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讀懂莊子的《齊物論》,這十句話字字珠璣,一句不能少(下)


要想讀懂莊子的《齊物論》,這十句話字字珠璣,一句不能少(下)

《齊物論》是《莊子》三十三篇裡面最難懂的一篇,旨在表達萬物齊一,時空齊一的理論。要想讀懂莊子就要讀懂《齊物論》。末學把其中的十句話提取出來,旨在拋磚引玉,這十句話對於理解全文可謂至關重要,理解了這十句話,再去讀《齊物論》剩下的五則寓言故事就比較輕鬆了。讀書就象疏通人體經絡一樣,只有把一些“結點”揉開,方能節節貫通,全身通暢。

6、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上文說“彼是方生之說也”,“彼是”是相對於“我”這個個體而言的萬事萬物。莊子說萬事萬物都是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的,這裡又進一步說明萬物本源的特性——“彼是莫得其偶”。這裡的“偶”也是指的對立的存在。《齊物論》開篇有說“南郭子綦隱几而坐,荅焉似喪其偶”,“偶”就是“相”,就是說南郭子綦已經和萬物都離相了,不再受外界的一切干擾,世界與他無關,只有獨立自我的精神世界存在。由此可以知道本文所言的“莫得其偶”也是指的萬物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這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全息理論(謂之道樞)。這句話對於理解《齊物論》,對於理解莊子的思想尤為關鍵。莊子的“齊一”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在《莊子.天下》篇裡,以彭蒙、田駢、慎到為代表的無為學說者認為萬物都是相互補缺補差,所以叫“齊一”,莊子批評他們說“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萬物的生生滅滅都是一個如環無端的循環(樞始得其環中),這種全息的信息是永恆不變的,以不變應萬變(以應無窮)。如果從事物的陰陽對立兩方面來看待事物的本質,那麼陰裡面還有陰陽,陽裡面也仍然有陰陽,如此分下去就沒有個盡頭,所以不如把萬物看做一個整體,每一個個體也都有它獨立的完整性,這就是道家說的“一”和“明”。


要想讀懂莊子的《齊物論》,這十句話字字珠璣,一句不能少(下)

7、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這段話是針對當時名辯派公孫龍的“指非指,白馬非馬”的爭論而發的。公孫龍認為天下萬物都是一個概念和指代而已。比如一棵樹而言,那是人們一開始稱作是樹而已,假如一開始稱它叫草,那麼今天樹就是草了。這就是“以指喻指之非指”。莊子反過來說,與其你這樣去追溯事物的本源,那還不如就事物特徵去證明不是它的本身,這樣的角度更有說服力些。比如什麼是馬,有四條腿的動物就是馬嗎?能在草原上奔跑的就是馬嗎?能被人騎著打仗打獵的動物就是馬嗎?顯然不是!不管你怎樣描述,都只是描述馬的一方面的特徵而已,最後發現,你用語言根本無法描述出到底什麼是馬!這就是莊子所說的“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由此推出去看待萬物莫不如此(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要想讀懂莊子的《齊物論》,這十句話字字珠璣,一句不能少(下)

8、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萬物齊一,人則自剖爾。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情志就是分別心,萬物都是因為人們介入了情志和觀測而覺得不同而已。對於大智慧的人來說,都會任由陰陽的無限變化,而最終天道彷彿只是畫了一個圈而已,終究是一樣的,拉大了時空來看,萬物都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兩行”。分別心是“一行”,天道又是“一行”。“拉大了時空”就是後文所說的“寓諸於無竟”。

9、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如果說能言善辯的惠施,能歌善舞的昭文、師曠都算得上成功人士的話,那任何人都可以算得上成功人士,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天賦的本領,時勢造英雄罷了,沒有什麼可以驕傲和顯擺的。如果說他們這些能力不叫成功,那麼這世上本就無所謂成功了,都是保存自己的天性而已。所以那些用誇張語言及外表來彰顯自己才能的人,聖人是不屑一顧的。不去刻意地使用自己的本領和天賦,只是託不得已之時而用之,這才是大智慧。


要想讀懂莊子的《齊物論》,這十句話字字珠璣,一句不能少(下)


10、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如果你能了悟那個“本我”是始終存在的,是永恆的,生生死死,一切不過都是人的情志、分別心和觀測的介入而已,不管怎樣輪迴與物化,那個“本我”是不滅的。所以聖人能做到蹈火不熱,入水不溺,死生驚懼不入於心。懂得萬物的本源,你的精神世界就完成了高度自由,精神力量也可以充滿天地,包裹六極,無所不能,哪裡有什麼利害而言?

如果能夠理解這十句話,再去讀《齊物論》,就覺得莊子在如話家常,娓娓道來。他說的都是返璞歸真的平常道理,並非深不可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