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看創投:守住現金流成首要任務

今年上半年拿到錢可能性極低。

上一期我們講了疫情對公司、對創始人的影響,錯過上次分享的朋友,

今天我們將接著講疫情對於投資機構、投資行業的影響。


行業預期

春節疫情發生之前,我往南方跑了一圈,去拜訪一些投資人,包括LP還有我的朋友。

大家對整個行業有初步的一個判斷,即使沒發生這次疫情也會有類似的判斷,但當時我們還比較樂觀。

我在聯想之星的同學聚會上還講過,2020年上半年本身是一個融錢最好的時候。

為什麼?

19年很多機構之前募的錢基本在19年、20年快到期了,他的投資期快到了,所以19年很多機構其實有錢沒有投。

這樣的話他20年上半年大概率會放一些錢出去,下半年這個節奏幾乎也會放得很慢,這是當時的一個判斷。

但現在疫情發生就會有一些變動,基本3月份之前,我覺得很多投資機構的合夥人或者大家都不敢去開工、見面、開投委會。

少數的可能年前拿到了投資意向,或者年前跟進比較好的一些項目,今年上半年去克魯斯的可能性極高。

但是如果是今年重新去開始的話,除非你的項目足夠硬,或者是你的數據足夠好,否則的話其實今年上半年拿到錢可能性極低。

它整體會把這個節奏往後後移,大概移3~6個月,但這是正常的一個調整。

整個國家、包括咱們的假期,整個社會情況都往後移,這是不可控的一些因素。

還有一點,這次疫情對大家可能是一個雪上加霜,會讓很多公司的數據很差。

當然線上的一些業務或者是其他跟這次沒有關係的行業,比如芯片或者軍工製造,以及醫藥肯定是更好。

但我指的大部分TMT公司可能這次的數據會很差,差到有可能最後無論對你的估值,還對你的融資節奏,甚至對你的融資規模都會有很大的一個影響。

當然我問了一些政府引導基金,他們的企業現在基本還是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因為這次每個省的經濟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我是覺得有可能未來某些省份的引導基金或者政府的資金也會出一些問題,所以現在只能找賬上已經有錢的這些人,剛好是他們抄底的一個最大的一個機會。

恰恰這些人他讓基金或者讓資金的規模會更集中,這裡面可能今年會發現大部分企業死的時候,有些項目會拿到極大的企業,這個是有可能的。

包括去年其實也是有些項目就拿到了極大的一些企業,整個市場包括全球的市場資金永遠不缺。

只是大家在恐懼或者在持幣觀望,但是依然有錢。

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已經錢到位的,也有可能是負責抄底的一些東西。

所以這個事從資金的角度,我覺得大家作為創業者也好,作為早期的投資人也罷,其實你不用擔心後端接盤的人。

只要你的項目足夠好,資產足夠好,這個不用太過擔心。

但是可能你發現尋找的難度會更大,找到這樣的機構更難了。

以前這種信息相對透明會比較好找。

但現在其實這種更集中的基金,他們很注重時間成本,甚至有些人就不會去見外面的項目。

如果不是很很亮點的,或者沒有很好關係、背書推薦的基本就不見。

所以即使市場有很多錢,也有很多人倒在融錢的路上,也可能是好項目到在融錢的路上。

對行業其實19年下半年已經發生了,以前我們講的所謂的創投,默認就是TMT對吧?像媒體、科技,互聯網。

但你會發現其實去年很多醫療基金開始募到大筆的錢,包括像我知道君聯的一個合夥人出來做了很多醫療的基金。

其實大的醫療基金現在專業度越來越高,而且在創投圈的佔比越來越高。

我入行前幾年那時所謂的創投,我們理解就是愛財務投資,就是TMT。

現在如果TMT這個行業被打開了,範圍被打開,我覺得現在模式已經有一些被打開了。

以前是財務投資,現在可以去做一些孵化、去做一些併購。

如果同樣是投資,我為什麼不去孵化一個?

如果對方向、對趨勢、對團隊、對人才都有一些把握,其實你是有機會做一個共創的,以一個合夥人的形式去往前去走的。

很多機構股權融資可能有一些買賣老股或者可轉債的融資機會,對創業者也是一個很好的一種方式。

我覺得只要有錢,只要有人願意給你錢,不要介意是什麼方式。


疫情之下看創投:守住現金流成首要任務


還是核心這一點,活著拿到錢最關鍵。

所以很多投資機構為了利益最大化,也會去抄底,或者通過各種方式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去最大的逐利。

因為資本永遠是逐利的。


對投資機構的影響

其實業內我們一直在講,投資機構其實有幾次模式的一個升級。

最早剛進入中國的就是老牌的美元基金,其實他們做的事是一個純外資背景,對國內外資本市場很懂。

這幫前輩們更多時候做的是一個純財務投資的事,而且不會過多的去幹涉被投企業。

甚至他們對行業的理解只是前瞻性很強,但是對行業的這種深度肯定不如創始人。

這是VC1.0我們叫財務投資。

其實大概在1516年,當時高融資本包括原馬他們提出了VC2.0就是創始人的基金。

因為第一代基金他們是純財務投資,資金來源就是這種老牌的美國的家族基金,或者國內的一些家族或大的集團。

但是VC2.0他們做的,他們拿的錢是創始人的錢,這個創始人是什麼?

就是BAT的一些高管,這些人是風險投資催化下來的,通過上市拿到期權且真正賺到錢的這幫人。

所以他們如果在做這些基金的LP,他對行業是有一些認知的,而且對社會的資源是有一定把握的。

畢竟他們在BAT裡面級別職位都比較高,所以實際他們是半個創始人。甚至是最早就是做產業,因為他們對互聯網產業很懂很熟。

所以VC2.0本質上就在於你發現大家不是在投資機構不僅僅是融錢了,而是要融投資機構錢背後的一些智慧行業資源,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一些產業的出行了。

當然只是最近一兩年重新把產業定義為這種行業的龍頭公司,性質是一樣。

產業會比純VC會更懂你,甚至可以給你業務、背書以及各種上下游的一些資源。

它的發展會助力你發展的會更快一些,這是VC2.0。

但現在VC3.0有一些趨勢了,就像把互聯網和存財務投資打開。(有見財經)

VC3.0我們叫投資機構或者叫投資,但它不僅僅只是一個財務投資。

比如它其實是有產業孵化也有併購,甚至可能有一些債權的,還有其他的方式。

第一我覺得它是在特定的行業,這些投資人,因為他們經過系統的訓練,包括對行業的理解。

在特定的行業裡面有可能會比創始人更懂行業、比創始人更早的發現機會,甚至去組織資金和人才去做這個事。

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品牌孵化或者產業孵化。

去年我做的時候也是這種認知,本來是想投一個產品,然後就跑了很多供應鏈、很多行業的上下游。

才發現原來真的不是因為這個行業門檻低,而是因為這個行業其實往後走它的門檻會越來越高。

但是這個過程中你發現,如果你找不到一個更好更合適的團隊,更合適的創業者時,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資金和資源去託付給一個團隊,告訴他怎麼來做,大家去討論這個方向,這就類似於共創或是孵化。

甚至很多上市公司會跟產業公司去聯合去做一些新的業務的開拓,大概都是這類模式。

最典型的就是高瓴併購百麗,網上有很多信息,而且已經功成名就賺了很多錢出來,他就是控股性的投資,我建議大家去關注一下。

*未完待續,有關疫情對消費市場與人們心理影響詳見下次推送


有見財經,您的專屬金融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