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在“地心說”的年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個觀點是中心思想不能改變,觀測的數據都要在這中心思想的指導下來進行模擬,所以“托勒密”也算是被逼無奈,其它天體都圍繞著地球旋轉,為了更符合觀測數據,只能通過大輪子套小輪子,小輪子再套小小輪子來運行,實際上“地心說”的模型是十分的複雜,“托勒密”的“地心說”在當時算是很精準了,要不然也不可能說1000多年不被人們放棄,再加上運動的相對性,理論上我們是可以以地球為參考系來模擬所有天體的運動軌跡,唯一的缺點就是運動起來有點複雜,所以在中世紀的天文學界,流行著一種更簡便的一種模型,就是水星和金星圍繞著太陽轉,然後太陽帶著水星和金星再圍繞著地球轉,這個模型就要比“托勒密”的“地心說”要簡單一些,但是地球是中心的這個思想是不能夠改變的,不能改變的原因有兩個:

  • 第一個:在當時的宗教不允許,不能違背宗教的思想。
  • 第二個:當時的人確認為是宗教說的是對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之下要想改變所有人的思想是有多麼的困難,然而,還是有人拋開了傳統思想的枷鎖,一個即將改變世界的思想是悄然的誕生了,這個人就是“哥白尼”。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是什麼改變了傳統思想

“哥白尼”出生在1473年文藝復興時期,波蘭的一座小城“託倫”,他父母都是商人,家庭條件還算可以,但是他很不幸年幼喪父,之後一直是由他舅舅領養。在大學期間,“哥白尼”學習的是藝術學專業,但是對數學和天文產生了興趣,於是他經常就去聽一些數學、天文等講座,可能正是對數學的敏感性,“哥白尼”發現如果把太陽換作是中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那整個模型就會變得簡單多了。雖然也需要一些本輪來更符合觀測數據,但是遠遠比“托勒密”的“地心說”要簡單的多。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哥白尼”猶豫了,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舅舅在當時還是一名主教,“哥白尼”畢業之後有一段時間一直是他舅舅的秘書和醫生,本職是一名教士,所以內心就開始掙扎了,於是“哥白尼”就去查閱了一些前人的資料,他發現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人認為這個太陽是中心了,這個人就是“阿里斯塔克斯”。

“阿里斯塔克斯”他也是受到別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認為地球一定是個球體,可是在“畢達哥拉斯”的眼中,“火”才是最完美的,於是“畢達哥拉斯”曾經提出過一個叫做“中心火”的模型,就是所有的天體都是圍繞著一個叫做“中心火”的大火球在旋轉的,他認為這才是最完美的。對於“中心火”“畢達哥拉斯”是這麼解釋的,他說“中心火”在地球的對面,就是它一直是背對著我們,我們只是看不到而已。

“阿里斯塔克斯”就開始想,太陽會發光、會發熱,這不就是火嗎,那這個“中心火”為什麼它就不能是太陽呢,於是“阿里斯塔克斯”就提出了最早的“日心說”。實際上這就是“畢達哥拉斯”中心火理論的改版。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哥白尼”恍然大悟,萬一“畢達哥拉斯”和“阿里斯塔克斯”他倆是對的呢?“哥白尼”通過計算如果把太陽換作是中心,那問題就簡單多了呀,於是“哥白尼”用了大概30年左右的時間,在1536年左右“哥白尼”的著作誕生了《天體運行論》,這本書就是天文學革命的開端。

這書主要有這麼兩個中心思想:

  • 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都是圍繞著太陽在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月亮的中心,也就是月亮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
  • 地球的“週日視運動”就是因為地球本身自轉引起的。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strong>圖解:哥白尼發表的《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終於是引入了自轉的概念,那今天在我們看來,“哥白尼”的“日心說”也不是絕對正確的:

  • 第一點:它還是保留了天體中心論,而真實的宇宙是沒有中心的。
  • 第二點:在“日心說”模型當中仍然認為說天體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並且保留了部分本輪來更符合這個觀測的數據。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strong>圖解:日心說與地心說運行軌跡

但“日心說”重點並不是這個理論本身,而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真理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天體運行論》寫完了之後“哥白尼”也並沒有急於發表,因為他知道一定會受到教會的反對的,而且在當時教會是有權利剝奪個人權利的,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但最終還是在一個出版商朋友的勸說之下,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為了能夠讓《天體運行論》成功的出版,他這個朋友還特意給《天體運行論》寫了一篇序言,大致內容:《天體運行論》這本書裡邊提到“日心說”,只是為了處理實際問題時提出的假設,並不是這個真實情況,宇宙的中心仍然是地球,序言末端還說是獻給偉大的“保祿三世”(當時的教皇)。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革命的種子

正是這一篇序言讓《天體運行論》在1543年成功的發表了,但很不幸“哥白尼”也在同年因腦中風與世長辭了,這一本書剛一發行,其實並沒有引起很大的波瀾,只是為了之後的革命埋下了一個種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天體運行論》能夠通過當時教會的審查,主要靠的就是那句獻給“保祿三世”,教會的人一看以為是拍馬屁的書,所以也沒有認真看,就算是他們認真看了也不一定能看得懂啊,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了,還真就把這本書的這個序言當真了,真的就當做一種處理問題的一種手段,當時的天文學家還是比較認同這個“地心說”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這個“日心說”只不過說是一種便捷的方法,所以說《天體運行論》不是革命的文本,而是開啟革命的文本。

50多年之後,在意大利有一個人讓“日心說”是正式進入了大眾的世界,這個人就是“布魯諾”,而他並不是天文學家,他只是一個哲學家,因為他沒有進行過這個天文觀測,只是在哲學層面上探討過一些問題,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恆星天。另外他還是一名這個虔誠的教士,17歲就進入修道院,24歲成為了正式的神父,可是仕途上不順,並且逐漸感受到了教會虛偽的面孔,再加上一些逆反心理,他就認為為什麼教會就是權威呢!為什麼我一定要聽從教會的觀點呢!一個偶然的機會“布魯諾”就發現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看到了“日心說”的觀點,於是他就大肆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觀點,公開反對教會。

日心說”是敢於突破迷霧,為追求天文學的革命打響了第1槍

1593年“布魯諾”正式被捕受到了羅馬宗教的正式審問,當時念在“布魯諾”也算是正統這個天主教出身,教會還給了他一次機會(只要承認教會的絕對權威),也就大事化小了,顯然“布魯諾”他沒有妥協,在被囚禁了7年之後, 1600年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布魯諾”被處以了火刑。

這件事讓當時的教會有點重視,而“布魯諾”事件也僅僅是革命的第2槍,正式的把“地心說”推下歷史舞臺的,還有後來主要的三個人的貢獻“第古”、“開普勒”、以及“伽利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