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一祖三宗、玉臺體;初唐四傑、竟陵派。古典文學派別與並舉詳釋

  • 【遊夏】

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並稱。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論語·先進》說:“文學子游、子夏。”後遂稱為遊夏。

  • 【屈宋】

指戰國時楚詩人屈原和宋玉。《文心雕龍·辨騷》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原是騷體的開創者,宋玉略後於屈原,也是有名的辭賦作家,但其成就實不足以比屈原。

  • 【枚馬】

漢辭賦家枚乘、司馬相如的並稱。《文心雕龍·詮賦》說:“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叩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褒)揚(雄)騁其勢。”枚馬兩人都是漢代前期的大賦代表作家,對漢賦的發展頗有影響。

  • 【兩司馬】

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後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

  • 【揚馬】

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揚雄。《文心雕龍·麗辭》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揚雄作賦,在形式上模擬司馬相如,舊時常以兩人並稱。

  • 【班馬】

也叫“馬班”,漢代歷史家司馬遷和班固的並稱。《晉書·陳壽傳論》:“丘明既沒,班馬迭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班固是《漢書》的作者,兩人對歷史學都有重要貢獻,並且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 【班張】

指東漢班固和張衡。二人擅長辭賦,班有《兩都賦》,張有《二京賦》,都是描寫京都的大賦。據《晉書·文苑·左思傳》,在左思《三都賦》寫成後,“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

  • 【張蔡】

指東漢張衡和蔡邕。舊時文學批評論著因兩人都善作辭賦,故以並舉,如曹丕《典論·論文》稱王粲、徐幹“長於辭賦,……雖張蔡不過也。”

  • 【漢賦】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在形式上吸取荀卿《賦篇》的體制和《楚辭》詞藻的某些特點。有小賦和大賦之分,小賦多寫抒情作品,大賦則多用鋪張的手法,描寫都城、宮宇、園苑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於篇末或寓諷諫之意;間有辯難、說理之作。為當時帝王所喜愛,在漢代甚為發達。

  • 【漢樂府】

漢代的樂府詩,有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等類。郊廟歌辭是為帝王祭祀所作的樂歌;鼓吹歌辭原是軍歌,後用於宮廷朝會、貴族出行等場合,現存《鐃歌》十八首;其餘兩類包括從各地採集的民間歌謠,含有若干反映當時人民疾苦的作品。

  • 【柏梁體】

七言詩體的一種,相傳漢武帝在柏梁臺上和群臣聯句,共賦七言詩,每人一句,句句用韻,一句一意。世稱柏梁體。後人多疑此詩為偽託。

  • 【蘇李詩】

傳於後世的蘇武、李陵詩的簡稱,《文選》載有西漢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蘇武《詩四首》,其中一首又見於《玉臺新詠》,題為蘇武《留別妻》詩,純為五言體。多數研究者認為西漢前朝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詩出現,故疑為後人託名之作。除《文選》所載外,收輯於《古文苑》中的,尚有李陵《錄別詩》八首(兩首殘缺),蘇武《答詩》一首,《別李陵》一首。

  • 【三曹】

指漢魏間曹操與子曹丕、曹植。他們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故後人合稱為三曹。

  • 【建安文學】

漢末建安時期的文學。建安是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則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情調慷慨,語言剛健。後人稱為“建安風骨”。但有些作品表現了消極求仙等思想。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 【建安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所出現的比較優秀的詩歌,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其內容或反映社會的動亂,或抒發其渴望國家統一的抱負,大抵情辭慷慨,格調剛健遒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均有鮮明特色。後人稱這種特色為"建安風骨"。唐陳子昂所說的"漢魏風骨",即指此而言,李白也對“蓬萊文章建安骨”加以稱道。

  • 【建安七子】

指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七人。因曹丕《典論·論文》曾以此七人並舉,且予讚揚。又以同居鄴中,故亦稱“鄴中七子”。

  • 【正始體】

三國魏後期的一種詩風,以其開始出現於魏齊王芳正始年間,故名。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正始體,魏年號,嵇(康)、阮(籍)諸公之詩。”又,《文心雕龍·明詩》:“乃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蓋當時朝廷內部鬥爭劇烈,老莊哲學風行,詩歌創作中也較嚴重地存在著宣揚消極虛無思想的風氣。唯嵇、阮的作品,雖不能不受此思潮的影響,但能以隱蔽的手法表現彷徨苦悶的心情,並表露出不滿現實的情緒,成就較大。

  • 【大小阮】

指三國魏後期詩人阮籍與侄阮咸。兩人都是"竹林七賢"中人物,世稱阮籍為大阮,阮咸為小阮。後人並以大小阮作為叔侄關係的代稱。

  • 【竹林七賢】

指魏晉間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魏氏春秋》說,此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 【太康體】

晉武帝太康時期所出現的一種詩風。代表作家有潘岳、陸機、張載、張協、陸雲等。他們的作品,一般注重煉字析句,追求詞藻的華美,漸流於輕綺靡麗,盡失建安風骨。嚴羽於《滄浪詩話·詩體》中說:“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岳、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又說:“晉人舍陶淵明、阮嗣宗外,惟左太沖(思)高出一時,陸士衡(機)獨在諸公之下。”蓋以為左思實與潘、陸等頗不相同。

  • 【三張】

西晉詩人張載與弟張協、張亢的並稱。《晉書·張載傳》:“亢字季陽,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屬綴。又解音樂技術。時人謂載、協、亢,陸機、雲曰二陸,三張。”

  • 【二陸】

西晉文學家陸機和弟陸雲的並稱。《晉書·陸雲傳》:“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

  • 【兩潘】

指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兩人是叔侄,作品的思想傾向基本相同,在形式上都追求文辭藻麗。鍾嶸《詩品序》:“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左思),勃而復興。”

  • 【潘陸】

西晉太康時詩人潘岳、陸機的並稱。《南齊書·文學傳論》等也以“潘陸”並舉。兩人都是太康體的代表作家。

  • 【陶謝】

指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舊時以為兩人皆長於描繪自然景物,故以並稱。但陶詩語言樸素自然,而謝詩語言綺麗,風格並不相同。

  • 【元嘉體】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出現的一種詩風。據劉勰所述,這種詩風的特點是注意描繪山水,講究辭藻和對偶。《文心雕龍·明詩》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嚴羽《滄浪詩話》謂:“元嘉體,宋年號。顏(延之)、鮑(照)、謝(靈運)諸公之詩。”

  • 【顏謝】

指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宋書·顏延之傳》:“延之與陳郡謝靈運,俱以詞采齊名,……江左稱顏謝焉。”

  • 【三謝】

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朓。

  • 【大小謝】

①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和族弟謝惠連,時稱靈運為大謝,惠連為小謝。②指謝靈運和南朝齊詩人謝朓。因謝朓的時代在謝靈運之後,所以也有人稱謝朓為小謝。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小謝即指謝朓。

  • 【永明體】

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所形成的詩體,亦稱新體詩。《南齊書·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章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這種詩體嚴格遵照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對近體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 【竟陵八友】

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個作家。《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並遊焉,號曰八友。”他們作詩都注重聲律,謝朓、沈約是當時“新體詩”的重要作家。

  • 【齊梁體】

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這類詩歌,多講求音律對偶,綺麗浮豔,世稱齊梁體。

  • 【選體】

舊時稱南朝梁蕭統《文選》所選詩歌的風格體制為“選體”。《文選》所選詩多為五古,故又有人認為五言古詩就是“選體”。這些說法都曾有人反對。如清翁方綱《格調論》:“《文選》自漢魏迄齊梁,非一體也,而概目曰'選體'可乎?”宋嚴羽《滄浪詩話》:“《選》詩時代不同,體制隨異,今人例謂五言古詩為‘選體’,非也。”又後世從風格、形式上學習這些詩歌的作品,有時亦稱“選體”。

  • 【宮體】

南朝梁代在宮廷中所形成的一種詩風,作者以梁簡文帝為首。大都描繪聲色,是當時宮廷生活的反映。《梁書·簡文帝本紀》:“雅好題詩。其序雲: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於輕豔,當時號曰宮體。”

  • 【徐庾體】

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詩風、文風,《周書·庾信傳》:“時(庾)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左衛率,摛子陵及信(肩吾子)併為抄撰學士,……文並綺麗,故世號為徐庾體焉。”但庾信作品的風格後來有所轉變。

  • 【玉臺體】

以《玉臺新詠》為代表的一種詩風,陳徐陵編選《玉臺新詠》,其自序說:“撰錄豔歌,凡為十卷。”所收詩篇,雖有少數質樸剛健之作,但大多文詞纖豔。後遂稱此種類型的作品為“玉臺體”。

  • 【陰何】

指南朝梁詩人何遜和陳詩人陰鏗。杜甫《解悶》詩:“頗學陰何苦用心。”兩人作詩善於煉句修辭,風格相近。

  • 【上官體】

上官指初唐詩人上官儀。《舊唐書·上官儀傳》:“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儀既貴顯,故當時多有學其體者,時人謂為上官體。”

  • 【初唐四傑】

指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舊唐書·文苑·楊炯傳》:“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 【王楊盧駱】

指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之句。他們的詩文雖還殘留著齊、梁以來的綺麗習氣,但題材較廣泛,風格也較清峻,對唐代文學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作用。也稱“初唐四傑”。

  • 【沈宋】

指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二人俱以律詩見稱。《新唐書·文藝·宋之問傳》:“魏建安後迄江左,律詩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 【燕許大手筆】

“燕許”指唐大臣張說、蘇頲,說封燕國公,頲襲封許國公。《新唐書·蘇頲傳》:“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號燕許大手筆。”

  • 【王孟】

唐詩人王維、孟浩然的並稱,王、孟都較多地用五言詩描寫自然景物,藝術風格也較相近。

  • 【高岑】

唐詩人高適、岑參的並稱,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詩:“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兩人都善寫邊塞詩,風格也有相似之處。

  • 【李杜】

①指唐詩人李白、杜甫,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銘敘》:“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韓愈《調張籍》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②指唐詩人李商隱、杜牧,兩人同為晚唐的著名詩人,後也有人稱之為李杜或小李杜。

  • 【竹溪六逸】

據《新唐書·文藝·李白傳》,唐詩人李白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共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 【大曆十才子】

指唐大曆時期的十個詩人,《新唐書·文藝·盧綸傳》:“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曆十才子。”他書所載,十人姓名略有出入。計有功《唐詩紀事》謂:“大曆十才子,……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曉(曙)、李端、李益、苗發、皇甫曾、耿偉、李嘉祐。又云:吉頊、夏侯審亦是。或雲:錢起、盧綸、司空曉、皇甫曾、李嘉祐、吉中孚、苗發、郎士元、李益、耿偉、李端。”嚴羽《滄浪詩話》雲:“冷朝陽在大曆十子中為最下。”其名又出於上述記載之外。

  • 【韓柳】

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豔,濃薰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意謂李杜韓柳可與古代的屈宋班馬相頡頏。韓柳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很有影響。

  • 【韓孟】

唐文學家韓愈、孟郊的並稱。唐趙璘《因話錄》卷三載:“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於五言,時號孟詩韓筆。”兩人詩風也相近似,韓愈詩中,常以己與孟郊並舉,二人並多聯句之作,工力相敵,故後人論詩,也常以韓孟並舉。

  • 【元白】

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兩人為好友,文學主張亦相近,是當時“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 【元和體】

①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風。《新唐書·元稹傳》:“稹尤長於詩,與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據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有些人專事摩仿他們那些相唱和的長篇排律,和流連光景的短篇,當時也都目之為元和體。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②指唐代中、後期出現的摹擬元和作家的作品。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

  • 【長慶體】

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風,兩人是好友,詩歌風格亦相近。其作品皆於穆宗長慶年間編集,元稹有《元氏長慶集》,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故有此稱。

  • 【溫李】

指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隱,兩人在當時齊名,作品風格綺麗,較為接近,故稱為溫李。但李詩實勝於溫。

  • 【皮陸】

晚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的並稱,兩人是好友,作品的思想傾向基本相同。魯迅稱他們的小品文“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裡光彩和鋒芒”。在詩歌方面,兩人時相唱和,而以皮日休成就較高。

  • 【香奩體】

以唐韓偓《香奩集》為代表的一種詩風。該集中詩多綺羅脂粉之語。後遂稱此類型的作品為“香奩體”。又名“豔體”。

  • 【敦煌詞】

清末在甘肅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五代詞。其寫作時代大約在八世紀到十世紀之間,除極少數可考知作者姓名的文人詞之外,絕大多數是無名氏的作品,包含部分民間創作。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對研究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王安石、曾鞏。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繤《文編》,唐宋文亦僅取八家。稍後茅坤本朱右、唐順之之說,選輯他們的作品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其書在舊時流傳頗廣,“唐宋八大家”之名遂亦流行。

  • 【八大家】

①唐宋時以寫古文著名的八個作家之稱,即“唐宋八大家”。②清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禛、汪琬、程可則皆工詩,稱“海內八大家”。③清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孫星衍、孔廣森俱工駢文,也稱八大家

  • 【唐宋十大家】

在“唐宋八大家”之外,復增韓愈的弟子李翱和韓愈的三傳弟子孫樵二人,合稱十大家。清儲欣輯有《唐宋十大家全集錄》。

  • 【一祖三宗】

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詩派,倡一祖三宗之說。以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 【西昆體】

北宋初期出現的一種文風,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其特點是專從形式上模擬李商隱,追求詞藻,堆砌典故。代表者為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因他們曾相互唱和,編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歐陽修《六一詩話》:“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

  • 【九僧】

宋初詩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宇昭、懷古、惠崇等九人並稱。其時西昆體盛行,此九僧互相倡和,不滿西昆浮豔之習。但崇奉晚唐賈島、姚合一派,作品多寫日常生活瑣事。有九人合集《九僧詩》。

  • 【三蘇】

指北宋文學家蘇洵與子蘇軾、蘇轍。洵稱老蘇,軾稱大蘇,轍稱小蘇。其中蘇軾的成就較高,詩、詞、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 【元祐體】

指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黃庭堅、陳師道諸人的詩風。嚴羽《滄浪詩話》稱為“元祐體”。

  • 【蘇黃】

指北宋文學家蘇軾、黃庭堅,兩人以詩歌齊名,讚揚或批評他們的人,都常以“蘇黃”並舉,如《宋史·文苑·黃庭堅傳》:“庭堅於文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又,張戒《歲寒堂詩話》:“(詩)壞於蘇黃。”推崇他們書法的人,也常以兩人並稱。

  • 【蘇門六君子】

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廌。他們都出於蘇軾門下,當時皆有文名。推尊他們的人稱之為蘇門六君子。前四人也稱“蘇門四學士”。

  • 【蘇門四學士】

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並稱,他們都出於蘇軾門下。《宋史·文苑·黃庭堅傳》:“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 【江西詩派】

宋文學流派。北宋末,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饒節、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韓駒、李彭、晁衝之、江端本、楊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觀、何覬、王直方、僧善權、高荷等二十五人,以為法嗣。”其中作者,不都是江西人。而與本中同時,被後人推為江西詩派的重要作者曾幾、陳與義二家,卻未被列入宗派圖內。稍後,楊萬里又以曾紘、曾思二家補為“江西續派”。江西詩派人論詩,多強調活法,崇尚瘦硬風格,要求字字有來歷,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每襲用前人詩意而略改其詞,以為工巧,造成不良影響。

  • 【蘇辛】

指宋詞人蘇軾、辛棄疾,前人詞論,常分詞為“婉約”、“豪放”二派,而以蘇軾、辛棄疾為豪放詞派的代表,故常以並稱。

  • 【周柳】

宋詞人柳永、周邦彥的並稱,兩人皆精於音律,創制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有相近之處,故常以二人並舉。但柳詞較為通俗,周詞側重典雅。

  • 【周姜】

宋詞人周邦彥、姜夔的並稱,兩人皆精於音律,自創新調,是格律詞派的代表。

  • 【姜張】

指南宋詞人姜夔和張炎,張炎論詞,推崇姜夔,加以兩人都講究格律聲韻,詞風相近,故被並稱為“姜張”。

  • 【尤楊範陸】

南宋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的並稱。元方回《瀛奎律髓》說:“乾淳間,詩巨擘稱尤楊範陸。”四人在當時都很著名。除尤袤詩集僅存輯本外,其餘三人的作品皆存。

  • 【永嘉四靈】

南宋永嘉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的並稱。照字靈暉,璣號靈淵,卷字靈舒,師秀號靈秀,故有此稱。他們反對江西詩派而推崇唐賈島、姚合的五言律詩。作品內容貧乏,意境狹窄。

  • 【江湖派】

南宋書商陳起曾刊行《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中興江湖集》等詩歌總集,收藏復古、劉過等多家作品,後遂稱其中所收作家為江湖派。這些作家大都在政治上沒有地位,浪跡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風格以及藝術成就,並不相同。

  • 【月泉吟社】

宋亡後遺民所組織之詩社。宋末吳渭曾官義烏令,入元隱居吳溪,創此社,請遺民詩人方鳳、謝翱、吳思齊等主持。至元丙戌出題徵詩,次年初應徵有二千七百三十五卷,評選得二百八十人,並將前六十名之詩結集,以《月泉吟社詩》為名刊行。集中詩多隱含追懷宋室的思想。

  • 【吳中四傑】

指明吳中詩人高啟、揚基、張羽、徐賁。

  • 【閩中十子】

明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的並稱。十子於詩推崇盛唐。明袁表、馬熒編有《閩中十子集》。

  • 【臺閣體】

明初上層官僚間所形成的一種文風,流行於永樂、成化年間。其特徵是形式典雅工麗,內容多為粉飾太平和頌揚帝王功德。代表作家有楊士奇、楊榮、楊溥,時稱“三楊”。

  •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並稱,而以李、何為其首。他們對於文學的見解雖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重視摹擬,成為一個流派。在如何擬古的問題上,李夢陽同何景明意見不合,展開了反覆的爭論。因區別於後起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故稱為“前七子”。

  • 【後七子】

明嘉靖、隆慶時期的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的並稱,而以李、王為首。他們繼承前七子的擬古主張,相互標榜,聲勢很盛,以致摹擬成風,產生不良影響。

  •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為首。他們主張作文應學習唐宋文章的法度,但須具有自己面目,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的擬古主張表示不滿。

  • 【三袁】

明文學家袁宗道、宏道、中道兄弟三人的並稱,他們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明史·文苑·袁宏道傳》:“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有才名,時稱三袁。”

  • 【公安派】

明後期的文學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為首,因三袁是公安人而得名。他們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風氣,主張文學要抒寫性靈,企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對文學的束縛,在當時很有影響。其部分作品抨擊時政,表現對道學的不滿,但多數篇章侷限於抒寫閒情逸致。

  • 【鍾譚】

明文學家鍾惺、譚元春的並稱。《明史·文苑·袁宏道傳》附《鍾惺、譚元春傳》:“自宏道矯王(世貞)李(攀龍)詩之弊,倡以清真,惺復矯其弊,變而為幽深孤峭,與同裡譚元春,評選唐人之詩,為《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詩,為《古詩歸》。鍾譚之名滿天下,謂之竟陵體。”

  • 【竟陵派】

明代後期的文學流派,以鍾惺、譚元春為首,兩人都是竟陵人,故名。他們反對擬古,要求抒寫性靈,其主張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淺之弊,企圖以幽深孤峭的風格矯之,以致流於艱澀。

  • 【幾社】

明末的文社組織,主要成員有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何剛等人。其文學主張頗受前後七子影響,作品則對時政的混濁、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後,陳子龍等數人曾致力抗清。

  • 【格調說】

明清時代的一種詩論。明前後七子論詩推崇盛唐,主張從格律聲韻上學習古人,提倡格調。至清沈德潛又加上溫柔敦厚的“詩教”。雖然他們也主張詩歌要"言之有物",但其內容,主要是維護帝王統治的利益。

  • 【神韻說】

清王士禛的論詩主張,士禛論詩,吸取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的理論,強調“興會神到”,追求“得意忘言”,創為神韻說,以清淡閒遠的風神韻致為詩歌的最高境界。實際上是引導詩歌脫離社會生活,著力表現士大夫的生活瑣事和閒情逸致。

  • 【性靈說】

清袁枚的論詩主張,袁枚論詩,吸取明代袁宏道等人之說,加以發展。主張作詩應抒寫胸臆,辭貴自然,強調獨創,反對以程朱理學來束縛詩歌創作,對擬古傾向和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表示不滿,批評了沈德潛的“格調說”和王士禛的“神韻說”。但由於其思想、生活的限制,他所講的性靈,多屬士大夫的閒情逸致,故其作品很少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 【肌理說】

清翁方綱的論詩主張,提出為詩"必以肌理為準",肌理指義理和文理,而言“理”當“根極於六經”。故要求作詩以學問為根底,做到內容質實而形式雅麗,實是為了在詩歌創作中進一步加強儒家思想的宣傳,以彌補“神韻”、“格調”等說的不足。

  • 【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個文學家。禧父兆鳳,於明亡後削髮隱居於翠微峰,名居室曰易堂,禧與兄際瑞、弟禮以及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九人聚居於此,當時稱為“易堂九子”。道光間,彭玉雯編有《易堂九子文鈔》。

  • 【寧都三魏】

清初散文家江西寧都魏祥、魏禧、魏禮的並稱。祥為禧兄,後更名際瑞,禮為禧弟,三人中魏禧較有名。

  • 【嶺南三家】

指清初廣東詩人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王隼輯有《嶺南三大家詩選》。但屈、陳都不滿清朝的統治,梁則出仕於清。三人作品風格也不同。

  • 【西冷十子】

清初杭州詩人陸圻、丁澎、柴紹炳、毛先舒、孫治、張丹、吳百朋、沈謙、虞黃昊、陳廷會之並稱。西冷為西湖橋名,陸圻等結詩社於湖上,時人因以名之。柴紹炳與毛先舒曾自訂《十子詩選》。

  • 【浙派】

清詩派之一。發端於浙西朱彝尊,形成於清中葉,重要作家有厲鶚、符曾、汪沆等人。作品所寫,大抵為文人的日常瑣事,也有對清代帝王歌功頌德之作;在形式上,力圖以"幽新"的風格來掩蓋其平庸的內容,並喜用僻典和代替字為詩。

  • 【浙西詞派】

清詞流派之一,浙西詞人朱彝尊所開創,重要作家有厲鶚等。主張“詞則宜於宴嬉逸樂,以歌詠太平”。故其作品多寫瑣事,記宴遊,且有不少無聊的詠物之作。在藝術性方面,則把宋代詞人周邦彥、姜夔的風格、格律和技巧,奉為填詞的最高境界。

  • 【桐城派】

清散文流派,由康熙時方苞所開創其後劉大櫆、姚鼐等又進一步加以發展,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但後來桐城派的作家,卻不都是桐城人。他們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析文章風格。其作品一般內容貧乏,往往流於空洞。在清代頗有影響。

  • 【陽湖派】

清代散文流派,惲敬、張惠言等所開創。惲為江蘇陽湖人,後繼者亦多同縣人,故名。他們的淵源,出於桐城派,但對桐城派古文的清規戒律有所不滿;作文取法儒家經典,而又參以諸子百家之書,故文風較為恣肆。

  • 【常州詞派】

清詞流派之一,常州詞人張惠言所開創,賙濟又進一步加以發展。他們反對浙西詞派的寄興不高,提出要依據儒家“詩教”,尊崇詞體,強調寄託,同時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尋求“微言大義”,流於穿鑿附會。他們的作品,意旨亦較為隱晦。對清末詞壇影響頗大。

  • 【同光體】

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一段時期的一個詩派。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一味模仿宋代的江西詩派,並流露出不滿民主革命的情緒。因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把同治、光緒以來“詩人不專宗盛唐者”稱為“同光體”,後遂以此作為這一詩派的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