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可信度有3‰嗎?

RAMBO_NO1


司馬遷作《史記》的動機

司馬遷作《史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於完成父親的遺願。

司馬遷生於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臨終前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所以要完成我的遺願,將歷史編撰完成。”

太史: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司馬遷家族是一個史官世家,而且他的父親司馬談也是太史令,而史書是流傳後世的,不管是為了父親,還是為了家族的門楣,都會以嚴謹的態度寫文。

司馬遷是怎麼寫《史記》的?

《報任安書》: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取材廣泛。當時社會流傳的《左氏春秋》,《國語》《戰國策》《東周列國志》《楚漢春秋》等,都是司馬遷材料來源。他又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和遴選,砌除沒有實據的無稽之談,如以五帝開篇,而不是三皇。對於不確定的事採取闕疑的態度,或記錄幾種不同說法。

司馬遷說自己只是一個收集整理者,把這些史料加工並且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不難看出,司馬遷最多隻是進行刪減,但是絕對沒做出篡改的行為,司馬遷大多數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史記》雖然有殘缺,但大體有據可依。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大,有些年代缺乏史料,有些內容缺乏真實性。

在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學家也是發現了大量的當時文字記載,其中有一本帛書,名叫《戰國縱橫家書》,真本書裡面記載的事情都是關於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書中關於張儀和蘇秦的記載和《史記》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書中所說這二人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活躍於政壇,但是《史記》所說的確是他們二人是同時登場,互為對手。

《史記》中的記載出現錯誤,有兩個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太史公經過考證,認為這本帛書裡面記載的是假的,所以沒有采信,當然這種可能性極低。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史記》在流傳中出現了篡改,古書在流傳中出現篡改是十分常見的,比如《道德經》這本書就曾經在考古過程中發現過原始版本,那個原始版本和今天所流傳的版本相差極大。而《史記》經過千年的流傳,必定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雖然現代考古發現一些事物和《史記》所記載的有出入,但隨著現代考古發現,也已證實《史記》記載的事情大多正確。

比如:《史記》中的夏朝是存在的,考古發現的夏朝禮器雞彝,二里頭遺址1號宮殿,大禹九鼎,上海博物館的青銅方鉞等遺址,器物證實,夏朝是真實存在的歷史階段,它的過程可能非常接近於《史記》等古文獻記載。



考古不可能還原歷史真相,歷史本無真相,不是講歷史虛無主義。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瞧瞧抬頭,黑歷史,黑歷史人物,黑歷史名家各種黑,需警惕。毛主席說: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

《史記》的地位依舊是很難動搖的,無論是在歷史方面還是文學方面,他都對得起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花奈


看大家都長篇大論,我簡要說幾點:

1.史記是歷史的搬運工,司馬遷99%還原歷史。

2.有沒有不可信的地方?有。比如,李廣,李陵傳,司馬遷也是因為幫他們發生受刑的。李廣、李陵雖然厲害,但沒有史記中那麼牛逼。

3.史記中好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是瞎編的,但需要推敲。司馬遷只是把所見所聞寫上去,他只是搬運工。

總結,史記經歷這麼多朝代,這麼多戰火,依然留下來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另外,我在寫關於史記的分析,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文章。

最後,武漢加油,祝大家平安。



李白白又白的白


實際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及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對於存在分歧的地方也進行了相應的考證,存疑的地方不僅會指出來,而且還會將分歧的地方全部羅列出來,並加以自己的判斷, 這對於一些官修史書和一些私人帶有極端的政治傾向,相比而言,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歷史並不單單是記載歷史事件。一個人的歷史觀,雖然不會明確地作為一個單章寫出來。但是其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記述方式和及評價卻直接體現了一個歷史講述者的政治立場和觀察角度。

之所以有人質疑《史記》的可信度,更多的是基於這一點。實際上史學家並沒有造謠,而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和對前人評價進行記載,但是畢竟司馬遷是有政治立場的。對於很多的事件,司馬遷無法做到對所記載事件當時的形勢,發展狀況以及人物所起的作用,進行絕對的秉公處置。當然也可能,這並不是司馬遷有意為之。畢竟誰也不會像一臺機器一樣,僅僅記載事情所發生的前因後果。只要所記載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考。其所記載的一些事實必定會有所偏差和出入。

如今很多的專家學者都對司馬遷所記載的很多歷史事實進行重新考證。基本上事實都是明確,而且對應得上的。但是對於事實的發展結果,過程和狀態而言。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有的是從文化史的角度,有的是從經濟史的角度,有的是從政治史的角度。當然所有的專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不存在所謂的偽專家的情況之下。我們都應該肯定這些學者對於我們歷史研究的付出。也應當肯定所記載這些事件的司馬遷,以及歷代史學家的努力。但我們又不能盲目聽信任何人的歷史,畢竟每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多面的。

不論他是否推動和阻礙了歷史的發展,不論這個人物是否惡貫滿盈,還是仁義佈於天下。在各自的思考角度當中我們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只要在歷史研究當中,既能找到史實去佐證自己的理論,同時又對不利於自己觀點的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那麼我覺得民眾應該很樂於去接受這些歷史學家和學者帶給我們的全新思考。但是,如果一些歷史學家對於事實評價本身就戴著有色眼鏡,對於自己的理論只找符合自己理論的史實加以論證,對於不利於自己的歷史記載,刻意忽略。

如果這樣的話,必然會遭受網絡的非議。當然說回來我們也可以說明司馬遷歷史記述,可信度是很高的。但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體現,具有鮮明的儒家思想及政治觀念。崇拜聖人,為尊者諱。在政治上,歷代作為帝王和能臣對於司馬遷而言,很難在政治方面予以真正客觀的評價。司馬遷的客觀是儒家式的和官方的客觀。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現在我們對政治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專業評價。這個專業是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發生,以一種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經濟層面以及民族層面的高度概括或者專業化的理解。以及相應歷史事件,社會層面的多方面思考去分析。


情義堂主


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文學造詣也很高。但他的崇高的人格,是最讓人尊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激勵我們一代代人負重前行。關於可信度,有一件事可以印證一下,關於李陵的記載,司馬遷即使受到死亡威協,也照實記載。這一點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鑑意義,在彈盡糧絕,突圍無望,投降只要不出賣我軍機密,在換俘之後,不應把功勞一筆抹殺,不應追糾責任,應受到應有的尊重。史記取材,主要為舊史書,尋古蹟,找老一輩人求證,古遺址,在那個年代,已經是最大限度保證了真實性。


秦緒風


先說第一個問題:古代文獻比較匱乏,因此史書裡面免不了會有一些道聽途說的內容。因此,歷代史家在進行研究的時候都會參照許多其他的史料(野史、筆記、考古發現等等),而不會單獨地依據正史。

至於漢代為什麼能讓《史記》流傳下來,我想大概是朝廷的一種自信,極力掩蓋真相是一種懦夫的行為。二十四史中還有哪個開國皇帝像劉邦一樣被寫得像一個混混?

關於密談:密談之類的東西,也許後來形成了一份書面的材料。而皇宮之中是有專門的保管重要檔案的地方的。比如,後來的幾個朝代在編寫前朝的正史時,就是大量的採用原始的宮廷檔案,比如“起居注”什麼的。


丿夜漸微涼


胡適先生曾說“歷史是任人塗抹的小姑娘”,雖說有點過了,但是其本意是差不多的。遍觀二十四史都是後面的朝代給前朝修史,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當性免不了要詆譭前朝,同時還有修史者本人的個人好惡也會影響到所修史書。司馬遷修《史記》也免不了個人好惡,同時其中還有很多年代久遠的事情也只能靠道聽途說。


位卑亦懷家國夢


司馬遷書寫了史記,總體上來說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必進司馬遷的父親就是從事這種工作的,司馬遷耳濡目染,肯定也有一定的相關基礎,史記的書籍時間跨度比較大。

從三皇五帝時期寫到司馬遷生活的時期,三皇五帝時期,距離人們的年代比較久遠,根本沒有辦法來考證史記的可信度,但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可信度是比較高的,因為這些時期的歷史都是有根據的,而且這些時期對司馬遷的真實生活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所以司馬遷會根據前人留下的書籍進行公證的編撰。

但是在漢朝的時候,司馬遷的生活受到當朝者政策的影響,雖然他儘量會寫得比較公正,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寫的時候能很有可能會添加一些個人的情感在裡面,畢竟漢朝的時候是司馬遷可是受到了宮刑的,所以人們要辯證的看待司馬遷的史記,春秋,戰國,秦,時期有真實記錄的王朝,人們可以選擇相信,但是對於三皇五帝,漢朝時期人們要有一定的選擇性。


探歷尋跡


那麼問題來了,你不信《史記》又能信誰?


不貳過者


有的,可信度在70%左右


人生經典論壇


有,基本都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