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本期導讀


黃巢起義是唐朝後期一場規模十分浩蕩的農民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其對唐朝末期的政局卻有著很大的影響。


此次起義,唐朝內部統治集團均為了各自的利益,對起義軍採取不同的態度,從而導致了起義的興起及擴大。並且這場起義以後,唐王朝藩鎮的性質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這也是促使唐朝沒落的重要原因。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黃巢起義:又稱“黃巢之亂”,指的是(公元878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一場民變


(一)、黃巢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

說道黃巢起義,首先就要先介紹他的歷史背景:唐王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巨大變動以後,國力衰退,變得已經不能像原來一樣的強大,尤其在唐宣宗短暫的中興之後,唐朝進入了不可逆轉的下坡路。

“自大中皇帝(唐宣宗)晏駕,天下無復公道,紐解綱絕”。

因此,各種社會危機正在不斷的累積之中,農民起義也正在無聲的醞釀中,大的農民起義隨時會爆發。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唐朝中期以來,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藩鎮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與中央政權形成共治局面。安史之亂以後,各地藩鎮成為了一級行政,凌駕於州之上,這是中唐以後行政體制的重大變化,也是中晚唐政治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中晚唐政府正是通過藩鎮實現其對地方的控制,以確保中央王朝的安穩和存在並且維持龐大國家機器運轉。黃巢起義以後,藩鎮開始脫離了唐王朝的掌控,最終促成了大唐的沒落。因此對晚唐時期的政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激化了唐王朝中央內部爭鬥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唐末農民戰爭

<strong>農民起義被鎮壓以後,外來的威脅暫時消除了,但是統治階級內部原來相對緩和的矛盾卻再度激化。朝廷內部掌權的宦官與外廷的朝臣們矛盾重重,二者之爭異常激烈。他們紛紛拉上外面比較強大的藩鎮為後援,展開了很慘烈的鬥爭一。這些矛後和鬥爭,無疑加劇了搖搖欲墜的唐政權的危機。

首先,宦官集團內部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

楊復恭是楊復光之兄,楊氏兄弟是宦官集團中比較有力量且與田令孜抗衡的實權人物。楊復光長期以任監軍,執掌軍權,在收復長安的過程中,尤有建樹,被唐僖宗提拔為天下兵馬都監。因此田令孜不得不對他畏懼三分。

史稱:“令孜專權,人莫與之抗,唯復恭數與之爭一得失,故令孜惡之。”

對此田令孜一直懷恨在心,想尋求報復,楊復光於中和三年一匕月病死軍中時,田令孜聞之甚喜,即刻罷免了楊復恭的樞密使之職。此時僖宗已經有了要剷除田令孜的念頭,但又懾于田令孜的淫威,他只能採取了“以宦制宦”的策略,想借遭田令孜排擠的楊復恭之力以排擠剷除田令孜,雖然僖宗未達到他的目的,但這卻昭示了田令孜的專權己經一步步的走到了盡頭。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田令孜

除了宦官們彼此之間有矛盾外,統治者與宦官之間以及藩鎮與宦官之間也有矛盾。

<strong>光啟初年在長安附近發生了藩鎮反對田令孜並且廢棄僖宗的政變,這是一導致僖宗時期中央權力分配格局變動的契機。光啟元年(885年),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為爭奪河東鹽利發生戰爭,田令孜要調王重榮為秦寧節度使,這個舉措遭到了王重榮的堅決抵制,田令孜就憤然指使禁軍對一王重榮征討。此時的王重榮也不甘心,拉上兵勢強勁的沙陀將領李克用,兩者兵鋒相見,結果禁軍大敗而歸,田令孜慘敗。

自這場兵變之後,僖宗和朝官集團對田令孜的專權態度都起了明顯的變化。而僖宗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田令孜的專權擅政漸漸有所不滿。但是,田令孜卻如緊箍咒般死死掐住僖宗不放,讓僖宗動彈不得。

史稱:“令孜益驕橫,禁制天子,不得有所專斷,上患其專,時語左右而流涕。”

<strong>田令孜更加驕橫,軟禁皇帝,獨斷專行。這也充分說明禧宗與田令孜的矛盾有所尖銳,但仍然是田令孜佔了上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田令孜已經控制著皇權,皇權已經被架空。


(三)、打破了中央與藩鎮之間的均勢及藩鎮與藩鎮互相制約的格局

黃巢起義以前,由於中央政府力量的強大和絕大多數藩鎮的忠順,軍政大權始終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藩鎮都須通過中央的任命,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一方之主。擁兵自立的甚少。

黃巢起義期間,社會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失去了民眾的信任,藩鎮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必須要尋求自保之路。另一方面,中央禁軍的蛻化變質,不能有效的打擊擅自擁立者,從而為藩鎮的擁立提供了有力的條件,<strong>於是各地軍閥紛紛稱霸一方。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形勢圖

當黃巢起義摧垮了唐朝的腐朽統治後,鎮壓起義的藩鎮卻趁機翻身攫取政權,加強割據,以致到最後走向分裂。竟至出現了“無藩不反”的局面。<strong>可以說自唐末農民戰爭一開始,藩鎮的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有的在農民戰爭中保存實力,有的借農民戰爭之機脫離唐廷而自立,作為中央地方行政機構的藩鎮已不復存在,反而變成了瓦解李唐統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國,使唐中央徹底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農民起義失敗後,藩鎮不再把唐廷放在眼裡,紛紛擁兵割據,兼併爭奪,出現了“無藩不反”的局面。如果說唐末農民戰爭從外部給了唐廷以沉重打擊的話,那麼,藩鎮的質變則從內部給了唐廷以致命的最後一擊,結束了李唐王朝的歷史。

<strong>總之,這個時候的藩鎮,無論是官吏的任免、賦稅的徵發、軍隊的調動上,都是他們自己說了算。朝廷已經完全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因此,黃巢起義打破了安史之亂以後這幾百年來各藩鎮之間互相制約的格局。

“大約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於是蕩然”。

僖宗對於這種藩鎮割據狀態已無力制止,因為這不僅是中唐以來朝廷對藩鎮一味的實行姑息政策的必然結果,而且還是由於唐朝統治政府經過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之後進一步分裂的結果,尤其經過黃巢起義之後,僖宗己經徹底的在藩鎮面前失去了偶像的作用,對於他們,已經沒有威懾力了,不僅僅如此,對於藩鎮的為所欲為己,此時的僖宗自己本身也已沒有還手之力,這也就進一步增長了藩鎮割據稱雄的野心。


(四)、掃蕩了魏晉以來的世族門閥制度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門閥士族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士族們一直在政治上享有壟斷地位。並且經過隋朝末期農民起義以後,門閥制度並沒有被徹底摧毀。在中唐以後,朋黨之爭,門閥士族們的權利依然十分強大。在世族門閥制度下,貴戚子弟即使無德無才,也可憑藉門第做起官來,對政治起著很大危害作用。

黃巢早在青年時代,因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不第,對門閥士族地主壟斷政權的狀況就十分不滿。因此後來在黃巢起義以後,起義軍便四處打殺官僚士族地主。由於各地的衣冠士族,門閥地主大量被殺。<strong>因此這場起義以後,徹底掃除了魏晉以來的士族門閥制度。


(五)、結束語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是我國曆史上規模空前巨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它前後歷經十年,遍及今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蘇、陝西等十二個省份。<strong>黃巢起義的爆發是天災和人禍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王朝統治者在面對天災時,不是採取措施拯救黎民百姓.而是更加嚴厲地剝削百姓,使百姓無以為生,因此更多的百姓加入了起義的隊伍,導致了起義隊伍的擴大化。

在面對起義時,唐朝統治階級雖然堅持鎮壓,但唐朝中央與藩鎮的矛盾、唐朝中央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得各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完全一條心,從而使本來可以平息的農民起義不斷高漲。在家天一下的古代社會,任何一個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統治能長治久安,因此在統治受到威脅時,都會想方設法維持統治的穩定。但是如果沒有找到起義的根源及即使知道起義的原因而沒有采取措施去解決問題,那麼這個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面對起義,如何解決農民的飢寒問題,是唐朝統治者面臨的重要問題,但是唐朝統治者並沒有去解決,反而因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而一再喪失良機,使起義不斷擴大化,因此唐朝統治階級包括唐朝中央與地方藩鎮的態度是造成黃巢起義擴大化的最主要因素。

從“黃巢起義”入手,淺析此場起義對晚唐政局產生的影響

<strong>當然,黃巢起義的滅亡對晚唐政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統治階級內爭激烈,以田令孜為首的宦官集團獨攬中樞權力,完全打一破了晚唐長期存在的皇權、相權和宦官三者各有所得、相互制約、相互擠衡的權力分配格局。

但這種局勢並不能維持太久。由於黃巢起義和藩鎮軍事集團的介入,到僖宗後期,中樞格局再次發生了變動;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黃巢起義軍殺死了大批封建宗室和官僚士族地主徹底掃蕩了魏晉以來的世族門閥制度;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抑制了土地兼併的激劇發展,使許多農民獲得了土地也減輕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一關係,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u0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