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貨幣經濟學流派:近現代貨幣理論(一)

在經濟學領域,貨幣理論林林總總,眾說紛紜,遠欠成熟。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文·漢森(Alvin H. Hansen)的話說:“貨幣理論還是待開墾的處女地,甚至還不能給學生一本系統的全面的著作。”

下文簡單介紹近現代經濟界影響較大的幾種貨幣理論。

近現代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歷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稱為“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被譽為現代經濟學的鼻祖。1776年他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認為“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會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意謂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受自己的利益追求驅使,但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徵是它容許生產力快速增長,市場的茁壯刺激了分工,而這又反過來加強生產力。他的學說為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標誌著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近現代貨幣經濟學流派:近現代貨幣理論(一)

亞當·斯密

在貨幣理論方面,亞當·斯密儘管也看到了貨幣的儲藏、支付、價值尺度等功能,但是他強調的是貨幣的基本功能:流通功能。

亞當·斯密基於人性自然規律的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曾經促使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締造者,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在19世紀中葉,提出了以社會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創立的經濟學說。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以當時主要的英國政治經濟學家為起點,其中包括了亞當·斯密、托馬斯. 馬爾薩斯與大衛.李嘉圖。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資本論》中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週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是實行計劃經濟。

卡爾·馬克思

近現代貨幣經濟學流派:近現代貨幣理論(一)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中,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從貨幣的產生、貨幣的職能到貨幣的本質,逐步展示出一個以現實資本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關係為分析基礎的貨幣理論體系。

他指出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取決於流通中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其關係式為:

M=Y/V

M:貨幣需求量

Y:商品價格總額(社會總產出水平)

V:貨幣流通速度(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週轉次數)

馬克思在討論貨幣產生與貨幣形式發展的基礎上,為當時的金本位制紙幣歸納了五項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馬克思批評了只是強調貨幣的流通手段即交易媒介職能,而忽視或否認貨幣其他職能的觀點。他以為,在資本主義體系中,貨幣不僅是資本的前提條件,而且是資本追逐的唯一目標。因此,正是貨幣貯藏與信用功能所產生的市場價格和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導致了現實資本主義的宏觀經濟波動與經濟週期的變動;所以,貨幣的貯藏和支付(信用)職能在馬克思貨幣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

19世紀後期,信用紙幣開始廣泛流行。那時貨幣的信用基礎還是黃金,黃金依然居於主導地位,國際收支平衡波動導致黃金的流動,會影響國內的貨幣供給。人們仍然認為經濟可以按照自發的力量,即根據收入、就業、產出和價格,特別是黃金的流動,理所當然地進行自我調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正統”貨幣思想繼續控制著國際思潮,各國急於恢復金本位制。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十年裡,新的貨幣觀逐漸佔了上風,從金本位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在不考慮收支平衡的情況下自由地追求內在穩定和充分就業計劃。

1931年的德國、英國,1933年的美國,1936年的法國等相繼在國內放棄了金本位制。至1971年8月,美國尼克松政府也宣佈放棄了金匯兌本位制。至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世界金本位制紙幣時代結束。(待續)


延伸閱讀:西方經濟學六次革命

綜觀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從近代重商主義學說以來,大約一共經歷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1.1776年亞當.斯密經典傳世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的產生,第一次創立了比較完整的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

2.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的威廉.斯坦利.傑文斯、瑞士的萊昂.瓦爾拉斯和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幾乎同時在不同的國家、各自獨立地提出了主觀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體系,最終形成了“新古典經濟學體系”。

3.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強調總需求對決定國民收入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政策三個方面,對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進行了變革,導致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4.20世紀50-60年代以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者發起了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5.20世紀60年代,年英國經濟學家皮羅.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在復興古典政治經濟學思想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價格理論,對新古典經濟理論體系進行了批判。

6.20世紀70年代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過程中,產生了所謂“理性預期革命”,著重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他們認為,人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為和理性預期。因此,對於任何宏觀經濟政策,他們都會有相應的對策來避免或化解對自己的不利,從而會造成宏觀經濟政策的無效。據此,“理性預期學派”(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各種國家干預的政策,主張由市場機制對經濟自行加以調節,最終使經濟達到自然率的水準。

現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多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也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思進注: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