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既不能溺爱,更不能打骂,做父母的,到底怎么办?

中国人的abc


个人观点,小孩子不能溺爱,小时候吃的苦是长大后的财富,当他长大后他会庆幸小时候的经历,如果他不觉得庆幸,那大概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我没见过小时候娇生惯养的长大后有几个是成才的人。


谈恋爱不如放牛


今天的孩子确实是比较难管理,现在八零和九零后的人都为人父母了,一般都是生一个到三个小孩!不像我们父母那代,在农村可以生5.6.7.8.9.10等个,我们家就有八个,我排第五[呲牙]超级游击队!那时父母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根本没有时间管我们,一般都是老大带老二,一个带大一个的,所以,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就贱了,从我懂事开始就是自己玩,跟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游泳,弹玻璃珠!现在的孩子,生得比较少,社会压力大,父母都出去上班居多,都是留给爷爷奶奶带,隔代带孩子,都会溺爱会多些!所以长期亲子少了,就出现孩子难管了!


周华民123


到底如何去做呢?

个人的做法是:“正面管教”。



1.爱要有度,理解和同情孩子。

每个父母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爱心,而是需要知道如何去爱。

如,宝贝喜欢吃姑妈做的玉兰饼,开始吃了二个,又放了三个在碗中,就去玩游戏了。爸爸以为宝贝不吃了,本着不浪费原则,就帮宝贝吃掉了。等宝贝回来发现玉米饼没了,扯着宝爸大哭大闹,宝爸被孩子闹腾得没有了耐心,让再去给孩子做。这种爱就没有度,用给予去满足孩子的哭闹,会让孩子记住:哭闹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不好好吃饭,可以边吃边玩游戏。

可妈妈的做法,拉着孩子的手,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友善地说,妈妈能理解你,如果我喜欢的食物被吃掉肯定也会伤心、难过……,等孩子平静一些时,问他,以后怎么办?宝贝说下次吃好了我再离开。孩子记住的是:下次吃饭中途不能离开,吃好了再去玩;哭闹不能解决问题。


2.仔细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分辨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有不当行为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坏孩子,我们要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如孩子爱玩游戏,而不爱写作业。就要观察是否有给孩子自由控制时间的权力。如果我们承诺孩子完成作业就让他自由支配时间,就要算话,无论他干什么都不反对,孩子学习就不会再拖延。孩子越自由,越愿意提高学习效率。

3.家长不要只告诉孩子,别做这个,别做那个,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冲口而出,娃不要动、不可以这样,让孩子不知所拙,听多了也就木然了,下次还会去做。

如果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之,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以和善与坚定为基石。 和善可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则可以帮助家长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向孩子表明尊重事实的态度。 祝好!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巧妙妈育儿


怎么办?凉拌!孩子不能溺爱,更不能大骂,这是教育界公认的。如果孩子犯错误,绝不能护短,溺爱,任其发展,那样只能害了他。相反,你如果靠大骂来管教孩子,那样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成长关键期3-6周,这是孩子习惯养成期,如果孩子很任性,他错了不改,还给你哭闹,那你一定要采取措施,比如:他哭的时候,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哭,不要说话。一会儿给他递一个纸巾,让他擦擦泪,问他还哭不?如果他还是哭,就继续。再过一会儿,他看到哭没有用,就会慢慢停止。然后,你就抓住这个时机,给他讲道理。你说,知道自己错了吗?爸爸妈妈不是不爱你,是因为你做错事情,就好像一棵小树,如果没有人管他,任它疯长,它绝对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会慢慢理解,我哭也没有用,最后还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这样以后他遇到事情就会理智很多。还有,教育孩子,家里必须意见一致,第一次错了,绝对不能迁就,也不能让老人掺乎救驾,那样就会适得其反,孩子知道有人救自己,以后会更加猖狂了。如果在孩子关键期没有形成良好习惯,那到了稍大一点,比如上了初中,11-13周岁,他就有自己的主意了,你如果还采取那种强制教育方式,他就会走极端,比如:离家出走,还有跳楼。因为他不知道尊重生命!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等大了再去教育,那就晚了!


央视歌手的反串人生


总有人认为今天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化、低龄化,孩子承受的社会化压力也在增加,自然的天性快乐却被大大压制,导致的提前逆反是必然的,于是鸡飞狗跳,冲突难免发生。如今孩子也不容易,多多理解、支持并加多多鼓励。

吃精制食品,喝碳酸饮料,难尝自然“绿色”滋味,饮食营养质量其实是在下降,导致身体发育不均衡、体质下降,时发伤风感冒;

从稍微懂事起,家长就这儿脏、那儿有细菌,那里不能碰,这里也不能摸,剥夺了孩子触觉学习体验的机会,远离了大自然,导致好多孩子感觉统合失调;

身居高楼大厦,邻里之间“水电气声相闻”,小心这、小心那,注意安全小心坏蛋,天天诚惶诚恐的看大人的脸色,从小就有一种无名的焦虑、孤独;

不再听爸爸妈妈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因为电视上都有好看的灰太狼和喜羊羊,大人都抱着个手机,丢给孩子的是一个冷冰冰的平板,缺乏了情操陶冶、情感交流;

成长需要多元化的,一切事情大人已经安排妥当,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给大人挣回点面子;

......

诸如此类,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总是重“喂养”轻教养、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学习分数结果轻学习快乐与否。孩子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弱化了孩子感受幸福、释放潜能、发展自我的能力,缺乏实践,缺少自信和快乐,孩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啊,鲁迅先生当年“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依旧有现实意义!

当家长们满心怀着望子成龙成凤的时候,不要忽视现代生活中笼罩在孩子弱小身心上的各种压力已经足够大了,他们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需要鼓励、需要科学地引导。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孩子就是这细胞中最关键的生长基因,无论从最朴素的愿望出发,还是从精英教育理念开始,我只建议大家:

亲近大自然,强健孩子体格,熏陶孩子身心;

以身作则, 知行合一,与孩子一起积极行动;

开发思维,让孩子主动思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养好习惯,塑造品格,早点放手,让孩子多与优秀者同行;

无论世界怎么变,中西文化如何冲突,我感觉让孩子这个基因提高免疫、抵抗变异、健康成长是最最重要的,让孩子有尊严、有自信、有能力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

以上育儿感悟,可以在评论处一起讨论,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共勉。


新资优教育CEO吴新


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跟孩子一样大的“大孩子”!大家觉得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420005d019519944c1\

辛苦先生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反映了家庭的样子,孩子的行为都是从模仿父母的行为开始的,所以,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要先做到。

其次,以德服人,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有些父母总是拿这句话当令牌,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非打即骂,时代变了,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不能一味仿古,更要懂得适时而变。

最后,平等沟通,不要总是居高临下,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一切听父母的,并不是这样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与意识,特别是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的思想变化特别大,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有耐心,要试着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的想法,将他放在平等的位置来对待,父母只是引路人的角色,适时的给予引导和建议,更多的则是陪伴与支持,让孩子独立去走自己的人生。


珞璎叮冬


我是这样处理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把孩子当朋友,最好的朋友,有错就指出来,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讲完之后,这事就过去了,不再提它,他有什么需求,只要是合理的,尽量满足,喜欢他喜欢的东西,审视他讨厌的事物,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东西,让他自己去发挥,自己做主,跟孩子在一起,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长辈来自居,而是一个伙伴,陪他玩,陪他疯,陪他学习,在潜移默化当中去引导,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去指正,去探讨




青岛畅品家居有限公司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在有些父母心里,孩子犯错,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莫过于打骂,看到孩子痛哭流涕的认错,父母就以为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被教育好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曾经有一个问卷调查:当你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可选项分别是:A、改 B,怕 C,恨。结果在800份问卷里,选“改”这一项的居然是0,40%的儿童想到的是“怕”,60%的儿童想到的是“恨”。

由此可见,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不但没有教育作用,反而在他们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让他们变得更叛逆和不服管教。

那不打不骂能教育好孩子吗?当然能!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中,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以三角凳理论为基础,把自己40年的育儿经验总结成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和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变得更积极,更独立,更有幸福感。

一,什么是三角凳理论?

伊丽莎白.克拉里认为,儿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角凳,凳子要立稳,需要三条腿支撑,儿童教育的“三条腿”分别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三者缺一不可。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孩子,父母都要明确目标和价值观,知道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想要什么?同时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和能力做出合理的期望,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法实现的事情上。在育儿过程中,父母还要学会自我激励和享受生活,当父母积极乐观,快乐幸福时,孩子才会更轻松愉快和幸福。

二,如何避免冲突?

许多父母之所以打骂孩子,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避免冲突,其实很多问题和烦恼都可以通过亲子间坦诚的交流和周全的计划来避免,想要减少和孩子发生冲突的频率和激烈程度,需要遵守4项基本原则。

首先,事先考虑周全

自从生了孩子,朋友小佳的生活范围就是家和小区,自己从未单独带孩子出去,因为她总是担心孩子会出现什么棘手的问题,会让她束手无策,比如孩子突然在公共场合哭闹,提不合理的要求,无聊等等。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只要事先考虑周全,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比如带孩子出去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无聊而哭闹。这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在事先准备好孩子的玩具,书籍,零食,当孩子出现无聊的状况时,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讲明期望

一次在一个环境优雅宜人的地方吃饭,自从隔壁桌来了一家四口后,气氛就被破坏了,整个大厅充斥着他们的吵闹声,服务员再三提醒孩子不要吵闹,但无济于事,直到有人跑去对夫妇讲,请管一管你们的孩子,那对夫妇才让孩子小声一点,但是好不过3分钟,两孩子又吵闹起来,有人质问其父母,他们还很有理的怼到:“他们有这么吵,有什么办法?等你以后有孩子就知道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孩子讲明自己的期望,孩子年龄小,眼界不宽,涉世未深,经历也有限,他们还不能理解规则或规矩,作为父母,我们就要事先告诉他们。比如孩子在餐厅里吵闹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去餐厅前,讲明自己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安静文明,并约定好,告诉他们不可以大声喧哗,四处乱跑。做得到就带他们去,在路上提醒一次,到了餐厅,再告诉他们一次要遵守约定即可。

再次,整理情绪

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一些强烈的愤怒,沮丧,无助等情绪,会让我们暂时丧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善于梳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理智冷静地看待问题,就能很快想出解决办法。同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情绪和想法,这样更容易帮他们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书中例举4种关于整理情绪的方法,分别是注意情绪变化,积极倾听,我讯息法,画饼充饥。拿画饼充饥来举个例子,画饼充饥的意思也就是,当现实中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或要求时,我们可以和他讨论他的要求,通过讨论转移注意力,同时在幻想中满足他。

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有一次大清早带4岁的儿子出去,当孩子看到快餐店标志的时候,要求停车买甜筒吃,被拒绝后一直嚷嚷,还不停地踢椅子。对孩子的表现,孩子爸爸没有打骂,而是和他讨论起关于甜筒的类型,口味,不一会气氛就融洽了起来。

最后,订立规则

打骂教育会在短时间里有成效,但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订立规则,尽量少打骂孩子。有4种方法,避免重复要求,想好再说,为孩子听话做好铺垫,辅助孩子听从。

很多孩子一看电视就忘记时间,父母说了很多不要看了,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订立规则,事先和孩子商量好看几集或者多少分钟,快到时间的时候提醒一次,到时间后就关掉,经常重复命令,会让孩子以为父母说一遍只是说说,说3遍以上才是真正希望他做。

当孩子不兑现诺言时,要想好再说,不要随便威胁,比如再不关掉,就不准出去玩,不准吃饭等,结果说了又做不到,会让孩子觉得无所谓。好办法是辅助孩子听从,当时间到了,要关电视时,我们可以说:“你是想自己关掉电视,还是我来关呢?”只要父母坚持按订立的规则做,孩子就会明白父母做事的风格,他们就不会经常试探父母的底线,得寸进尺。

三,如何用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伊丽莎白.克拉里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分为5步,分别是界定问题,收集数据,探索潜在解决方案,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评估,修改和重复。下面我们就用实例具体来说说如何做。开学一周了,4岁的小明总是拖拖拉拉,给他穿衣服就像打架一样,总是不配合,一会说要先穿衣服再穿裤子,一会又说要先看会书,一会又说自己的玩具布偶不见了要找,所以每天他去幼儿园都迟到了。

1,界定问题

也就是根据孩子的行为,具体描述问题,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小明早上拖拉,无法按时去上学。

2,收集数据

观察记录:孩子一周内迟到5次。

4岁孩子拖拉正常吗?正常!能自己穿衣服,且不需要父母督促就能自己起床,至少要5岁以上。确定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想要孩子按时起床,别拖拉和迟到。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

方法一:鼓励期待的行为

当孩子比昨天早起了5分钟/自己穿好袜子/衣服/裤子/没有哭闹时,及时的鼓励他,告诉他,今天表现不错,有进步!

方法二:认可他的感受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每天7点多就起床上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方法三:说明后果

如果7.50前不能赶到幼儿园,幼儿园就关门了,,还没有早餐吃,不能领小红花等等。

4,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

从多种方法里选择几个最合适最有用的方案,然后去实施它。

5,评估,修改和重复

用一周的时间去实施这些方法,不起作用就修改或者重新想新办法,如果有办法管用,那就重复下去,一直帮孩子养成习惯。

斯科特.派克曾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别打着为孩子好的理由,让恶毒的语言刺向孩子心里,让拳头落在孩子的身上,也不要毫无原则的溺爱孩子。真正的好教育,是父母和孩子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吧。用这套实用优雅的教养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谷士顺


大家好,我是川渝情,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今天的孩子不能溺爱,也不能打骂做为父母该怎么办?我作两孩子的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现在分享一下我的两点经验,1 对于孩子我们要平等对他们,从小陪养她们的独立性,自主性,让她有独立自主的能力,2 我们要经常跟孩子沟通聊天,不要老是以我是大人,你是孩子的姿态跟他沟通聊天,这样他们会很反感。3 对孩子不能有舍不得的心里,该严的时候一定要严,不能培养他宠的毛病,一但染上宠的毛病你想不溺爱都不行了,知识有限,回答不周之处请谅解谢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fa85ec0269d34b1086cb1f1febf7857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