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村里的卫生室满意吗?

QDH胡图图


我倒觉得村卫生室的美丽与否并不在意,最在意最企盼的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业务素质,这一款存在的最大问题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医生的配备,乡村面对的是低层次的农民,这里条件艰苦,环境卫生差,贫困人员多,稍有文品有技术专长的医生是不愿来,县乡医院的下来一月难保一次,来一次也就是半天,真正能守的住的医生也就是年龄60岁以上当年的赤脚医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在每况愈下,很难顾及他人,再说他们对其码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新的医疗器械就更加生蔬,他们的水平也就是完成个打针输液。不过从另一方面讲,每个村庄建设一处宽敞美丽舒适,设备精良,条件尚好的医疗室固然好,是农民生活必需的,和正在发展中的乡村同步进行相互匹配的,是农民企盼的一项工程,这也许应证了人们常说的:没有乌彤树招不来金鳯凰的道理。据我所知在我们周围村庄的卫生室建设和其它发展相对滞后,无弄是卫生室的建设还是有素质医生和医疗器械的配备都显不足,有的村庄其码的办公室及桌椅都没有,成为农村发展中的空白。


百川王占功


我作为乡医,说一下我的看法。我1996年卫校毕业,至今仍在村卫生室工作。这二十多年来,风风雨雨,晚上喊门的,早上早起喊门的,比比皆是,我从来没吃过病人家的一顿饭,喝过病人家的一碗水。我不说自己多高尚,只要对住自己的良心就行。要想让每个人都满意,我觉得不可能。一个医生只要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满意,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说呢,现在上级部门说,尽量不要出诊,因为任何事情怕万一,怕过敏,怕有输液反应,怕消毒环境不达标。但普通老百姓不懂这些,他喊你你不去,就是架子大,就是不给他面子。现在社会太复杂,他喊你出诊你去了他高兴,但一出事马上翻脸,反咬你一口。所以说,我做乡医二十二年了,一直小心谨慎,不求富贵,只要一生平安就好。


悬壶济世148863855


我们村两个村医 卫生室我都没看见开过门 有事去她家里 还有一个近的村医 不知为啥现在一味的卖药 上次我嗓子痛 拿了40块钱想买盒药 感觉十块左右的事 到那先给我号脉 说我脾虚肾虚血压高一大套 血压高我知道 一直在服药 说让我吃六个月的药给我调理一下 为咱好 不好推辞 说先给我拿半月的药 我最后拿了10天的药 算账时说420 算我400 按他的方法 六个月 我需要7200元的药 我回去后媳妇把药退回去了 从那以后 我不舒服就去医院了 有合作医疗 至少报一半 感觉村医良心坏了


星艾斯涕人生


我家邻居有两个赤脚医生,两家离得不远也就隔壁。以前给人看病真的赚不到什么钱的,所以还得务农。后来才慢慢变得比较赚钱,也比较受人尊重。他们家差不多也是我们那里装电话最早的,经常是家里人接到电话,然后去田里叫他。然后他放下农药桶,洗一洗然后开个摩托车就去看病去了。以前没电话那会儿都是上门来就诊,或者走路到我们这里,然后通知医生去哪里。后来他们自己在小镇上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赚钱的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但现在小诊所都不开了,都给国家收编了,现在它俩都去了村里的医务室。我们那里有个头痛脑热一般从不去医院,这里医生完全能解决问题,他们待人也很好,很受人欢迎。


我的亲热堂


目前的村卫生室越来越衰落了。曾经的辉煌是在七十年代,那时候实兴赤脚医生,每个生产队都至少推荐一名学员,人们的热情高涨,可以说是赤脚医生的火红年代。

那时的村卫生室常常是人来人往,哪家有了病人,医生都赶往哪家,一点儿都不敢耽误。

而现在,什么都责任到户了。年轻的医生都到城里赚钱去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医生了。设备没什么设备,药物也不全,没这药没那药的,稍微复杂点儿的病就治不了。所以,大多数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只能看个头痛,牙痛,感冒什么的。




梦醒后的表白


疫情当前。我县很多村医不敢开门接诊病人,而我为了村民能够小病不出村坚持上班,每天还要为湖北返乡人员测体温两次,现在县医院人满为患,为了治疗感冒发烧而感染冠状病毒得不偿失,我过年只休息一天,每天24小时接诊病人,现在流感高发,很多病人需要处理,我现在有家不能回,天天吃住在诊所,非常时期不为赚钱,只为责任!!!




蓝风60644005


打个比方,一对老夫妻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就像是省城医院,二儿子就像是县医院,小儿子就像是村里的乡村医生,老夫妻经常小病不断,是小儿子在跟前不管白天黑夜的照顾,大儿子过年过节回家看看,二儿子一个月回家一次看看,每年给老人查体,剩下的事还是小儿子照顾日常生活,但是老人从来不说小儿子好,总是念叨另外的两个儿子好,但是随着两个老人的毛病逐渐增加,越来越不满足小儿子的付出了,总是指责他,另外两个儿子也埋怨他照顾老人不周,小儿子早晚里外不是人,这就是现在的乡村医生状况。


南无阿弥陀佛149187767


别说你不满意,村医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你发出这样的话题之所以来回复一下,只是希望大家看到深层的原因,也就是目前所处的背景。制度与政策改变了村医许多,医改之前,本来好好的乡亲们健康的“守护神”,有村医角色,很多变成了“药贩子”,材料员、统计员、会计、扶贫工作者等等,不干吧,政策与现有制度在约束,随时可以吊销执照,干吧,村医是人不是神,整日那些繁琐的与日常医疗无关的事儿已经折腾的心力交瘁,整日疲于应付,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做本职工作?国家政策已经定位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以公共卫生为主,县级医疗机构为区域医疗中心,这样讲明白了国家的意思了吧?同时出现老百姓、村医自己都不满意的现状因由是深层次的问题!一点补助还遭遇种种挫折,社会认同低、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目前从事实际工作与最初学医愿望不符是目前村医反映的热点。


龙潭医馆


首先,我要表明的是:不争对村医个人,只是想说明乡村医疗的确需要改革。

我们村位于淳安北部的大山里,交通极为不便,到县城医院需要一个多小时。我们村里常住人口大约一千有余,配备了一个医务室,一名村医。

医务室里有电脑,可以刷市民卡,床位两张。村医是本村人,45岁,初中文化。他是党员,十几年前,经村党组织推荐到县卫生学校进行过短期的培训与学习,定向分配在本村做了一名山村医生。

我不评价他的为人,只是客观地说一说他的“医术”,真的是不敢恭维。村民普通的头疼脑热他都不一定能治好。以前,最为常规的就是挂挂葡萄糖水,挂挂盐水。怀疑是感冒的就加抗生素,不是感冒的也加抗生素,反正就是那么两下功夫。

按理说,行医也有十几年光景了,很多常见的病都还是分不清楚。那么他的技能就是什么呢?量血压,挂针,推荐点常规药,最后就是等工资。药店里的服务员都能够做一些。

一遇上重一点的病,首先第一句话就是:赶快送医院,我吃不消的。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诚实。

有一次,我母亲忙着忙着忘了吃早饭,肚子饿了也不知道,于是乎九十点钟的时候头转了起来,天翻地覆,犯晕呕吐。父亲叫上村医一瞧,不得了,顽症,再不送医院就快来不及了。父亲一个电话打出来,我十万火急拼命赶回家中。没有法子的父亲把村里的巫师都叫来做法事了。我一看母亲的状态,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自己饿肚子的情景。我判断是低血糖造成的。因为母亲说,她心慌、气短、眩晕,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三分。我给母亲泡了一碗糖水喂服下去。不到五分钟,母亲就从床上坐起来了。我问她,还晕吗?她说肚子饿死了。巫师当场还发布言论说是他把大仙接下来了。我跟他说,你快去招待大仙吧,不然的话,大仙会生气的。父亲还给他一个红包,我是没空理他。


说句实心话,像我们村里的人如果遇上个突发疾病,要想送医院,能救活的概率极低。村医就连基本的抢救本领都没有。我想起以前战场上那些缺药的战地护士,她们都能进行战地急救。现在这么发达的医疗卫生条件怎么就用不起来呢?

所以,我想说:乡村医生这个岗位十分重要,必须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全日制医学院毕业生来担当。对于那些文化低的,技能差的村医采取末位淘汰制。当然,那些医术精湛的村医还是要保留的。

有人会说,大学生在山村留得住吗?对!不给编制,不给高薪是难留住。即使给了编制,给了高薪都不一定能留得住。

我承认!


我只想说: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的青年大有人在,国家只要给他机会,给他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在哪里不是干活啊。况且农村人口少,工作相对轻松,还是有吸引力的。如果还是用上世纪“赤脚医生”那种标准来服务村民的话,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钱要花在刀刃上,有智慧的能人多得是,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村医的素质再提高提高,不要弄不弄就送县城,有些病是来不及的。


QDH胡图图


吐槽的蛋来回答,

就说近的我们村之前有俩卫生所,

一个是徐医生把脉配中药吃了就管用,

一个是蛋医生不管你发烧严重还是轻微始终是那几种药,

徐医生开的草药起码价格合理吃了起码管用,



蛋医生就扯淡了,

一盒感冒药他敢问你收大几十元吃了还不见效,

后来徐医生年龄大卫生所也关门回家养老去了,

就剩蛋医生在村里开卫生所,

直到今天你去抓个药还是那几种药,

老话说的好对症下药,

他这么多年医术也没个长进,

现在我父母偶尔生病抓药都不去他家,

宁愿去更远的镇里面抓药,

虽然现在家家都有医保,

但去他家抓药感冒他都得给你开几十元的药,

所以我对村里的卫生室是不满意的,



我记得我爹有次发烧叫蛋医生来打点滴,

挂好药一会没呆就走了,

过了一会我爹浑身开始肿胀,

吓的赶紧给蛋医生打电话,

他回来一看说是对药物过敏,

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我实在是难以满意,

不出什么事还好出了事他的责任那大了去了,

绝对饶不了他。

我是吐槽的蛋,欢迎大家一起来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