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始建於1956年,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同時擁有我國唯一一個p4(生物安全最高等級)生物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針對人口健康、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與公共安全的戰略需求,依託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團簇平臺,重點開展病毒學、農業與環境微生物學及新興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5個研究中心,共設有34個研究學科組;共有在職職工266人,其中科研崗位189人;在讀研究生253人,其中博士生124人,碩士生129人;擁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1個。

歷史沿革

1956年,中國科學院武漢微生物研究室設立。

1961年11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微生物研究室改名為中南微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中南微生物研究所改名為武漢微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1966年,中國科學院的地方分院撤消後歸屬湖北省領導。

1970年,改名為湖北微生物研究所。

1978年,科技大會前回歸中國科學院,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200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序列。

2003年,進行一三五規劃。

2004年11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管部門為國家教育部,依託單位為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2012年1月,研究所中國病毒資源中心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批准,獲得了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書、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證書、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12年6月,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鄭店科研園區動物實驗中心投入運行。

2012年,成立武漢病毒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由分析測試中心、BSL-3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網絡信息中心組成。

2014年,開展大科學中心率先行動計劃。

2015年1月,中國首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即武漢BSL-4實驗室)建成。

2015年12月,被評為湖北省文明單位。

2018年1月,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BSL-4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

2016年7月,武漢病毒所舉行病毒學與生物安全綜合實驗研究基地奠基儀式。[1]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66人,其中科研崗位189人,擁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科研人員的比例達到81%。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跨世紀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3人。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關武祥、楊榮閣、李朝陽、肖庚富、張波、陳緒林、陳新文、羅敏華、周寧一、胡志紅、胡勤學、唐宏、龔鵬、崔傑、彭珂。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華林、胡志紅、唐宏、王延軼、陳新文。

國家“跨世紀百千萬工程”人選

:王延軼、唐宏等。

科研部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5個研究中心;與武漢大學共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1個聯合開放實驗室,設有HIV初篩實驗室等研究技術平臺。同時,武漢病毒研究所還是湖北省暨武漢微生物學會和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掛靠單位。

研究所研究中心:分子病毒學研究中心、分析微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學研究中心、微生物菌毒種資源與應用中心、病毒病理研究中心、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合開放實驗室:中-荷-法無脊椎動物病毒學聯合開放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農業環境微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設施資源

設備儀器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直接管理儀器有:200千伏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100千伏透射電子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雙碟片活細胞熒光共聚焦顯微鏡、活體(小動物)成像系統、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系統、分選流式細胞儀、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儀、分析型超高速離心機、雙光子超分辨點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數字切片掃描分析系統、超速冷凍離心機、熒光定量PCR儀等。

研究所委託管理儀器有蛋白質單晶衍射儀、洗板機、聲波微量移液系統、脈衝場電泳儀、去卷積倒置熒光顯微鏡、全自動倒置熒光顯微鏡、膜片鉗顯微操作儀、高內涵細胞分析儀、倒置熒光顯微鏡、正置熒光微分干涉顯微鏡、微生物鑑定儀、全自動微生物生長曲線分析儀、生化分析儀、流式細胞儀(個人型)、病毒計數儀、高壓均質機、高速落地冷凍離心機、落地式離心機、全自動壓蓋冷凍乾燥機、藥物篩選樣品處理工作站、蛋白質純化系統、結晶機器人、多功能酶標儀、酶聯斑點檢測儀、光柵式多標記微孔板分析儀、多標記分析儀、高通量快速基因分析系統、核酸濃度分析儀、熒光定量PCR儀、熒光定量PCR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差示掃描量熱儀、停流圓二光色譜儀、超微量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化學發光凝膠成像系統、化學發光成像系統等。

館藏資源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中國病毒資源與信息中心擁有亞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庫,保藏有各類病毒1300餘株。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學數字圖書館自購全文數據庫有ScienceDirect、Cell Press、ASM、Elsevier回溯、Nature+NSJ、Science Online、Wiley-Blacwell、F1000 Prime等;國科圖提供數據庫有ISI Web of Knowledge、Ei Engineering Village、ISI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CSA、SpringerLink、Nature回溯、PNAS 、ProQuest、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Bentham Science、Taylor & Francis、NRC Research Press、CNKI數據庫、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Encyclopedia Britannica、維普 、方正年鑑工具書、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Myilibrary圖書、PubMed、HighWire Press、DOAJ等。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的中國病毒資源基礎數據庫有:病毒性病原調查基礎數據庫、病毒編目數據庫、病毒敏感細胞數據庫、病毒遺傳資源數據庫、野生動物病原宿主組織數據庫、動物疫病病原綜合應用數據庫、自然疫原性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昆蟲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流感綜合應用數據庫、肝炎綜合應用數據庫、病毒性病原歷史疫情數據庫、高通量病原檢測數據庫、病毒性病原本底數據庫、病毒性病原遺傳資源數據庫等。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的重要病毒性病原檢測數據庫有:病毒核酸檢測分析數據庫、病毒血清學檢測分析數據庫、病毒細胞培養技術標準(SOP)數據庫、特異病毒快速檢測診斷數據庫、基於Solexa的隨機高通量測序檢測數據庫等。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主辦的人口健康與醫藥創新基地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網絡研究中心擁有病毒資源數據庫、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數據庫、病原遺傳資源數據庫、野生動物病原宿主組織數據庫、病毒敏感細胞庫、病毒編目數據庫、病毒核酸檢測數據庫、病毒免疫學檢測數據庫、流感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肝炎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昆蟲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自然疫源性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人畜共患病毒綜合應用數據庫等數據庫資源。

物種保藏

武漢病毒研究所

工作人員在檢查病毒樣本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始建於1979年,現保藏著1500多株各類病毒的分離株,各類病毒資源達11.7萬份,保藏資源涵蓋人類醫學病毒、人畜共患病毒、動物病毒、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環境微生物、病毒敏感細胞庫和病毒遺傳資源庫等,在國家安全、生命科學研究、人口健康和病毒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科研成就

2008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236項,其中國家“973”項目14項,國家“863”項目13項,科技支撐計劃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5項,國際合作項目15項;共發表SCI學術論文85篇(其中Top 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科技成果230項,獲獎成果9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3項、中國科學院獎24項、省部委級獎37項);申請專利145件,獲得得授權專利83項。

部分獲獎項目

防止天然氣管道微生物腐蝕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三等獎1978-3-11

纖維素酶及其應用研究中國科學院三等獎1978-3-8

蘇雲金桿菌天門變種7216菌研究湖北省一等獎1979-3-1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中國科學院二等獎1981-3-1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農墾部一等獎1981-3-2

AU—110型微量氣動超速離心機中國科學院一等獎1983-5-10

AU—110型微量氣動超速離心機國家科學技術部二等獎1985-3-1

草魚出血病病原──魚呼腸孤病毒的分離和鑑定農牧漁業部二等獎1985-3-4

京津地區大氣微生物背景值調查中國科學院一等獎1985-3-5

棉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一等獎1986-3-2

兔瘟病的研究湖南省三等獎1987-3-4

棉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等獎1988-3-1

耐高溫釀酒酵母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等獎1989-3-1

Bs-10殺蚊乳劑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等獎1989-3-3

C3-41殺蚊乳劑的研製與應用中國科學院二等獎1990-3-1

蘇雲金芽孢菌製劑效價檢測標準化技術農業部二等獎1990-3-2

四川省柑桔主要病毒類病害及其檢測技術研究四川省二等獎1991-3-1

微生物在工業汙染源治理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科學院二等獎1991-3-3

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研究農業部一等獎1991-3-5

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等獎1993-3-1

中國蘇雲金桿菌殺蟲劑的商品生產質量標準及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等獎1995-3-1

中國蘇雲金桿菌殺蟲劑的商品生產質量標準及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等獎1996-3-1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乳懸劑)湖北省一等獎1998-3-1

干擾素栓——奧平湖北省二等獎1999-3-1

桿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與分子進化研究湖北省二等獎2001-3-1

寄生蜂傳遞病毒防治害蟲新技術湖北省二等獎2002-3-2

對蝦病毒研究湖北省二等獎2003-3-1

蘇雲金芽孢桿菌新亞種、新基因和特異活性菌株的發現教育部二等獎2004-3-3

蝦類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檢測診斷技術研究教育部二等獎2004-3-4

卵寄生蜂傳遞病毒防治害蟲新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等獎2005-12-1

重要轉基因生物的風險評價技術和環境安全性研究環境保護部一等獎2009

生物殺蚊幼劑的推廣應用與抗性治理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獎三等獎2010

桿狀病毒的功能基因組學及感染機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1

微生物油脂加工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4

生物傳感新原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5

廣譜高效昆蟲桿狀病毒殺蟲劑的研製和應用中科院科技發展二等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5

學術期刊

《中國病毒學》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病毒學》(《Virologica Sinica》),創刊於1986年,2007年出版語種變更為英文,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中國微生物學會共同主辦,並自2008年起,通過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進行全球出版發行。為中國生物學醫學核心期刊,且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PubMed/Medline、Scopus、BIOSIS Previews、EMBASE、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Biological Abstracts、Google Scholar,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等重要數據庫摘引和收錄。

《中國病毒學》欄目包括:研究論文、綜述、短訊和觀點等多種類型,定期反映病毒學及分支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內容涉及新病毒發現,病毒致病機理、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疫苗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療法、病毒相關生物技術等多個生物醫學相關領域。

《中國病毒學》繼2012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獎後,又於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中心頒發的“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