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南亚地区的种姓制度?

小林历史观


引言:

南亚主要指的是亚洲的南部地区,古代南亚地区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印度地区文明发源较早,是上古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起源很早,早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早期国家,这一段时期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时期。

但是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原油早期文明却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关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消失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由于雅利安人等外族入侵造成了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消亡,但是也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消失是由于干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雅利安人并没有太大关联。

一、古代南亚种姓制度的产生

印度和流域早期文明消亡之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建设城市与国家,发展原有的文明,早期吠陀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雅利安人的原始公社制在这一时期解体。原始公社制解体后,到了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500年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创造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古代印度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的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区后,印度河流域地区早期文明虽然消亡,但是其原有居民还广泛存在于这一地区,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区后,建立了国家,并对这一地区的原有居民进行统治,为了维护奴隶贵族阶级统治,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雅利安人便创造了种姓制度。

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

  • 第一种姓制度是外来入侵者雅利安人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所创造的,雅利安人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为了更加合理的统治印度河流域原有居民,创造了种姓制度。


  • 第二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需要。随着雅利安人与原有居民内部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剧,阶级也不断分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

二、种姓制度的内容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的宗教印度教,种姓制度又被称为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古代世界各地区文明中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个不同等级世代相袭,不可僭越也不可改变。种姓制度是曾在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的制度,以印度地区最为显著,种姓制度又称贱籍制度。

雅利安人创造种姓制度后,为了更加合理的统治印度河流域原有居民,颁布了《摩奴法典》来保证种姓制度的实行,这也是种姓制度的严酷所在。为了使原有居民信服种姓制度,相信他们是低于雅利安人的一个阶级,理应为雅利安人服务,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合理性”,雅利安人又编造了造物神也就是梵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制造成不同种姓的神话故事。

印度种姓制度所进行的四个等级的划分包含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且印度种姓制度所依靠的婆罗门教与印度特殊的社会体制、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关联密切,印度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地区国家统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种姓制度主要有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为最高等级,这一等级主要是祭司阶层,他们在国家中位于首脑地位,他们只需动口传播宗教即可,无需参与劳动。刹帝利这一等级主要是王族和军事统治者,他们都是行政贵族,是国家的直接统治者,这一等级构成了雅利安国家的主要统治阶级,他们是社会的臂膀,然而,虽然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但是由于祭司也就是婆罗门掌握着思想的权利,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刹帝利即使统治着整个国家却仍要听从于婆罗门,再后来刹帝利力量壮大,便想完全掌握国家权力,对于婆罗门的存在也是非常不满的,因此刹帝利在后来与婆罗门争夺真正的统治地位。

相对于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则属于完全的平民阶级,他们接受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统治。吠舍这一等级主要是平民百姓,他们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他们辛勤劳动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他们拥有土地,但是身份低微,常常收到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压迫。

首陀罗则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最低等级,首陀罗是由非雅利安各民族的人组成,它们的社会地位近似于奴隶,首陀罗这一阶级大多只能从事低贱行业,并且与吠舍相比,在婆罗门教的思想中,吠舍属于再生一组,他们可以参加祭祀,可以通过今生赎罪以期盼来生可以成为婆罗门或者刹帝利,但是首陀罗则属于非可再生一族,他们不可以也不被允许参加祭祀。

吠陀时代诞生了印度种姓制度,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宣称婆罗门至上,种姓制度的产生与婆罗门教也是分不开的,婆罗门教以吠陀文献典籍为教义,传教给平民大众,以固化他们的思想,并且婆罗门教崇尚复杂的祭祀仪式来沟通人与神并支配万物,而祭司阶层在婆罗门教中则负责解释吠陀经典,他们垄断了宗教事务,普通人也不可能担任祭司。

婆罗门教服务于种姓制度,婆罗门的基本教义为梵我一致和业力轮回,婆罗门教强调人们要遵法行善,要求平民大众安于现状,要忍受一切苦难,以求来世解放,这几个阶级后来也逐渐固化。

三、结语:

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为了保持雅利安人的特权地位,维护雅利安人在印度地区的统治,巩固统治秩序,因此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并且对于各等级所从事的职业都有明确规定,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种姓制度在印度地区逐渐固定下来,各等级所从事的职业也就逐渐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各个等级在原则上也是禁止通婚的,这一点是不人道的。

由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不同种姓中贫富分化严重,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完全关闭了下等级人民的上升渠道,后来也遭到了强烈的反抗,但是由于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国家中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根除,因此,印度种姓制度仍然存在 奴隶制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印度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人民的沉重枷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深远。

进入现代以后,印度独立建国,这一制度也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印度在1947年宣布废除种姓制度,此后也有很多印度优秀的政治家和社会精英斗争,想要将人民从固化的阶级中解放出来,但是长期以来种姓制度扎根在人们心目的思想依然存在,直到现在种姓对印度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