大将,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在刘邦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因为各地的异姓王有兵将,还三心二意,严重威胁皇权。

其四,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父母兄弟即为同戚,同性之间即为同宗,同宗之间打的再凶也是家族内部矛盾,不会把刘邦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加之汉朝在建立之初也同样出现了许多诸侯王作乱,因此,刘邦才决定对这些人下手,以免在他死后这些人对其妻儿子孙构成威胁,从而覆灭汉王朝。


大胖子爸爸


这个事情,要从刘邦分封开始说起。

公元前204年12月,刘邦的大军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形式岌岌可危,郦食其向刘邦提出遍封六国后裔,以为项羽广泛树敌的建议。

刘邦当即采纳,并命人刻制王印,准备付诸实行,此事虽然在张良的坚决反对下没有实施,但是张良反对的并不是分封本身,他反对的是封六国之后,而对于分封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士和谋臣,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事实上,刘邦的分封,实际上受到两大因素的印象。其一,是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其二,则是受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影响,而且,这种传统的影响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在楚汉战争中崛起的韩信之类实力派军人,正是抱着裂土分封、子孙永享的观念,来要求和对待已经得到的土地和权利。这是中国传统分封政治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上的延续。当然,这种政治要求与刘邦希望建立的专制皇权是南辕北辙的。

事实上,刘邦之分封异姓王,尽管说在理念上是符合当时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的,尤其是对那些希望通过分封达到裂土称王的臣子们来说,这种价值观念所具有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韩信就一再强调:“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种观念在当时士颇具时代特征的。但是,从刘邦分封几个异姓王,尤其是韩信、英布、彭越三王的情形来看,与其说是刘邦君臣对这一特定的价值观念实践,莫如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韩信可以两次以拒不出兵相要挟,相刘邦要求封号,是最典型的说明。

这里实际上再清楚不过地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政治条件下的尖锐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处理分封政治传统与现实的集权政治的关系?一方面是古代分封政治传统所赋予军工大臣“裂土封王”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战国以后,尤其是秦王朝的政治实践已经确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所赋予封建帝王的集权思想。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想的冲突,更反映在双方对国家政权的实际斗争中。

斗争的结果是刘邦所分封的异姓王被逐一诛杀。这些异姓诸侯王一则跨州连郡,划地自治,一则自领军队,手握重兵,这些都使刘氏皇帝如芒刺在背。实际上也的确形成了一种半独立的割据政权,对西汉中央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异姓诸侯王最终被铲除,实际上是当时政治局势的必然结果。

刘邦从主要出于战争需要和政治传统的分封异姓王开始,最终以铲除异姓王为结果,汉初的政治舞台经历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然而,异姓王被铲除了,但如何调整刘氏宗师室与其他军功大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换句话说,如何和建立怎样的政治模式的任务到此时还远远未能完成。或者说这一任务才刚刚开始。

为此,刘邦与军功大臣订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以说这是为完成这一任务所进行的初步尝试,实际上这也是刘邦对汉初政治模式所进行的初步调整。

就参与盟约者而言,有皇帝、诸侯王及列侯三方,当然,他们代表的只是刘氏皇族与军功大臣两大势力。从当时的政治理念讲,刘邦建汉,“惩亡秦孤立之败”,接受分封制,但异性诸侯王的政治割据性又是刘邦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在异性诸侯王被铲除的同时,刘邦遂着手分封同姓。从高帝六年以后,汉所分封的诸侯王国共有十国,皆为同姓。

同时,从高帝六年十二月,刘邦首批封曹参等二十余人为列侯,至正月,又封萧何、张良等第二批功臣十九日为列侯。可见,高帝十二年由白马之盟所确定的分封原则在汉六年就已经在具体的实施之中。

那么,为什么又要有汉十二年的白马之盟呢?笔者以为,这是刘邦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世,在为自己身后计,希望以此来确立一种政治模式,来稳定刘氏宗室与军功大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分封王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在汉皇朝政治中华的支柱地位。


江畔初见月


刘邦,西汉建立者,为什么人家说非刘氏是不得称王,这从字面意思看其实很明确,天下是刘邦打下的,是自己的天下,继承者也必须是自己后人,从上古神君大禹开始国家就实行了世袭制,就是父传子子传孙,后人一代接一代。

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往往继承的都是自己的后人,不可能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别人。其实刘邦还有一条遗诏就是:“安刘者勃也”,就是怕日后吕氏家族作乱,威胁刘姓皇权,以防万一,这才给周勃的诏书,意思就是吕后家族日后作乱你可以自行处置,维护刘姓皇权。


名士张海


都知道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诛杀了很多当年为他打江山的有功之人,主要体现在他册封的那些异姓诸侯王身上!

在得知燕王卢馆造反以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刘邦派遣樊哙领兵攻打卢绾。同时,宣布废黜卢绾的燕王之封,并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刘建为新的燕王。

不久,刘邦按照当时的仪式,杀白马告天盟誓:“不是刘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没有功劳未经册封而当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诛杀他!”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封王只限于刘氏家族;其二,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没有经过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马之盟一方面体现了刘邦对异姓王的彻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发小,最终也选择了背叛。另一方面,这道誓约也并非只针对卢绾,很有可能也是为了约束对吕氏的膨胀。后来,陈平、周勃发动政变,诛灭吕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马之盟为合法性依据。

最后,刘邦立下白马之盟,本质上是对分封制度的极大限制。刘邦当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为之,其实他内心还是向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秦朝制度的。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后滥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权,他必须对天立下盟誓,将封王、封侯的准绳尽量收紧。封王只限于他的子孙后代,封侯只限于对朝廷有大功劳的人。


野史共享


他看出他的夫人吕后有染指皇位的意图,

怕自己死后皇位落到他夫人家人手里,特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六扇门人jgy


异姓之王的相继作乱,使生性多疑的刘邦伤透了心。公元前195年春,刘邦灭了陈稀之后,按当地习俗,杀白马告天盟誓,非刘姓之人不能称王



竹影临风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刘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在剪除各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的殒命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受了伤。可以说,在这种时刻刘邦深刻体会到了异姓诸侯王反叛的隐患。毕竟之前的韩信、彭越、张敖、卢绾等人基本上多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英布真实的起兵作乱,也让刘邦意识到他的担心是正确的。异姓诸侯王作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程度会非常剧烈。如果不是他早早地解决了韩信和彭越,几家诸侯王一旦联手,那么可能以他的兵力也很难压制。所以,他在最后的时刻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这是为了防止后来的君王滥封诸王,引发祸患。

第二,从政坛的角度看来。其实,刘邦立下的这项规定也有私心。作为开国之君,刘姓皇族的创始者,后世如果不立异姓王,那么江山就会一直在刘姓家族中传承。其实刘邦也意识到了同姓王也有可能作乱。比如在分封吴王刘濞时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从宗法血缘的角度限制诸侯王的造反。而且,就算是同姓诸侯王造反,江山也会在刘氏手中。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看出刘濞有反相后也没有即刻诛杀,防患于未然。所以,可见刘邦的这种安排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经典守望者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公元前196年),就在刘邦扶病亲征,击败英布的同时,周勃、樊哙等将领在代国境内清剿陈豨的残余势力。最终,樊哙的军队将陈豨斩杀。然而,陈豨之死却又牵连出另一件大案。

卢绾反叛

高帝十一年(前194年)秋,陈豨在代地反叛朝廷,进攻并占领赵国的恒山郡。刘邦亲率汉军主力来到赵国平叛,从邯郸郡向北进击陈豨。而燕国位于赵国北面,燕王卢绾也响应朝廷的号令,派兵向南攻打陈豨。

前194年,刘邦、卢绾南北夹击陈豨叛军形势图。红箭头为汉军进军路线,黑箭头为陈豨叛军进军路线。

卢绾原本是刘邦的发小,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高帝五年(前202年)秋,原先的燕王臧荼造反,被刘邦平定。由于燕国位置偏远,而且靠近匈奴,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刘邦就立卢绾为新的燕王。

当陈豨受到刘邦和卢绾的南北夹击后,派他的部将王黄去向匈奴求救。此时,正好燕王卢绾也派遣使臣张胜出使匈奴,目的是通告匈奴,陈豨叛军已被汉军击破。

张胜出使匈奴时,还碰上了另一个人,那就是原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荼兵败被杀后,臧衍就一直流亡在匈奴。

臧衍对张胜说:“您之所以在燕国受到重用,是因为熟悉匈奴事务。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兵事连绵,久而不决。如今您想为燕国尽快消灭陈豨等人,但是等到陈豨等人被消灭后,接下来就要轮到燕国了,你们也就成为阶下囚了。您何不让燕国延缓攻打陈豨,而与匈奴修好呢?战事延缓了,就能使卢绾长期在燕称王;如果汉廷有紧急事变,也可以借助匈奴外援来保全本国。”

张胜认为臧衍的话很有道理,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

燕王卢绾疑心张胜勾结匈奴反叛,就上书朝廷,请求将张胜满门抄斩。张胜从匈奴返回以后,详细向卢绾阐述这样行事的原因。卢绾醒悟后,就找了一些替死鬼治罪,开脱了张胜的的家属,让他充当勾结匈奴的密使。另外,卢绾还派范齐为密使,暗通陈豨,使陈豨长期逃亡在外,从而导致平叛战争连年不断。

等到陈豨被樊哙的军队斩杀后,陈豨的一员副将向汉军投降,供出了燕王卢绾暗中派范齐到陈豨处互通情报、商议对策的情况。

刘邦得知以后,派使臣召燕王卢绾进京,卢绾称病不来。于是刘邦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接燕王,顺便查验、盘问他的左右随从。

卢绾就更加害怕,闭门躲藏起来,并对自己的心腹之臣说:“不是刘氏而封王的,就只有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春,汉廷把淮阴侯韩信灭族,夏季又杀掉了彭越,这写都是吕后的计谋。如今皇帝病重,把国事全部委托给吕后。而吕后是个妇人,总想找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大功臣。”

于是卢绾还是称病不动身。卢绾的左右部下也都藏匿起来了。但是卢绾的话泄露出一些,被审食其听到了,便回朝详细报告了刘邦,刘邦就更加愤怒。

后来,汉朝又得到一些前来投降的匈奴人,说张胜逃亡在匈奴,为燕王做使臣。于是刘邦认定:“卢绾果真反了!”

白马之盟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刘邦派遣樊哙领兵攻打卢绾。同时,宣布废黜卢绾的燕王之封,并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刘建为新的燕王。

公元前195年夏,西汉疆域封国形势图。

不久,刘邦按照当时的仪式,杀白马告天盟誓:“不是刘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没有功劳未经册封而当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诛杀他!”

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封王只限于刘氏家族;其二,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没有经过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马之盟一方面体现了刘邦对异姓王的彻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发小,最终也选择了背叛。另一方面,这道誓约也并非只针对卢绾,很有可能也是为了约束对吕氏的膨胀。后来,陈平、周勃发动政变,诛灭吕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马之盟为合法性依据。

最后,刘邦立下白马之盟,本质上是对分封制度的极大限制。刘邦当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为之,其实他内心还是向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秦朝制度的。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后滥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权,他必须对天立下盟誓,将封王、封侯的准绳尽量收紧。封王只限于他的子孙后代,封侯只限于对朝廷有大功劳的人。

但是,汉朝非刘氏不得称王的盟约,一直存在一个例外,那就是远在南方的吴氏长沙王。

长沙国的长期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抵御南越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位置极为偏远,深处南蛮之中,而且长沙王的地位似乎一直比中原诸侯王更低,而是更类似于番君,相当于受汉朝分封的南方百越部落首领。所以长沙王一直没有被当成异姓诸侯王遭到剿灭。

当卢绾得知朝廷派兵前来平叛,就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等待机会,希望皇帝病好之后,亲自进京谢罪。

卢绾之所以这样做,基于他之前的判断:对他下手是吕后的主意,他与刘邦之间感情深厚,如果刘邦病愈,再找机会解释清楚,一定会原谅自己。

然而这一年四月,刘邦病逝,卢绾也只好就带领自己部众逃入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流亡匈奴后的卢绾,日子也并不好过,他和他的部众一直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夺,因此他总是想着重返汉朝。但是一年多后,卢绾也死在了匈奴。





Hai子君


“非刘氏不得称王”,听起来确实很自私:打天下的时候,功勋卓著的可不是个个姓刘,到坐江山的时候,咋就非得姓刘的才能称王呢?!然而,刘备此举,确实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要理解这个规定,需要从西汉初的历史讲起。

第一,刘邦立国之初,被迫分封异姓王

刘邦一介泗水亭长,是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大败西楚霸王的,若不是韩信等人的鼎立支持,就不会有西汉王朝的建立。因此,在西汉的建立初期,韩信、彭越等人便要求刘邦实行分封。

当时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然而,没过多久,刘邦便深感异姓王存在对于自己的皇位而言是一大威胁,这些诸侯王不仅占据着广袤的领土,而且手握重兵,形成了严重的割据势力,对于刘邦的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本来最初分封,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旦有机会,刘邦便开始剪除异姓王。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将所分封的七个异姓王相继剪除。

第二,刘邦总结秦亡教训,大封同姓王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之后,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在于摒弃了分封制,实行了彻底的郡县制。

郡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主要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度,西周分封的实质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让众多的同姓或异姓诸侯王拱卫周王室,以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确保周王室的安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出现,以及大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出现了郡县这类离都城较远的地带,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编设了郡县,最初主要为军事防御功能。

至秦朝建立之后,吸取了周朝灭亡,源于诸侯争霸这样的教训,为了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于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当时这一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也是受到许多士大夫的反对,但丞相李斯坚持使用郡县制,要求中央派官吏直接管辖郡县,这样便加强了对基层地方行政的治理。

而秦朝只坚持了十几年便灭亡了,因此在刘邦看来,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在于推行了郡县制,放弃了分封制。而当时郡县制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又不能完全废除,所以西汉初期,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从字面上看就知道郡县和诸侯国同时存在的这样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刘邦大封同姓王,一方面认为同姓王可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另一方面,认为同姓王没有离心离德的倾向。所以他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此一来,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可以说刘邦的“非刘氏不得称王”的这个规定,在吕后专权之时,曾起到过防止吕氏兴风作浪的作用,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却为文景之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