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述《穿越生死的情书》节选:4:这恐惧无处可逃,我们只能面对

未然医生:

你的信在我脑中勾勒出一副画面:无影灯下,手术医生举起双手,背影坚定犹如信仰。我想,这大概就是你所说的“上帝之手”。我相信:不管十年,还是二十年,终有一日,你会成为它。

这些天,我这里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是一位41岁的男性,肝癌晚期,癌细胞转移到了肺部和大脑。医生说,大概还有18个月的时间。

他问我:“你能让我不怕死吗?我知道我必死无疑,但我太害怕了。如果你能让我不怕死,多少钱我都给你!”

他说:“你知道这世上比死更可怕的是什么吗?是等死。想象18个月后,你会被切开气管、胸腔插满管子、饱受折磨而死。然后每天早晨醒来,你就会告诉自己,嘿,小哥们,你还剩17个月零29天,17个月零28天,17个月零27天……那种感觉,有多恐怖,你懂吗?”

他说:“我每一天都想自杀。我从楼道的第一层爬到二十层,感觉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下一秒就要爆炸,那种感觉太痛快,就像下一秒就可以猝死,什么痛苦也没有了,全部解脱了。”

我沉默了一会,问他:“既然那么怕死,为什么又想死?”

他苦笑,摇头:“没有什么比死亡本身,更能终结对死亡的恐惧。死了,就不怕了。我只想,最后,如果一定要死,能死得好受点儿。”然后他问我,“林老师,你知不知道哪里可以做‘安乐死’?”。

他说:“我网上看过一个视频,里边是一位93岁的欧洲老人,因不堪癌痛,在医生的帮助下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视频里,老人的亲友穿着礼服手捧鲜花,到现场与他拥抱告别,现场演奏着温馨的音乐。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老人很幸福,从此解脱了,不会再有恐惧和痛苦。我好羡慕,这才是一个人结束生命的最好方式。”

我看着他的眼睛,许久。我说,很抱歉,我无法帮你去死,我只能帮你在这18个月里好好地活。用死亡去逃避对死亡的恐惧是没用的。这恐惧无处可逃,我们只能面对。我会和你一起,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他把眼泪压住,用力点点头。后来,我们约定了每周三下午的咨询。

他走后,我思考了很久。我忽然明白,你在第一封信里提到的:“有时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死不了。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意义、没有快乐、没有尊严,又有谁愿意活?”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他对于“安乐死”的渴望,也理解了,视频中帮助患者实施“安乐死”的那位医生。你说,“医生的使命,是与死亡为敌,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不能放弃。” 但我想,或许你和那位医生都没有错。

医学的使命,是把人救活。可诚实地说,当代医学常常在做的事,是明知没有希望还坚持把人治到死。所以,我的来访者,他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在生命的最后,可能会承受过度医疗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从某个视角而言,作为医生与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的使命是一致的——希望病人活下来,更希望他们有限的人生,活得安宁幸福,活得有质量、意义和价值。

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接受严格职业训练的医生——你对于死亡的敌意。我也与你一样,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和使命感。但我想,如果人生的开头与结局都是必经之路,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放下心中挣扎,让生命自然的来,坦然的去。

终点的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终点来临之前,人们的心能得以抚慰、得以安放。


林寻

2017年7月5日


医述《穿越生死的情书》节选:4:这恐惧无处可逃,我们只能面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