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駱賓王的硬核故事

駱賓王(約619年—約687年),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譽為“初唐四傑”。他從小是神童,七歲就能賦詩,我們所熟知的《鵝》就是他七歲時候的成名作。武則天當政時,他因為多次上疏言事,得罪武則天被投入大牢,在獄中寫下了《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本詩抒發了自己“失路艱虞,遭時徽纆”的哀怨之情,與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蟬》同被人評為唐代“詠蟬三絕”。

出獄後,駱賓王被貶到臨海做縣丞,相當於副縣長。這小小芝麻官使他鬱郁不得志,就棄官走了。

初唐四傑駱賓王的硬核故事

駱賓王曾經久戍邊城有不少邊塞詩。“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夕次蒲類津》)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他的《易水送別》以古喻今,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抱負: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用了荊軻辭別燕太子丹的典故,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藉此傾吐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初唐四傑駱賓王的硬核故事

後來徐敬業起兵造反,駱賓王前去投奔,並替徐敬業寫了《討武曌檄》,痛斥武則天的罪狀,文辭十分火辣: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武則天讀了之後,驚慌地問:"這是誰寫的?"有人說是駱賓王寫的,武則天說:"這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是宰相的過失啊!"後來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亡命天涯,不知所之。

初唐四傑駱賓王的硬核故事

儘管人已不在江湖現身,但江湖上還依稀有著他的傳說。下面這個故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餘秋雨也曾在文章中說過。

說是同樣是初唐著名詩人的宋之問被貶,經過錢塘江的時候,遊玩靈隱寺,夜月在長廊下行吟,吟出了一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就卡殼了,許久沒有下文。有個老僧點著燈在坐禪,就問:"年輕人夜裡不睡覺,這般努力吟詩,為什麼啊?"宋之問說:"我剛剛寫了一首詩,想了半天想不到下聯。"老僧笑著說:"為什麼不對'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呢?"宋之問聽後大喜,一下子文思泉湧,一揮而就:

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

待入天台寺,看餘渡石橋。

初唐四傑駱賓王的硬核故事

縱觀全詩,老僧的那一聯確實是詩中的警句,字句乍看平常,卻氣象不凡,意境闊大。天明後,如夢方醒的宋之問再去尋訪老僧,卻已經不見了。據說,老僧就是駱賓王,怕被人知道,就坐著竹筏子逃到海上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