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豆,助力我省產業扶貧

小蠶豆,助力我省產業扶貧

蠶豆種植基地。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憑藉著土壤適種、陽光充足的優勢,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珠玉村種植的蠶豆遠近聞名。特別是用沙子炒出來的蠶豆,是很多人難忘的當地美食。

不過,長期以來,當地一直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種植蠶豆,產量不高,如果遇到價格起伏較大的年份,種植蠶豆便賺不到錢,許多村民失去了種植的信心。

村兩委班子調查發現,要依託蠶豆走上致富路,就要增加蠶豆的附加值,形成蠶豆深加工的特色產業。

2017年,在省農科院和州農科所的幫助下,蠶豆種子基地在沙珠玉鄉珠玉等村建立了起來,以種業推進區域產業扶貧。2018年沙珠玉鄉建立“青海13號”種子基地500畝(一畝≈0.067公頃,下同),配套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與當地老品種相比,每畝增加效益30%以上;2019年珠玉村“青海13號”蠶豆種植面積達1100畝,其它新品種種子繁殖近200畝。

“為了讓我們掌握種植蠶豆的新技術,這兩年,省上蠶豆產業平臺的專家,還有州上縣上農牧部門的專家和老師們,到我們村子裡來幫助建立蠶豆繁種田,面對面地對種植戶進行蠶豆種植技術培訓。”村黨支部書記韋強告訴記者。在蠶豆繁種基地建設中,珠玉村推行“科研院所+種子企業+貧困農戶+種子基地”模式,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把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極大提高了村民種植蠶豆的積極性。

小蚕豆,助力我省产业扶贫

蠶豆聯合收割機。

新品種新技術,讓農民增收致富

蠶豆作為最重要的食用豆類之一,是糧、飼、菜、肥兼用作物,在糧食、飼草(料)、蔬菜和綠肥(固氮)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

“蠶豆是高原藏區的重要作物之一,種植蠶豆也是增加農牧民種植業收入的途徑之一,種植1畝蠶豆的收入在1500-2500元之間,3畝地的秸稈可以飼養1個羊單位,每畝還可節省15-20元的氮肥。”青海蠶豆產業首席專家、研究員劉玉皎介紹。

2019年,劉玉皎帶領團隊在海拔3000米的共和縣塘格木鎮東格村,成功實現以早熟蠶豆“青海13號”以及全程機械化綜合配套技術為核心的“蠶豆+青稞”輪作模式,建立示範基地2000畝,平均畝產量達300公斤以上,蠶豆秸稈產量每畝約100公斤,產值達1500元左右,較傳統產業種植效益畝增收近500元。實施全程機械化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去年,四川來的商人直接到我們家門口來收蠶豆,一畝的收入有1500元,比較種青稞等作物,每畝增收500元以上。而且蠶豆秸稈為我們的養殖提供了飼草,每畝飼草的產值在150元以上。我們村的種植面積會逐步擴大,今年我們村種植蠶豆至少5000畝以上。”東格村村主任、蠶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賈壽祿開心地說。

“去年,在省上蠶豆產業平臺的幫助支持下,我們共和縣鐵蓋鄉和沙珠玉鄉、興海縣曲什安鄉、同德縣沙溝鄉、貴南縣沙溝鄉等藏區四個貧困縣五個貧困鄉,以‘青海13號’、‘青蠶14號’等蠶豆品種為重點,建立種子生產基地,以種業助力區域產業扶貧,建立蠶豆種子基地5000畝,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以上,帶動農牧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海南州農牧局局長寧發貴介紹。

作為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蠶豆崗位科學家,劉玉皎認為,全國蠶豆種植面積在1300-1500萬畝,其中鮮食蠶豆佔1000萬畝以上,且全國“幹改鮮”有增加之勢,幹蠶豆的產量與市場需求已呈現出“供不應求”局面,也給蠶豆產業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劉玉皎表示,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和推進省部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的總體目標要求下,只要按“糧、菜、飼、肥”的功能實現蠶豆區域化佈局,構建合理的輪作體系,調整優化區域種植業結構,促進蠶豆助力產業扶貧是可行的。

小蚕豆,助力我省产业扶贫

蠶豆機械化覆膜。

調結構,保障綠色發展

“海南州塘格木地區沒有種植蠶豆的歷史,也沒有適宜種植的蠶豆品種,長期以來,輪作體系單一,土壤質量不斷下降,‘青海13號’蠶豆試種成功,與青稞等區域優勢作物輪作倒茬後,優化了種植業結構,相當於上了一茬農家肥,為後茬青稞穩產打下了良好基礎。”海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許建業告訴記者。

據瞭解,青海省蠶豆產業平臺首席專家、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育種崗位科學家,聯合青海省蠶豆產業海南轉化基地,於2016年開始試種早熟蠶豆‘青海13號’,並逐年擴大。該區域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60畝發展到2019年的2000畝,2020年有望發展到10000畝以上。

“可以說,蠶豆在海南州的種植,可以讓本地的種植業結構得到全面優化,不僅種植效益顯著增加,化肥用量還可以減少50%直到零使用;蠶豆秸稈還能做為保障秋冬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優質飼草。蠶豆+青稞輪作模式已成為海南州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蠶豆種植為打造青稞品牌提供了物質保障,更契合國家綠色發展,減肥增效政策。”許建業表示。

嚐到甜頭的賈壽祿告訴記者,“我們這裡一直種植青稞、油菜等作物,結構比較單一,為了保證產量,化肥施用量比較大,土壤肥力下降明顯,連年種植青稞產量逐步下降。蠶豆在我們這裡種植成功後,和青稞油菜倒茬,可以讓莊稼的收成一直穩定。”

“為了較好地掌握飼草種植的方法及生長規律與特點,依託本地資源,建立高產優質人工草地,我們可以選擇種植青貯玉米、燕麥和豌豆混播、飼用蠶豆(‘青海13號’)和藜麥等品質優良飼草種植,一方面保養土壤,另一方面也為畜牧業發展‘糧’草先行,提供在枯草期補飼用的青貯和青幹牧草,保證家畜安全越冬、維持正常的畜牧業生產。”在省級蠶豆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互助縣蠶豆種植基地,產業平臺的專家們向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做著詳細的講解。

經過6年的發展,我省蠶豆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基地達13個,對接服務8個蠶豆示範縣,逐步解決了蠶豆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並將技術展示在省級轉化基地。

在劉玉皎看來,我省湟中、互助、樂都、循化等蠶豆主產區域實施“蠶豆+”輪作模式,以蠶豆機械化地膜覆蓋播種一體化技術和“幹改鮮”模式發展傳統蠶豆產業,並進行技術升級和培育蠶豆蔬菜產業新業態;在海南州中低海拔地區,以培育和發展蠶豆種業為重點,並在高海拔地區或農牧交錯構建“蠶豆+青稞”輪作體系,以品種和機械化為核心,以蠶豆生產改良和培肥土壤地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和蠶豆產業“兩高”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兼高,助力產業扶貧。

“蠶豆+”輪作模式的成功,進一步促進了農田用養結合,在減少化肥使用量,減輕農業面源汙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程機械化,提升生產效率

“以前我們互助好多農民都不願意種蠶豆,主要是勞動強度大,再就是沒有太多時間操心,因為蠶豆種植是一個細活累活。現在機械化種植、收割,省心又省力,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種上幾畝蠶豆。而且還能化學除草,不用趴在地裡拔草,解放了勞動力。種出的豆子可以賣上好價錢,自家也能留著吃,還可以和別的農作物倒茬,收成都變好了。”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貴全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因蠶豆的生長特性和缺少適於生產的機械,從種子加工、播種、管理至收穫等各個生產環節,均為人工操作,機械化問題是制約我省蠶豆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蠶豆在全省現代農業體系中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蠶豆在現代農業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無論是養地、養畜、健康人類還是加工轉化增效,均有較大的潛力。而農機農藝綜合配套,全面實施蠶豆全程機械化生產,可以重新將蠶豆整合到現代農業生產系統中,構建科學合理的輪作體系,對切實有效落實‘減肥增效到有機肥替代’非常有利。”劉玉皎說。

從提高生產效率入手,我省農牧業科技創新蠶豆產業平臺,積極致力於蠶豆生產的機械化,整合全省農機企業技術力量,研究改裝適應於我省蠶豆生產的機械,實現了機械施肥、點播、覆膜一次性播種關鍵技術的突破。尤其是蠶豆生產實現機械化聯合收割,成為國內蠶豆生產的一大亮點。此項技術的成功應用,將蠶豆生產成本每畝降低200-300元,生產效率提高20倍以上,對全省旱作農業區發展蠶豆產業、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作用。

據瞭解,我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經多年試驗示範,選育了適於機械化生產的“青海13號”“青蠶16號”“青蠶19號”等籽粒均勻、結莢集中、成熟一致的蠶豆新品種。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獲悉,蠶豆機械化生產被列為青海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十三五”重點研發攻關任務,蠶豆機械化種植和化學除草技術的成功,是蠶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最關鍵技術的突破,對全省蠶豆生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19年,我省在湟中、共和、興海、互助、湟源等蠶豆主產區實施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收割和機械化加工,累計示範面積超過萬畝。同時,制定了蠶豆機械化播種、機械化聯合收割等技術標準。

據瞭解,“蠶豆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增效技術”、“化學除草節本增效技術”等三大主推技術以及蠶豆與飼草、蔬菜產業融合技術應用,已取得喜人效果。

目前,我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出3個適於機械化收割的專用或特用品種、8個專用品系;成功改制蠶豆聯合收割機,並投入使用。研發出蠶豆蛋白肉、蠶豆青稞營養工程米、蠶豆青稞醬、蠶豆青稞掛麵、蠶豆納豆等5個蠶豆產品。蠶豆產業鏈不斷延長,研發了休閒食品、罐頭食品、蛋白食品等多個蠶豆食品,並在加工轉化基地完成中試和擴大規模。

依託蠶豆產業,一個個曾經不起眼的小村莊邁開了產業振興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