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規模恐遭清零 私募熱盼「守住」委外陣地

7月20日接連下發的多個重磅文件引發業內廣泛討論,但文件並未給委外資金投向私募做出明確規範,私募基金是否屬於金融機構也難以定論,這讓私募的“身份”難免尷尬。

業內人士指出,存在多層嵌套問題的私募委外和部分債權類私募委外自去年底贖回明顯,目前存量的私募委外在資管新規過渡期間艱難續存,若後期未能明確理財資金可通過委外投向私募,現存的私募委外可能遭到清零。屆時,因缺少委外和保險等長線資金,部分私募將面臨規模銳減,只能通過代銷獲取銀行渠道資金。

不過,就銀行理財資金來說,管理能力突出、超額收益持續穩健的私募依舊具備一定的吸引力。

私募“身份”存疑

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在7月20日下發多個重要文件,被業內視為資管新規的配套細則,但對於眾多私募關心的銀行理財資金委外是否投向私募的問題,仍舊沒有明確答案。

“就委外投資而言,理財新規的突破在於給理財資金委外投向權益類資產正名,且明確了理財投資公募的具體比例限制。”某中型私募人士表示,“雖然此前理財實操上也可通過委外投資權益類市場,但受限於理財業務監管規定中明確禁止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於股票或股權,合規上仍存在瑕疵。此次新規明確了‘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這是一大進步。”

不過,銀行理財資金投向私募依舊存在障礙。該私募人士指出:“私募委外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理財投資範圍未明確列明私募基金;二是新規在理財投向負面清單裡列明‘理財不能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設立、不持有金融牌照機構發行的產品或管理的資產’,而私募機構並非持牌金融機構;三是理財投資合作條款約定‘理財投資合作機構應當是具有專業資質並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監管的金融機構’,根據現有監管規定,私募也不屬於金融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同日下發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第三條將私募與商業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並列為“依法設立並接受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監管的機構”。某小型私募對此表示,“若按證監會口徑表述,私募可以被認為屬於金融機構,按照理財新規,私募也可以成為理財投資合作機構。”該私募認為,下一步不排除監管部門進一步就此進行規範。

由於無法就私募委外給出明確解讀,各傢俬募反應不一。北京某大型證券私募表示,因其大部分業務以銀行代銷為主,理財新規對其影響不大。但就委外而言,私募能做的還是隻能借助通道,以投顧身份參與。某滬上債券私募指出:“市場對理財新規整體反應比較積極,起碼知道私募理財產品能做什麼,本來大家都在擔心很多事不能操作,現在看來比預期好一些。”

一家債券私募則悲觀地認為:“私募真的沒什麼能做的,和銀行的業務也只剩下代銷,委外不用再想了。”不過該私募同時表示,“理財新規的下發讓銀保合作、銀信合作、銀證合作的路子可能更開放了,尤其是對非標的限制也鬆了很多。此外,本次徵求意見稿中,公募理財產品仍暫不允許直接投資股票,但私募類銀行理財或可直接投資股票。”

存量委外或有清零風險

理財資金能否投向私募未能得到確認,按照4月底下發的資管新規,私募委外投資或有被清零的風險。“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多采用資金池操作,其中相應比例通過委外投向私募,這一過程需要藉助信託、公募專戶等通道,私募基金擔任投顧,管理人由信託等擔任。”北京某私募指出,“按照資管新規,此前存量的私募委外投資過渡期內可以續存,但不會新增額度。過渡期結束時,如果沒有明確理財資金可通過委外投向私募,那麼現存的私募委外可能隨著理財資金池運作的消失而遭到清零。”

該私募同時表示:“一些存在多層嵌套問題的私募委外自去年底開始就遭遇大規模贖回。雖然這些多層嵌套的存量委外私募只需要在過渡期內逐步清理即可,但由於資管新規十分明確地禁止多層嵌套,因此銀行傾向於在過渡期內儘快清理,儘快迴歸表內。對於不存在多層嵌套問題的私募委外,目前政策不明確,同時規模也比較小,因此大多數銀行傾向於放一放,允許存量在過渡期內續存,但也無法新增,機構業務相當於停滯了。”

“私募不算持牌機構,也非金融機構,這在目前實操過程中很麻煩,銀行沒辦法再新增委外資金投向私募。”前述滬上債券私募表示,“銀行主動贖回甚至不再續投的私募委外,除了因為相關規定對私募能否承接委外資金仍較模糊,債券熊市下不少私募業績差也是一個原因。”某銀行人士也表示,部分委外投給債券私募的錢並沒有實現較好收益,有些還存在較大問題。尤其是今年以來,有些債券私募甚至配置了個別踩雷債券。

該銀行人士同時指出,銀行委外資金的主要來源是理財產品和自營資金,資金規模通常都比較大,幾億至上百億不等,銀行往往會在該行的准入白名單中選擇私募開展合作。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私募委外存疑,銀行的私募白名單准入標準也越來越高。據該人士透露,2015年和2016年是銀行委外資金大量湧入資管機構的時期,私募基金憑藉自身優秀的管理能力,吸引了超萬億的委外資金。其中,大部分債券私募超六成資金來自銀行。2017年底以來,私募委外規模明顯下降,一些私募已經感受到了危機臨近。

“如果最後明確銀行委外資金不能投向私募,對私募的影響很大。雖然本身能拿到銀行委外資金的私募不多,不超過100家,但這相當於私募的機構客戶被基本砍掉了。不僅如此,如果銀行理財資金不讓委外投向私募,保險資金大概率也無法投向私募。”北京某中型私募表示,“屆時,私募基金能從銀行拿的錢就只剩下代銷渠道這部分了。雖然銀行代銷也是私募基金的重要資金來源,很多百億私募中銀行代銷渠道的資金佔比就過半,但機構資金畢竟更加穩定和長期。”

投顧模式更省力

銀行理財委外資金能否投向私募,私募基金非持牌機構、非金融機構這一“身份”問題似乎是主要障礙,但要解決這一問題也並不容易。

“在現有模式下,無論是委外資金還是銀行代銷資金投向私募,均需藉助信託、公募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期貨資管子公司等通道,這一合作模式此前並未明文禁止。如果明確理財投資合作機構不包含私募,銀行委外資金就與私募絕緣了。”前述北京中型私募表示,“即便是銀行代銷的私募產品,名義上也不是私募基金的產品。一直以來都是由信託、公募基金等做管理人,私募只是投顧角色,出示投資意見。私募只有在券商和第三方代銷渠道才直接擔任產品的管理人。”

不過,某私募業內人士指出,現有私募基金數量太多,要將私募管理公司全部認可為金融機構幾無可能。他說:“這方面可能需要有所創新,比如通過私募的分類評級,明確特定私募機構可以參與銀行委外投資。”

對於現有的藉助通道承接銀行委外資金模式,不少私募表示樂見其成。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做投顧沒什麼不好。通道費很便宜,每年大概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三,只是從1%的管理費中支出,沒有額外成本。而且這些通道機構的後臺運營比較強,和他們合作相當於省下了後臺人力、合規系統等,很划算。雖然在券商和第三方代銷渠道私募可以擔任管理人,但自主發行就多了很多事,十分麻煩。”

可以說,對於私募基金而言,能否承接銀行委外資金是關鍵,而現有的通道模式對於私募基金則屬於省力模式。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大資管新規格局下,銀行委外資金的投向更像是防範金融風險下的資金重新分配。某大型私募人士表示:“大蛋糕已經基本分好了,明確理財資金可以投向公募,可以投向權益類資產。私募委外規模太小,還有待明確。未來可能逐步重整私募基金和銀行的合作模式。”

就理財新規而言,銀行目前的工作重心也不在私募委外上。“目前銀行主要的工作在於草擬整改方案,商定轉型方案,完善投資及銷售管理系統,投資方面重點完善債權類投資,怎麼和私募合作還排不上號。”上海某商業銀行支行零售部負責人說。

對於私募委外的後續發展,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我行的債券投資基本都交給了自身的固收團隊,不再通過委外投資,因為銀行自身的固收實力本身也比較強。在權益類投資方面,管理能力突出、超額收益穩健持續的私募機構對銀行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不過,隨著銀行資管子公司的設立,不排除未來將權益類配置交由資管子公司的可能。”

對於銀行資管子公司的威脅,前述私募人士並不擔憂。他表示:“私募基金在權益類投資上優勢明顯,有成熟的激勵機制,而且投研團隊的培養、有效投資策略的形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銀行資管子公司更應該在資產配置上發力,形成差異化競爭。銀行理財委外投資,最終還是少不了私募基金這個角色。”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