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笑口常开9046874


导语:

蜀汉唯一一次有机会北伐成功,那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的政见在后期出现了分歧,刘备希望东征先解决孙权,随后举南方之兵力北伐。而诸葛亮认为解决了曹魏,孙权不战就会投降。

可惜刘备是皇帝,一切都要听他的,结果夷陵之战战败,蜀汉损失惨重。诸葛亮接过重担以后,认为北伐是立国之本,所以坚持多次北伐。

可是这么多北伐当中,其实只有第一次是最有希望,也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不过很可惜,这次北伐被马谡给玩砸了。

01马谡丢街亭不仅丢了一个关卡,也丢了诸葛亮北伐的梦想。

其实谁都想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不过诸葛亮出兵的速度比较快,时间也比较靠前,所以提前占据了街亭。

这对诸葛亮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凭借街亭这一缺口,诸葛亮大军绝对可以进入曹魏边境,收复关中指日可待。

司马懿毕竟还是劳师远征,所以慢了一步,这个口子一旦被诸葛亮掌控,那关中之地可就危险了。不过让司马懿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居然派遣马谡来守街亭。

  1. 倒不是说马谡这个人不强,而是马谡一直以来都是以谋士的身份在诸葛亮身边。对兵法他是了如指掌,但是带兵打仗,他真的没什么经验。
  2. 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派遣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强攻街亭,说不定是有机会的。所以司马懿派遣张郃迎战马谡。
  3.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马谡虽然非常精通兵法,在街亭的驻守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带兵撤出街亭城,转而驻扎在山上以逸待劳。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水源,几乎全军覆没。

街亭失守意味着什么呢?诸葛亮大军失去了祁山出口,也就无法进入曹魏境内。刚刚拿下的雍凉三郡也都相继失守。

诸葛亮只好无奈地带着人马匆匆撤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险。手里的这点人马是蜀汉最后的本钱,如果丢了这些人马,那诸葛亮真的是对不起刘备了。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

马谡丢了街亭却不知道自己是死罪,居然还有脸逃回来。结果我们知道,被诸葛亮绳之以法。在这件事上马谡必须要死,因为他丢的不仅仅是街亭,更是诸葛亮北伐的梦想。

02地理环境的限制,导致诸葛亮北伐压根就没有任何希望。

汉中有重兵把守,陈仓小道也有重兵把守,但凡是诸葛亮能够找到的小路,曹魏都派人给堵上了。唯一有希望的突破口祁山街亭,结果还是被曹魏抢占先机给夺走了。

所以说曹魏压根就没有给诸葛亮任何出手的机会。强攻一个关卡倒不是不可能,诸葛亮也曾经做过。比如说强攻陈仓,可惜这种关卡都是易守难攻,对蜀汉大军造成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 而东边紧挨着东吴的荆州,压根就没有任何缺口可以让你去走。上三郡本来是要投降诸葛亮,重新回到蜀汉怀抱的。却因为司马懿提前获悉孟达反叛的消息,8天之内就赶来击杀了孟达。
  • 从此蜀汉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进攻曹魏关中地区的缺口。所谓六出祁山,其实后面几次全都是在强行寻找突破口,诸葛亮知道,这都是徒劳的。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纵然是天纵奇才,也无法在没有缺口的情况下,战胜曹魏大军。虽然北伐的过程中是有所斩获的,可是蜀汉一直都未能突破对手的防守。

从这儿我们就会看得出,第一次北伐对诸葛亮来说,到底多重要了。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马谡必须要杀。

因为这件事不仅诸葛亮一个人看得出来,而是蜀汉上下所有君臣都能够瞧得见的。所以马谡如果不被处置的话,蜀汉中人就算犯下再大的祸,也可以不用处置了。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三国志》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本来是蜀汉能够立国的根本,因为蜀汉可以凭借险要的山势,天然阻断对手的进攻。

可是这种优势,也自然成为了蜀汉的一种缺憾。因为别人进不来,也就等于你出不去。所以说环境限制了诸葛亮的发展,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诸葛亮没有邓艾那种优秀的地理知识。

03诸葛亮依法治国,不杀马谡,何以平民愤?

在三国时期有两个人是必须值得着重提一提的,那就是三国第一聪明人曹操,和第二聪明人诸葛亮。不是因为他们创立了多大功业,而是因为他们建立了某种超乎寻常的制度。

  • 曹操唯才是举的策略,赢得了一大片人才的支持,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得以占据整个北方,成为曹魏王朝的奠基者。
  • 诸葛亮则是依法治国,他管理的蜀汉是三国之中唯一没有内部叛乱的国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诸葛亮依法治国。

不管多大的官,不管是政敌还是政治盟友,只要你犯了法,那么就要按照法令处罚。所以说就算是诸葛亮的政敌,对诸葛亮的公正性都是无话可说的。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

马谡此刻犯下的罪行,足以杀头。尤其是在军中,如果不处置马谡,非常容易引起兵变的情况发生。

所以诸葛亮杀掉马谡,虽然实属无奈,却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按照诸葛亮所制定的蜀科,马谡是必死无疑的。数万人的眼睛盯着诸葛亮执法,一旦此令不行,将来便会后患无穷。

总结:诸葛亮是真的舍不得马谡,因为蜀汉缺少人才。

马谡跟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就像儿子跟父亲一样。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当年在平定南蛮叛乱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选择蛮人治蛮,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马谡就是他的智囊。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不得不被杀掉,诸葛亮是痛彻心扉。

当然了马谡是人才,而蜀汉严重缺少人才。这也是诸葛亮最心疼的地方,他甚至想过将来把自己的衣钵传给马谡,可惜无法实现了。


江湖小晓生


马谡就像是横在烹锅中的一条“活鱼”一样,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吃他的“肉”,因此马谡非死不可。 <strong>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一:马谡造成北伐失败

马谡主动请命,恳求诸葛亮任命他为第一次北伐的先锋,并且立下了以性命为赌注的军令状,但是马谡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在马谡的错误管理下,北伐军军心涣散,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一向以忠诚无双著称的蜀国军队竟然出现了向敌军投降的情况。

在马谡的错误指挥下,北伐军2万雄狮全军覆没,蜀国军队元气大伤,至关重要的咽喉之地“街亭”失守,造成北伐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退军,第一次北伐大计就这样断送在马谡手中。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二:替罪“马”

马谡的失误其实也是诸葛亮的失误,毕竟马谡是诸葛亮亲命的先锋,诸葛亮用人失误,造成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是板上钉钉的事。虽然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也象征性的自贬三级,但实际上并不影响诸葛亮在蜀国一把手的地位。

如果马谡不死,诸葛亮必然会承担北伐失败的全部责任,诸葛亮的政敌,便会借着马谡的事情大做文章,到时候诸葛亮将陷入被动。

所以诸葛亮必须杀了马谡,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动摇。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三: 自作孽不可活

马谡很膨胀,当着诸葛亮的面立下军令状:“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其后又固执己见,妄自尊大,竟敢违背诸葛亮的部署。

马谡带领着副将王平和北伐大军来到街亭之后,立刻发令,要求北伐军在街亭的山中安营扎寨,并且布置陷阱埋伏魏军。

副将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不妥,便好意提醒他:“丞相曾经万分嘱咐,守街亭一定要依托天险,固守城池,切勿贸然行动”。

自以为是的马谡不但没有听取副将的告诫,反而公然违抗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 他率领大部分人马在山中扎寨,张郃打探到消息后,立刻派出大军包围了马谡扎营的大山并且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张郃趁蜀军军心大乱之际,发起总攻,虽然马谡侥幸捡了一条命,但是蜀国大军却损失惨重,诸葛亮被迫退军。

因为马谡违抗军令,害死了多少条蜀国将士的生命?马谡不死,诸葛亮如何保住自己的威信?

而且军令状都立了,军中无戏言,岂能不管不顾?

不杀马谡不足以立威,不杀马谡不足以祭法,不杀马谡不足以平军愤。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四:三国第一毒奶刘备

刘备奶吕布,吕布被曹操杀死。

刘备奶张飞,张飞被部将杀死。

刘备在断气前奶了一口马谡,马谡被诸葛亮杀死。

刘备在死前告诫诸葛亮“马谡之人,非可用之才,不能委以重任。”

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告诫,任用了马谡作先锋,才造成了北伐战争的失败,马谡不死,诸葛亮如何面对先主刘备的在天之灵?

综上所述,马谡必须死,上帝也保不住他!


白话历史君


诸葛亮精心准备,发动第一次北伐,一开始形势很好,赵云一路成功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诸葛亮出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都归降了季汉,关中震动,逼得曹睿亲征。

但是街亭失利,形势就急转直下。诸葛亮派马谡防守街亭,结果马谡没有听令行事,不敌张郃,导致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场。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我们知道,季汉人才稀少,马谡是少有的智者,诸葛亮为何不网开一面,非要斩马谡呢?

1、马谡不听命令

“谡违亮节度”,意思就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根据王平、张郃等人的传记记载,马谡没有按照要求占据城池,也不听王平的劝告,擅自带兵上山,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导致大败。

战场上讲究令行禁止,既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安排,马谡就应该执行到底,否则如何严明军纪?话说回来,如果马谡坚决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占住城池防守,即使最终失败,应该也不会被杀。

2、后果严重

街亭失利,后果非常严重。

说实话,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机会成功的。因为这是出其不备,后面再出兵,魏军就有提防了。

诸葛亮的本意是让马谡在街亭争取时间,延缓敌人的援军,给他时间平定陇右。街亭一失,曹魏援军进来,诸葛亮的部队早就分出去攻打城池了,身边哪还有多余兵力,这仗自然就没法打了,可以说,街亭失守后,全盘部署都被打乱了。

首次北伐,期望值肯定是很高的,结果打成这样,必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马谡是造成失败的直接原因,所以不管从严明军法的角度,还是从给季汉上上下下一个交代的角度,都必须处斩马谡。


历史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痛斩马谡是对自己治军的一次全面审视,也是他治军思想的一次完美觉醒。

在军事行动上,马谡本来就该是默默无闻的。是诸葛亮的"故乡情节″成就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当时蜀汉阵营有三个"小帮派\

琚高临夏


马谡其人,刘备对他的评价是:不堪大用。后人对他的评价是:纸上谈兵。那么马谡究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以智谋闻名于世的诸葛亮看走眼呢?马谡必须得杀吗?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诸葛亮的高级参谋。蜀汉南方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带兵去平叛时,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上,军事镇压为辅的方针,结果,收到奇效。至此,马谡成诸葛亮坐上宾,以致常常彻夜长谈。

诸葛亮经过经心准备的第一次北伐打响后,由于出其不备收效良好。但是,街亭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是阻击魏国增援的必经之地。也就是说。街亭在蜀国手中,北伐可无后顾之忧,街亭失,北伐将无功而返。马谡主动请缨去守街亭,然而,街亭失守了。至此,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被诸葛亮军法处决。


马谡被处决时,蜀汉政权许多人都为之求情,希望诸葛亮法外开恩手下留情。但诸葛亮不为所动。那么,诸葛亮这样做是否是一意孤行呢?

首先,蜀汉政权是由三个方面的人才组成的,一是刘备的原有班底,二是刘璋的旧有班底,三是本土人士。刘备班底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刘璋的班底在压力下也无所谓,但前提是刘备政权必须强势,否则它也会倒,也就是说,这个班子是墙上草,谁强依付谁。本土的人士本身就不欢迎这个空降的政权,他们向往的是大一统的政权,因为,那样没有战乱,相对负担要轻一些。后来鼓动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此类人的代表。


马谡是刘备的老人员,北伐又是既定国策。本土人士是不欢迎北伐的,针对这种思想,诸葛亮清楚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震摄,任其发展下去,不用魏国来攻打,蜀汉自己就垮了。所以,杀马谡就是震摄这股势力,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不可动摇。

其次,马谡犯得是军法,而且又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向以治法严明,如果不杀马谡,不仅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大阻力,而且会严重动摇军队的军心。使的北伐无法继续进行。


一叶小舟168521774


孔明挥泪斩马谡(字幼常)这件事,历史上早有争议。

如果说孔明为了维护“法”的尊严而“以一警百”,这从他杀马幼常的出发点上看,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人们大都不承认它是一则成功的军事处罚。这是为什么呢?

一、故事发生的始末

诸葛亮首伐中原,因街亭要地失守撤回汉中后,先召大将王平入帐责问:我让你帮助马谡防守街亭,为什么致使要地失守?

王平解释说:马参军到了街亭,非要在土山上安营下寨不可。我主张当道筑城,他硬是不依,我只好率本部三千兵马在山下安营。


由于孤山被困,我军又遇劲敌阻击,无法前往解救,所以导致街亭失守。丞相若不不信,可问在场的其他将士。

孔明喝退王平,又传令马幼常入帐。不一会儿,马谡自缚其身,跪在了孔明面前。

孔明看见这种情形,一切都明白了,知道王平所说的都是实情。

于是,沉下脸对马幼常说:你自幼饱读兵书,精通兵法,应该知道街亭的重要。

但是,关键时刻不听别人的良言相劝,败军折将,丢了要地,致使我们首次征伐中原前功尽弃,你的罪过可不轻啊!如果不明正军法,怎能让众将士心服口服?

孔明说罢,命令左右武士把马幼常推出账外斩首。

武士刚想行刑,将军蒋琬从成都来到汉中,正好遇见,便立即制止。然后,去见丞相求情。

蒋琬进了军帐后,对孔明说:从前,楚国杀成得臣,晋文公知道后很高兴。现在,如果把马谡这样的智谋之士杀了,难道不是让曹魏高兴吗? 再说,一统天下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就先杀智谋之士,这样做是不是欠考虑?

孔明听了蒋琬的话,流着眼泪说:我也知马幼常才学过人,是位难得的智士,杀了他我也为之惋惜。

但是,现在他身获重罪,我也爱莫能助呀!从前,孙武之所以能行军致胜,关键在于他明法。 如今,四方纷争,方兴未艾,若因一人而废法,今后将如何统军讨敌?何况马幼常罪有应得!

说罢,孔明含泪令人行刑。

不一会,武士把马幼常的首级献上来。

孔明看后,痛哭流涕。将士们也都为之哀伤不已。

——故事就是这样的。

二、孔明行事的思辨

其一,孔明在战败之后,“以一警百”,分明是一则“马后课”。他为了明“法”用“一”去“警”百,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让众将士受到一次教育而已。

但是,这种教育不一定非用“人命”这样高的代价去进行。

其二,从具体情况来看,马谡幼常虽然应该对要地失守负全责,但他主动去守要地的出发点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肯定的。 他并不是失职,也不是未尽其责,而是自身素质及能力不足,导致他兵败失地。


他本是个文官,从来没有亲身实践过两军对垒的争斗。他去守街亭,实际上是“硬拿鸭子上架。”

如此看来,在用人遣将上,孔明的责任是很大的。

虽然,孔明阻止过马谡,但最后还是让他去了,并且立下了军令状。

可是,军令状归军令状。当初,孔明能以曹操不该死为由,替关羽开脱华容道放走曹操的罪责。那么,现在孔明为什么就不能自揽责任、自贬三级,为马幼常开脱些罪责,免了他的死罪呢?

其三,从用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一生中难免会犯错误,甚至是较大的错误。犯了错误,就将他一棍子打死,难道就是好的“用人谋略”?

其四,从马幼常被杀的后果来看,全军将士都为他伤心落泪。就是孔明本人,也是伤感不已。

由此可见,斩杀马谡的副作用是比较大的。

那么,心系天下的睿智的孔明先生,怎么会这样处置马幼常?

这样看来,马幼常,不该杀!

三、马谡被杀的原因

托孤于白帝城的孔明先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的错误,可能是由于他把“明法”之道与“用人”之道对立起来了;可能是由于他重“明法”而轻“用人”、唯我独能的固有的思想认识;也可能是,他为了加强统御力,而强调“明法”,因此陷入教条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晋人习凿齿对这件事,也谈了看法:“诸葛亮不能兼上国也,……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习先生也在埋怨孔明先生:不该“杀其俊杰”、“杀有益之人”!


老王头说历史


揭开三国失街亭的历史谜团,真相并不遥远! 首先,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打引号的原因是各朝代与历史学家以魏为正统基本一致,那么诸葛亮就成了分裂分子,所谓北伐就成了入侵,属于搞分裂活动)的目标是啥?是长安还是陇右抑或陇西?军事目标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客观条件? 其次,东中西分三路出击,军事策略是否得当?从客观环境讲是有可能成功的还是注定会失败?既然街亭之战关系全局,至关重要,为何不自己亲自指挥或由用兵经验丰富的魏延王平吴懿等人指挥? 再次,在军事会议上,不听与会者建议,一意孤行,把大家一致建议且用兵经验丰富的魏吴二人派去打游击,却让一个没领过一天兵的人作为最关键军事行动的负责人,且必须立生死状?谁告诉我,这也叫培养马谡?拿什么证明这属于诸葛亮弱智不会识人才做出的决策? 最后,这次军事行动若胜利,一定是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一而失败了一定是因为马谡言过其实?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五次北伐失败,一定不是诸葛亮无能而是魏军太狡猾了?

按易中天先生找的史料记载,杀马谡时十万人为之流泪,这说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吗,刘备真给诸葛亮说过这句话吗?这证明在众人眼中,马谡才华人品被大家所认可!也说明马谡不该死,大业未定而自戮智计之士,让所有人心寒,而不是认为执法公平,也没堵住众人之口!

假如刘邦不让韩信去打仗,非得让张良或萧何带兵去打仗并且立生死状,输了就该死,是张良萧何无能,而不是刘邦存心陷害??


陇上云飞


马谡,马良之弟,姜维没出现之前,实打实的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人才,诸葛亮也是想把毕生所学教予他。然而,造化弄人,街亭之败导致了马谡被杀。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自断臂膀斩了马谡呢?他如此看重马谡,如果他坚持不杀,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的。但事实上诸葛亮不得不斩马谡。

表层原因是,军队是个纪律严明的地方,行军打仗更是要讲究纪律,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的战斗力。诸葛亮治军有方,赏罚分明,这也是他在蜀军中德高望重的原因,马谡守街亭可是立了军令状的,白纸黑字写在那,如果诸葛亮徇私枉法,放了马谡,那就是对军队纪律的践踏,况且是如此重要的战略地点,马谡不听王平劝告,屯兵于山上,最后断水兵败,导致北伐大败。如此惨重的损失,马谡不死,何以安定军心,何以立威,诸葛亮在军中的威望也会受到影响。

深层原因就是避免加深内部矛盾,蜀国内部主要有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构成,以诸葛亮为守的荆州集团实际掌握了权力,三大派系相互角。作为荆州集团的老大,诸葛亮必须确保荆州集团的统治地位,如果不杀马谡,这个地位就有可能不保了


lishi的镜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三国志,马良传》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以此观之谡不是被杀的,而是在牢中去逝的,今按《三国演义》分析,可以看出,亮与谡同为荆州派系,两人关系很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亮对谡很器重,并引以为参军,谡在亮平定南蛮时曾建议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第略,对亮平定南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说明马谡还是有一定才能的,这在本就缺乏人才的蜀汉来说,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街亭之失,马谡面临的对手是曹魏能征善战的大将张邰,诸葛亮将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马谡安排在街亭,本身就是个失误,再说副将王平也左右不了他,假若派魏延和马谡一起去,街亭也不会丢,因魏延有独挡张邰的能力,但即然失了街亭,前功尽弃,总要向国人交代一下,因此马谡便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因自己通盘的计划不周,至使自己喜欢的人被杀,诸葛亮是痛苦和有愧的,所以才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说。


云亭远创


根据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马谡以谢众。”

一直以来,关于马谡之死,大多数人认为其所下军令状:“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同时不听诸葛亮嘱咐,在战术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举动失宜)导致街亭惨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未能报《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之殊遇”所致。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传》

▲诸葛亮斩马谡

然而,当我们翻开史书,从当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马谡之死的真相还存在诸多疑点:

  1. 军令状中明确指出:“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而最后诸葛亮并未杀其全家。所以马谡死于军令状之言有待商考。
  2. 在失街亭、斩马谡之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级。而诸葛亮身为刘备托孤大臣,当朝蜀主刘禅之相父,肩负兴复汉室之重任,有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3. 作为蜀国重臣的费祎,在马谡死后亲自来到汉中向诸葛亮道喜:一为北伐之中连得四县,蜀中百姓大喜;二为降俘魏国能将姜维,蜀帝大喜;三为丞相可统兵十万再度伐魏。
所以说,从以上三点来看,马谡之死绝非军令状与“未报先帝之殊遇”这么简单,结合当时蜀汉国内局势来看,这牵扯到了一些政治性的问题:

以马谡之死转移政治矛盾

通常来讲,刘备的蜀汉集团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君臣一心,共复大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刘备自建立蜀汉政权后,内部政治矛盾一直就存在着,政治斗争也是非常之激烈。就当时而言,刘备的蜀汉政权由三股势力构成:

  1. 起于洛阳的益州官僚和豪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
  2. 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部势力。
  3. 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代表的新兴蜀汉政权势力。
刘备所代表的势力相对于前两股势力来讲毕竟是外来势力,他在时,尚且能够有效把控局势,但在也只能说是局势稳定的时期,如夷陵之战蜀国惨败后,南中各郡随即发生叛乱。

刘备在时尚如此,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政治斗争也就更加激烈。如公元231年,同时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在朝廷内斗中被罢黜为民。

▲蜀国局域图

诸葛亮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非常清楚在朝党之争当中自己所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政治上的危机。

如在第一次北伐当中,他就曾犯了一次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未采取魏延所提出的“”弱无谋的驸马夏侯懋统兵拒敌,创造了难得的战机。然而诸葛亮因人废言,不采纳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之计。反而采取了“从陇西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保守战略。

对于这个战略上的失误,诸葛亮不想承认也不能承认,因为这极有可能让其在朝廷当中处于众矢之的,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而马谡街亭之败似乎来的恰到好处,如果马谡之败未能碰上诸葛亮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纸军令状形同废纸,为何?因为军令状上按罪当斩全家,但事实没有,说明有退步的余地,毕竟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比寻常。

▲三国演义马谡影视剧形象

但是,在蜀国大局和自身政治利益面前,这层关系显得十分薄弱,马谡横竖都是一死,此时斩杀马谡以街亭之败为借口掩盖其在军事上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战略失误,避免落人口炳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再者,诸葛亮通过斩杀马谡向蜀国当局表明了自己不会任人唯亲包庇心腹的政治立场,以及治军治国的基本态度,以此做表率整肃蜀国朝廷党争之风,使得国家的主要矛盾由朝廷内的政治斗争矛盾转向与魏国之间的战争矛盾。

通过战役之败掩盖政治之错

战役之败我们都知道是马谡失街亭,那政治之错又指的是什么呢?

这得从三顾茅如开始说起,当初刘备求贤若渴,最终得见孔明,而后者早已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构建了一幅政治战略蓝图: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诸葛亮

然而,这些构想最终成为了空想。

自刘备于汉中称王到诸葛亮北伐之前,蜀汉政权先后经历了失关张二将之痛、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王以及南中之乱。

而待北伐之时现实情况与隆中对的构想越走越远,北伐之决策也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因为刘备称帝后恢复汉室的旗帜已再无号召力,荆州之失后,孙刘之间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再结成联盟。如今该做的当是“保其岩阻”,与民修养生息,提升国力巩固政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但是,诸葛亮并未这也做,相反,他为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一改以往的政治路线,率军北伐。而在北伐与魏军较量的过程中,诸葛亮也逐渐了解到魏国已倾国之力作为应付,魏蜀之间实力悬殊,同时北伐军队挥师北上如同孤军深入,最终必有一败。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也无法实现。

既然如此,与其将这种“不幸结果”归咎于现实国力之差距以及自身政治决策失误的既定事实,不如让丢失街亭重地按罪当死的马谡承担军事上的责任,以此掩盖政治决策之错,让蜀汉军民继续保留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空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