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家乡位于江淮之间的一个丘陵地带,是一个100多人的小村子,基本以姓氏以及血缘为纽带生活在一起。家中19年因非洲猪瘟而放弃养殖,爸妈现在种了几亩菜地。

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的原因,在农村老家已经待了20多天了,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引发了自己对粮食安全及农村的一些思考,从疫情城乡表现/农村的现状/不确定性的挑战三个方面来阐述。


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家乡的山


一、疫情城乡表现

(该话题以亲身经历就疫情生活方面进行阐述,不做其他延伸。)

生活活动方面城乡之间差别并不是太大,大多都是待在家里睡觉/看电视/玩手机,每天的活动空间是卧室、大厅、厨房、卫生间循环旅游罢了。农村最多活动空间大些并能亲近田野自然,心态相对开阔自由些。

但是在吃的表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蔬菜方面

因为疫情的影响,县城与都市的菜市场基本都关闭了,剩下的是定点与定时开放的大型超市。但是价格和品质不一定比得上平时,买卖出行也是比较麻烦的。

因为农村基本都种植了蔬菜,可以直接摘取新鲜的。


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家里的菜地


(二)、肉类方面

活禽类禁止买卖而活鱼类并不多,故本县的猪肉价格多在35-40之间,且多为冻肉,

农村散养了一些不受禽流感影响的家禽,可以吃到新鲜的肉类。

(三)、粮食方面

城市购买商品粮,这个勿需多阐述。

我家是从镇上的超市购买的大米,据了解我们这很多人家买粮食,农田很少种水稻了。


从上面城乡之间关于吃的方面对比,发现本质差距并不是很大。除了种植蔬菜外,肉类养殖用的是粮食,而农民的积极性很低,很多良田满是野草。


二、农村的现状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从经济而言本村的主业是养猪业,家家基本百十头猪。自从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几乎都养不了猪,而且豆粕运输、饲料加工、屠宰、售卖、兽医、疫苗等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都结束了。

因此而欠债的乡亲,很多去县城打零工,或者寻找其他营生,愿意种地的越来越少。


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作为农民的孩子几乎都不与农业打交道,而且也回不到农村了。


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初中的母校


对于农村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了,但最终教育结果受到四个维度的影响,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邻里社区等,但这些要素农村与城市根本无法相比。笔者初中150多个同学,最终考上本科的就几个人。而曾经的小学及初中被废弃或拆除了,很多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城镇陪读上学了。所以基本都不愿意回农村,更别说种地了。


“三农问题”非常宏观,我只是从本村很微观的角度去阐述,但整个乡土世界都是像我们这样的自然村而构成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


三、不确定性的挑战

相对于小农自然经济,可以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但也要考虑到不确定性的挑战,大规模的生产与运输会造成不同的寄生虫、微生物及病毒等交换/变异/传播,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何禽流感经常会发生在大型养殖场,而且频率比较高。(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到全国,很大原因是春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机械化农业


那么可以从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粮食啊,万一人家不卖或者自身产量不足怎么办,我们看到这些消息很担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非洲地区国内一年里蝗虫数量暴涨了6400万倍,本轮全球范围内的蝗灾席卷了中东、非洲和南亚多个国家。


因疫情待在农村家中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蝗虫肆虐


澳洲山火未灭又遇洪水;南极半岛最北端气温达到了创纪录的18.3℃;美国流感肆虐;菲律宾火山爆发......

总而言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家里今年也准备种粮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