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老照片


袁世凯前期其实有过很多突出贡献,但是后期他倒行逆施,居然走上了复辟之路,这不仅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让袁世凯自己吃到了苦果子,因为袁世凯的这个错误决定,让他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反对声音,他也在这场变动中离世,他之前所作的功劳都因为复辟这一决定而被掩盖。袁世凯离世后,当时北洋军阀出现了分裂局面,那么当时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代替袁世凯统治北洋军阀吗?

实际上袁世凯之所以会复辟,其实都是出自他个人利益的考量,他虽然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于袁世凯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让袁世凯的后世子孙都可以享受自己所获得的功绩,为此他放弃了共和体制,而选择了当皇帝。只不过袁世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决定反而加速了他的破败,当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势力开始不断抨击袁世凯,让他灰溜溜的走下了皇帝的宝座,后来袁世凯只能取消复辟,并选择了黎元洪继位。

在袁世凯过世之后,当时北洋军阀中各个派系之间矛盾加剧,皖系的段祺瑞当时的实力强大,所以在黎元洪继位后他所面临的敌手不容小觑。黎元洪后来没能对付段祺瑞,随后段祺瑞的皖系成功掌控了北洋军阀,可是当时的段祺瑞还有一个对手,那就是直系,因为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直接由直系决定,而段祺瑞在多次作战中并不心疼直系军队,由此引发了皖系和直系之间的矛盾,就在这个时候,张作霖渐渐崛起,当时他所率领的奉系的势力也已经日益强大。

此时的北洋军阀非常的混乱,而段祺瑞当时为了在南征中更快获胜,还将直系的吴佩孚等人拉拢过来,奉系也是他拉拢的对象,段祺瑞这样的做法让军阀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直系的冯国璋离世之后,当时曹锟等人直接发动了直皖大战,在这场大战结束后段祺瑞的皖系走向了终结。

在皖系被解决掉之后,直系也没能消停,直系的冯玉祥等人纷纷站出来对统治方针提出反对意见,当时奉系也参与其中,此后奉系又再演变出张宗昌等派系。就这样经过了多次的混战后,北洋军阀未能得到统一,反而越来越混乱,这和是否有人有能力掌管局面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北洋军阀的各个派系都有私心,所以才会让局面越来越复杂。


历史课课代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北洋军是怎么来的,袁世凯又是怎么带队伍的。

如果贴百度百科,肯定要从小站练兵说起,其实那就远了,真正北洋军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军六镇的编练。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的权力来源,在于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练兵的费用,则是一大部分由直隶财政支出,一大部分来自于清朝中央政府划拨的“两江协饷”,也就是说,部队是他带出来的,但是养兵的钱,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凑出来的。

尽管北洋新军的编制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规范,但是北洋新军本身并没有统一的后勤管理,中国近代统一军需的鼻祖是张作霖的“奉军”。

没有统一后勤管理,北洋新军的整个成军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凯统一外购军械,编练各镇,任命各镇将领之后,由其自行招兵、训练,官兵训练合格后,正式成军,按照编制统一发放军饷。

需要注意的是,镇统一级的将官在这个编练过程中实际上是“承包”的角色,选任基层军官、招募和训练士兵,乃至于后续发放军饷,都基本由“承包者”说了算。

也就是说,袁世凯对于北洋新军的管理,一是统一军械供应,二是管理高级军官,三是大包干按编制发军饷。

由于北洋新军的“高薪制”,其一年养兵的费用几乎与一镇的装备费用持平,也就是日常养兵比建军还贵。

这种松散的管理,让袁世凯在第一次失权之后,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军,只不过,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兄弟对于老北洋的旧人并不赏识,反而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留学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这些人有不少干脆就是革命党,比如蓝天蔚、吴禄贞等人,可以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哪怕有这些矛盾,当袁世凯二次复起时,对于北洋军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过各种纵横捭阖的手段,连哄带骗,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规划。

说得直白点,他如果对北洋军有蒋介石日后对于党军第一军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议和了,直接搞清帝禅让都可以了。

恰恰因为如此,他才在北洋军旧部之外,让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组织模范军,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队,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众将的抵制,而日后的称帝之举,更是受到了其集团内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谓众叛亲离,实际上出在核心团队中。

至于当时咋呼得欢的国民党也好,蔡锷护国军也好,相对于仍然是庞然大物的北洋集团,实在不值得一提。

不过,袁世凯对于北洋集团,自始至终不是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为这个集团的“政治代表”和“经济支柱”,因为袁世凯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央政府对国内行使权力,保障对北洋军的供养,同时,可以很好地与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周旋,获得外交支持以及贷款。

在他之后,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冯国璋和曹锟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号令整个北洋集团,更不具备袁世凯的上述能力,结果为了取得一个“号令群雄”的中央大义名分,各个小团体大打出手,得到之后,处境仍无改观。

最终,驻扎各省的北洋军走向了军饷自筹,自行扩军的防区体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王国,直到被关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军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归根结底,袁世凯死后没人能够继任,不是什么权术问题,而是北洋军的制度安排问题,换谁来,都没戏。


刘三解


答案是没有。所谓树大猢狲散。

北洋军共有6镇,其中5镇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班底。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后出现了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可见,有多么分裂。

为什么呢?

先看看,小站练兵时,袁世凯都网罗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凯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而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三杰"。

都是一时之豪杰。

从北洋军构成看,高级军官是袁世凯的心腹,下层士兵因为袁世凯搞来钱和枪支,只认他,不认别人。

所以,袁世凯在时,只有他能压制这些人,他一死,北洋军就没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冯国璋吗?冯国璋能服曹锟吗?不可能,于是大打出手,军阀混战。

归根结底还是旧军队的弊端,没有主义,只有派系。


猛哥V


1916年6月,北洋军阀老大袁世凯去世,他死后由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段祺瑞做了国务总理,北洋军阀内部保持了短暂的平静,并没有马上分崩离析。


段祺瑞在北洋政府中是仅次于袁世凯的人物,他以北洋正统自居,把持北京政权,架空了黎元洪。

黎元洪不满段祺瑞的做法,双方产生了矛盾,后来黎元洪联合吴佩孚,和段祺瑞刀兵相见,历史上成为直皖战争。

从此以后,各派系之间正式撕破了脸,直系,皖系,奉系之间进行了多次较量,北洋政府的大权也频繁更迭。

当时的北洋政府,大部分省份都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根本不会把北洋政府放在眼里。

他们大多由西方列强扶植,可以说是各国在中国的代理人,为了争夺地盘,他们不惜发动战争。

袁世凯建立的大一统局势,被军阀割据所代替。

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其实是袁世凯一手造成的,袁世凯经过恩威并施,让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等众多军阀服服帖帖的。


他也知道,手下的众多将领,有矛盾是对自己有利的,这也许就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他们大多数是袁世凯一手调教出来的,所以袁世凯的命令他们是不敢不听的。

但是袁世凯这个带头大哥死后,大家没有了约束,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况且大家都是一方诸侯,有各自的地盘,这些小弟就为了争大哥位子,打的不可开交。

所以说,袁世凯死后,确实没有一个能控制局面的人。

加上帝国主义为了在华利益,不想看到大一统的中国出现,插手北洋政府之间的内斗,才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喜欢我的欢迎关注,或者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


冷月钩沉


话说1916年袁世凯办大事败亡后,北洋军阀很快四分五裂。由此,历史教科书也顺手给这段时期贴了个“军阀割据”的标签。

从事实上说,说北洋时期军阀割据、动荡不安,倒也没有错。当然,和之后蒋介石时期的新军阀时期相比,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还是文质彬彬,规模很小的。

因为论规模论烈度论投入兵力论对老百姓的伤害论局势的不稳定,蒋介石时期的国内战争远远超过了北洋时期,是几乎是大巫压倒小巫的范畴了。

当然,以上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只说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就后继无人呢?



从长远来说,近代出了个袁世凯或者说袁世凯的崛起是不太符合常例的,因为袁世凯并不是科举出身,他是靠做外交和练兵起家的,这也就他那个时代才有。

袁世凯的真正发迹,无疑要从1895年底的小站练兵说起,之后所谓的北洋系说白了,也就是以小站为班底。

当时,什么“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还有曹锟、王占元、李纯等等,都在小站练兵时为教官或连排长之类,像吴佩孚、冯玉祥这样的,还仅仅是小字辈。

然而,正所谓群龙有首,这个首就这么一个,那就是袁世凯。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小站系们也是水涨船高,跟着老袁一路升官发财。

也正因为这个盘根错节的关系,在辛亥一声炮响后,朝内外共同的呼声就是:赶紧把三年前踢回老家的袁世凯请回来吧!非袁世凯,谁能收拾局面?



确实,袁世凯的确把局面给收拾,同时还把清廷和革命党也一块收拾了。最终闹了半天,让袁世凯得到大便宜。

不过,北洋系虽然人多势众,文武官各方面人才都不缺,但袁世凯还是私心太重,其见识比曾国藩差的太远。

要知道,曾国藩当领袖时,其第一要务是先培养替手,也就是说,万一他有什么意外,替手可以理解把他的事业接下去,由此不会根脉断绝。



可袁世凯这里呢,却是没有这个意识。结果他一死,北洋系就谁也不服谁,乱套了。最开始,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两老哥凭着多年的威望还能勉强维持一时。

但是,冯国璋很快于1919年去世,而老段也很快因为曹锟、吴佩孚的崛起而被赶下来台,曹锟当了个贿选总统。

没多久,因为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战败,曹锟同样被赶下台,由一个并不是那么正宗的张作霖当了北洋的头。不过这已经是北洋的末期了。

大体而言,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时期可用“四四划分法”,即袁世凯4年,段祺瑞冯国璋4年,曹锟吴佩孚4年,张作霖4年。这就是短暂而混乱的北洋16年。


坑爹史册


袁世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样一个英武的人居然会去复辟,居然有了当皇帝的想法,本该是名留青史的人物,最后在忧愤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其实是有人接替他的位置的,但是北洋政府的威权已经大大削弱,各地军阀并起。

一、袁世凯病死,黎元洪接棒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称帝。

但是此举激起了全国上下的反对,连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也强烈反对,同年12月25日,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了著名的护国运动,声讨袁世凯,贵州、广西两省也相继响应,第二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祺瑞的影响力来团结北洋势力,消灭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

袁世凯又气又后悔,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时年57岁。

1916年6月7日,在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副总统黎元洪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总统的棒子交给了黎元洪。

二、有名无实的大总统黎元洪

黎元洪原来是清廷暂编陆二十一军的统领,武昌起义的时候,由于没有高级将领参加举事,黎元洪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袁世凯大选大总统后,黎元洪入京成为了副总统。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系大佬云集,处于平衡大家很快推举了黎元洪为大总统,毕竟副总统接任总统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黎元洪这个总统权力并不大,政府诸多事宜其实是北洋大佬总理段祺瑞说了算,段祺瑞背后有着强大的北洋军和除西南六省外的各省掌握军政实权的督军和省长的支持,加上黎元洪本身能力也差段祺瑞甚多,所以这个时候北洋政府的实际掌舵人是段祺瑞。

然而黎元洪毕竟是名义上的总统,还掌握有国会,两人时常争锋相对,最终爆发了“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

段祺瑞一直力主武力统一全国,但是向日本借款引起全国不满,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愚蠢的黎元洪请张勋调停,结果张勋带五千辫子军人京拥戴清废帝溥仪即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黎元洪逃到日本公使馆躲避。

引狼入室的黎元洪也受到全国声讨,黯然下台,北洋大佬冯国璋成了总统,段祺瑞依然当他的总理。

三、自袁世凯称帝开始,北洋系就四分五裂

从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开始,北洋系就开始四分五裂了,当时北洋大佬大都对袁世凯称帝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

北洋大佬段祺瑞和冯国璋就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冯国璋于民国五年(1916年)4月1日和16日公开致电北京政府,劝袁世凯及早退位。各省军阀纷纷效尤,亦先后通电劝袁世凯迅速退位。段祺瑞在袁称帝前,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本来就要老袁维系,袁世凯死后,再也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北洋大佬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北洋军阀又分不少派系,大的派系有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


我家的猫叫皮蛋




袁世凯钦定继承人。

袁世凯临终前在“金匮石室”里留下继承者人选名单,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则任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时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独裁者,为何仍然倒行逆施称帝?最后的候选人名单里又为何没有袁克定?袁世凯的“遗诏”公布后,最为失望的当属袁克定。

袁世凯与黎元洪有着相似的经历,皆是由清政府官员摇身变成中华民国最高层领导者,但是黎元洪并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体系,袁世凯留下“遗诏”让黎元洪当总统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们细细想想的话,便会发现将死的袁世凯仍然具有优秀的政治权谋。



袁世凯为何指定黎元洪为自己的继承人?又为何放弃袁克定?

当袁世凯宣布称帝后,以蔡锷、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军阀宣布讨伐袁世凯,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最终迫于压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讨袁风波并没有因此停歇,同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袁世凯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袁世凯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称帝成功,北洋体系的人便顺势成为袁家的家臣,让袁克定继位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袁世凯没有成功,国体仍然是共和国,那么袁克定必然没有能力压服民国官员以及国民。如果袁世凯强行让袁克定上位,那么袁克定的结局肯定会很凄惨。因此,袁世凯选择让袁克定从这个危险的政治漩涡里抽身出来,这是袁世凯作为父亲,最后为儿子袁克定所做的保护。

但是,袁世凯又为何选择黎元洪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被革命党从床底下拖出来担任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又顺势成为副总统,黎元洪与革命党有很深的渊源。当时全国都在痛骂袁世凯倒行逆施,北洋体系也处于风口浪尖,袁世凯为了平息政治风波,缓和南北双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选择让南方革命党能够接受的黎元洪。同时,袁世凯也很清楚时势,当时的段祺瑞手里的权势已经可以威胁袁世凯,更不用说黎元洪了。

因此,让黎元洪继位,既能平息国民的怒气,也能让北洋体系继续掌控话语权,可谓是最稳妥的方案。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体系为何会分裂?

袁世凯病逝后,他亲手组建的北洋体系确实分裂了,可是说“迅速分裂”应该谈不上。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当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实际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当时北洋体系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军阀也基本会响应。同时,当时国人因为袁世凯的称帝事件,对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经降到最低,南方革命党的声望则在逐渐增高,此时的北洋体系最好的应对措施是继续抱团,用绝对的力量保证自己绝对的政治地位。因此,当时北洋体系里实力最强的段祺瑞应该算是北洋各系军阀认可的当家人。

北洋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始于“府院之争”。段祺瑞架空黎元洪,并对是否对德宣战产生纠纷,最终黎元洪愤然辞职,冯国璋入京任代总统。段祺瑞仍然想继续掌控北洋政府,可是这时的代总统冯国璋并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冯为争夺控制权而继续“府院之争”,因为段、冯矛盾的加深,北洋体系开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此时奉系也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北洋体系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各系军阀自持手中的军权,试图成为昔日的袁世凯。但是,他们又没有袁世凯曾经的威信,毕竟北洋体系是袁世凯亲手创立。他们曾经同属于袁世凯的阵营,段祺瑞和冯国璋又是“北洋三杰”中的人物,更是谁也不服谁,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凯指定的人。因此,北洋体系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权力让人迷失自己。


宁糊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解体袁世凯的就是段祺瑞。

原则上,在段祺瑞初期他大体控制中国大局,北洋军阀的领袖就是段祺瑞。

然而袁世凯在世的时候,故意打压段祺瑞、冯国璋之流,让他们不具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力,以免篡权。

所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只是形式上继承了北洋团体。

对于本来就不服管的西南军阀,段祺瑞毫无办法。

甚至,团体内部的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之流也跃跃欲试,试图夺权,最终分裂成直系。

而东北张作霖、山西阎锡山等实力派,段祺瑞也根本控制不住。

然而,段祺瑞至少还是形式上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所以也是名义上的中国政府和领袖。

等到段祺瑞被直系打垮后,那才是天下大乱,一会是吴佩孚嚣张,一会是张作霖校长,甚至冯玉祥、阎锡山之流也来占便宜。


萨沙


当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局面!

袁世凯后期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不该死的坏人,袁世凯的死亡加速军阀割据的形成。其实,就是袁世凯不死,也逐渐难以控制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在袁世凯统治后期,针对共和体制和君主体制,袁世凯产生了犹豫,综合各种考量,袁世凯认为,如果自己恢复帝制,则可保证袁氏永世富贵,如果继续共和的话,袁家的后人将不在享受荣华富贵。

这是袁世凯恢复帝制最重要的因素,袁世凯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私”字,先是将北洋新军变成个人的私军,后是想将整个民国政府变成自己的家天下,结果遭到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诸多人的反对,最后袁世凯只能取消帝制,选择南方革命军和北洋军阀都比较中立的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但是黎元洪继位后,并不能摆平整个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派的关系,尤其是皖系的段祺瑞作为在袁世凯后期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的存在,因此,当袁世凯选择了黎元洪后,整个北洋军阀是不服的。

后来段祺瑞排挤走黎元洪后,皖系主导北洋军阀,在对待南方问题上,段祺瑞和徐树铮采取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但是,段祺瑞能够在北洋政府拥有话语权,主要还是靠政治影响力,北洋军阀真正的军队都掌握在直系手里(袁世凯就属于直隶,整个北洋军阀,其实也就相当于直隶军阀),段祺瑞不心疼死在南征战场上的士兵,但是直系心疼啊,军队都是直系的。

因此,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此同时在东北的奉系军阀开始崛起,可以说,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北洋军阀的组织裂变性

北洋军阀之所以分裂,其实和段祺瑞和徐树铮也有关系,当时段祺瑞为了南征,拉拢直系的曹锟、吴佩孚,为了使冯国璋就范,还拉拢奉军入京,结果局势越来越复杂,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发动直皖大战,导致皖系下野。

然而直系却再次发生裂变,出现诸如冯玉祥、孙传芳等部,由于不满直系的统治,奉系通过两次直奉战争打进关内,但是奉系又衍生出张宗昌、林景林为首的直隶联军,可以说是,不但没能统一,反而北洋军阀越打越多。北洋结束的时候,像孙殿英、石友三这些不入流的人物都成为军阀了。


史论纵横


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一提起袁世凯,背后争议就不断,有人说他是推翻清政府是革命家;有人说他称帝,是阴谋家...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逼宣统帝溥仪退位,结束了清朝长达三百年的统治历史,也是历代朝代更替中最为和平的交替,袁世凯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后续总统投票中,孙中山先生的支持率要远远高于袁世凯,那为何最后大总统是袁世凯呢?

孙中山先生志向高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但说到底他还只是个文人,文人革命,太过于理想。革命是需要钱和兵的,是现实的。但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党这两样一样都无,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压住大总统这个牌子。

反观袁世凯,袁世凯是个真正的“实干家”,有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北洋新军,加之携大义灭清庭,也有足够的声誉,钱财更是数不胜数,孙中山先生自知无法镇住国内局面,索性把民国大总统扔给了袁世凯。



那么问题来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到底是怎么来的?

袁世凯原本是清政府的北洋大臣,什么是北洋大臣呢?说白了就是与洋人联络说好话的大臣,由于后来清政府的软弱,不断讨好洋人,北洋大臣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大了,几乎独揽朝中的军政大权。


之后袁世凯到天津训练新兵,当时叫做定武军,也就是现在的北洋新军。袁世凯注重新军的待遇和俸禄问题,总是亲力亲为,但对于管理新军却较为松散,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政策,加之后来北洋军不断扩充,内部势力混乱,有段瑞琪、冯国璋、张作霖等小山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就任民国大总统,但他不是北洋系的,根本镇不住脚,于是剩下几个兄弟谁也不服谁,便有了后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总的来说,北洋军之所以分裂混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管理制度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剩下的几个兄弟谁也不服谁,只能拳头见大小了


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个人头条号“马庸诗词”,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