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269852880003


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说到张志和被人改编得多的《渔歌子》,必然是指他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原因在于这个人非常积极地在做一件事——避世。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因为他妈在怀他的时候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和其他传说不同,是有记载的真实发生的,因为直到二十岁太学结业,太子李亨亲赐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因为从小聪明伶俐,被唐玄宗看重,赐优养翰林院。所以张志和的名字更改是有记录的,并非后世人的道佛杜撰。

他成年后因为非常聪明能干,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事,留翰林待用,供奉东宫,享受八品(上)待遇。所以,年仅二十,张志和就成为了太子党。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一定对白衣宰相李泌印象深刻,这个神人就是张志和的亲舅舅。所以,张志和天资聪颖、自带传说出生、背景强大,这个人在大唐官场,就是天选之子。

不过成也神仙,误也神仙。张志和好道,作为大唐国教,文人好道实属正常。但是大部分文人士子都是以昂扬向上的仕途成功为目标,以经天纬地为向往,佛道之事都是仕途失意之时的选择。张志和这种一出身就站在终点的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就非常低,更加沉迷于人生终极目标——道的追求。

所以张志和最大的成就不在诗,不在词,而在道。他后来的作品最主要就是一部和《庄子》形式差不多的《玄真子》,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和补充。

他和舅舅一起帮助唐肃宗(太子李亨)征调回纥兵,谋“三地禁四将计”,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性胜利。随后父母去世,而唐肃宗因为急于平定天下,答应了回纥苛刻的条件,这严重违背了张志和的意愿。他借丁忧离开了朝堂,得到了大笔封赏。在丁忧结束时,妻子也去世,向道的张志和便决定舍弃官场。

一个衣食无忧、聪明睿智的向道之人,为了避开唐肃宗的寻访,跑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渔隐,自称烟波钓徒。这首《渔歌子》就成于这个时候。

为什么我们读他这首词,明明写的就是乡间景色、山前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钓鱼翁、青箬笠,绿蓑衣,可是却感觉不到一点烟火气息?

因为这个人是存心避世,衣食无忧,一心向道,从内心就已经彻底空灵。

为什么这首词我们不一句句解读?真的没必要,读懂张龟龄的内心世界和处事行为,我们更能理解这首《渔歌子》的身在世间、心在化外的超高意境。

所以,不论后世文人如何喜爱、修改,在张龟龄的道家修为之上者能抗衡的人很少,即便是苏轼大文豪的改写。相对而言,黄庭坚的改写更能抓住张龟龄的心态延伸,因为黄庭坚也是个修道大家。

我们看看他们的不同改写。 苏轼读过张志和的词后,说:“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张志和的词极其清丽,可惜《渔歌子》的曲失传了,不知道唱出来是什么味道。正因为这种对词的热爱,苏轼决定“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 。 为什么要加数语?因为《浣溪沙》当时有曲,只是格式和《渔歌子》不同,要演唱出来,必须要做出调整。

到了今天,《浣溪沙》的曲子也遗失了,所以这种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不大。不过当时是有必要的,就是为了让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清丽词语重放光彩。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对张志和词的改动,从《渔歌子》变成《浣溪沙》,增加了一句写景凑数,实际上并没有对词牌意思做出任何修改。也就是说,这仅仅是为了唱出来,因为《浣溪沙》有曲子。

黄庭坚看了之后,觉得苏轼的“散花洲外片帆微”的“花”与“桃花”重复,同时渔船并不用帆船,所以内容增加也不合理。奉承话说完之后,自己也改了一曲。

《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没有改动原句,而是在上下片各添加两句,既没有打破原词的意思,还用张志和的旧事丰满了词意表达,并抒发了自己对词人避世的看法。

他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改的,他有说明:

表弟李如篪云:“玄真子《渔父》语,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

上片增加的两句讲的是唐肃宗为了寻找张志和出仕,到处画像寻访。下片增加的两句则是回答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写《渔父》希望他再出仕的要求。实际上张志和当时有没有答复他的哥哥,我们并不清楚。黄庭坚根据道学渊源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一步骤。

张松龄说“狂风浪起且须还”,黄庭坚给出的回答是充满哲理性的“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人间什么时候没有波浪啊?一天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不在波浪之中的。所以,回去干嘛呢?何况前面也说了:“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所以,黄庭坚的这个增写版本应该是和张志和原词心灵最投契的。

黄庭坚的外甥徐俯也曾经将《渔歌子》改写成《浣溪沙》和《鹧鸪天》,后来宋朝词人朱敦儒也改写过《浣溪沙》,因为题主问的是最喜欢哪一首,这些就不讲了。其实都差不多,张志和的原句,基本上是动不了的。

这就是经典所在。

要问最喜欢那一首,除了原作,就是黄庭坚改的《鹧鸪天》了。原因前面详细说了,不过肯定很多朋友一定会说,这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其实不用你们说,古人也早就说了。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评价了苏轼与黄庭坚改编《渔歌子》之事:

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

但是,苏轼和黄庭坚其实都是极爱张志和的词,却苦于曲子散佚,无法演唱,才在文字上做出增补,让它重新焕发光彩。这虽然在意境上并没有提升,但是于《渔歌子》的流传和推崇都是有意义的。

再说了,文字游戏,有何不可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西塞山前白露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重在它的画面感,它会勾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画: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的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连下雨都不回家。

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由飞翔衬托渔夫的悠然自得,“桃红”与“流水”相应,显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夫的生活环境;词的末两句描写渔夫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南水乡暮春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水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而不失柔和,宁静而不失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应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总而言之,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景于情,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2019年9月13日


刘老师96283


问题: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前言

前一段时间火了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其中易烊千玺扮演的人物原型是唐朝宰相李泌。张志和是这个李泌的亲外甥。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他在十六岁明经及第,受到唐肃宗赏识,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安史之乱以后,张志和因母亲去世离开了官场,从此隐居江湖。 他的哥哥张松龄曾经作《渔父》词招弟弟归来:

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里且须还。

张志和也以词回答明志,《渔歌子》: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即《渔歌子》,张志和的这首词也被不少后人化用、改编。

一、苏轼

苏轼有《浣溪沙》一首,加了几个字: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说苏东坡读过张志和的词后,说:“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意思是诗是好诗,但是不能唱,我来改成歌词吧。于是“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 。

黄庭坚见了苏轼的词以后,击节称赏。但是提了2个意见,‘散花’与‘桃花’都是花,有些重叠了,另外渔舟很少有用帆的。

二、黄庭坚

黄庭坚上下各加了两句,变成了一首《鹧鸪天》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加的前两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其一是唐宪宗求张志和玄真子文章、其二是及张松龄劝弟弟归来两个故事。


关于后面两句: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苏轼评价说 :“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邪?”

另外,黄庭坚还有一首《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黄庭坚自序: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金华道人,即张志和。

三、徐俯

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他在黄庭坚词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编,其中二首是《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另一首《浣溪沙》:

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里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船轻。”

这首浣溪沙融合张志和与顾况的《渔父引》,顾况词似乎只有一半: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徐俯另外两首也是《鹧鸪天》: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其二:

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玄真子,不在江边即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四首词中,第一首浣溪沙和第一首鹧鸪天改编痕迹少一些,基本是加了几个字。

四、朱敦儒

朱敦儒是南北宋之间的词人,他改编成了《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结束语

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评价了苏轼与黄庭坚改编《渔歌子》之事: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

您觉得呢?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