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可信度有3‰吗?

RAMBO_NO1


司马迁作《史记》的动机

司马迁作《史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于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临终前司马谈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所以要完成我的遗愿,将历史编撰完成。”

太史: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司马迁家族是一个史官世家,而且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令,而史书是流传后世的,不管是为了父亲,还是为了家族的门楣,都会以严谨的态度写文。

司马迁是怎么写《史记》的?

《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取材广泛。当时社会流传的《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东周列国志》《楚汉春秋》等,都是司马迁材料来源。他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遴选,砌除没有实据的无稽之谈,如以五帝开篇,而不是三皇。对于不确定的事采取阙疑的态度,或记录几种不同说法。

司马迁说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整理者,把这些史料加工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不难看出,司马迁最多只是进行删减,但是绝对没做出篡改的行为,司马迁大多数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史记》虽然有残缺,但大体有据可依。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有些年代缺乏史料,有些内容缺乏真实性。

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学家也是发现了大量的当时文字记载,其中有一本帛书,名叫《战国纵横家书》,真本书里面记载的事情都是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历史,书中关于张仪和苏秦的记载和《史记》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书中所说这二人并没有在同一个时代活跃于政坛,但是《史记》所说的确是他们二人是同时登场,互为对手。

《史记》中的记载出现错误,有两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太史公经过考证,认为这本帛书里面记载的是假的,所以没有采信,当然这种可能性极低。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史记》在流传中出现了篡改,古书在流传中出现篡改是十分常见的,比如《道德经》这本书就曾经在考古过程中发现过原始版本,那个原始版本和今天所流传的版本相差极大。而《史记》经过千年的流传,必定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虽然现代考古发现一些事物和《史记》所记载的有出入,但随着现代考古发现,也已证实《史记》记载的事情大多正确。

比如:《史记》中的夏朝是存在的,考古发现的夏朝礼器鸡彝,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大禹九鼎,上海博物馆的青铜方钺等遗址,器物证实,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阶段,它的过程可能非常接近于《史记》等古文献记载。



考古不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历史本无真相,不是讲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瞧瞧抬头,黑历史,黑历史人物,黑历史名家各种黑,需警惕。毛主席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史记》的地位依旧是很难动摇的,无论是在历史方面还是文学方面,他都对得起那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花奈


看大家都长篇大论,我简要说几点:

1.史记是历史的搬运工,司马迁99%还原历史。

2.有没有不可信的地方?有。比如,李广,李陵传,司马迁也是因为帮他们发生受刑的。李广、李陵虽然厉害,但没有史记中那么牛逼。

3.史记中好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是瞎编的,但需要推敲。司马迁只是把所见所闻写上去,他只是搬运工。

总结,史记经历这么多朝代,这么多战火,依然留下来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另外,我在写关于史记的分析,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文章。

最后,武汉加油,祝大家平安。



李白白又白的白


实际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对于存在分歧的地方也进行了相应的考证,存疑的地方不仅会指出来,而且还会将分歧的地方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自己的判断, 这对于一些官修史书和一些私人带有极端的政治倾向,相比而言,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历史并不单单是记载历史事件。一个人的历史观,虽然不会明确地作为一个单章写出来。但是其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述方式和及评价却直接体现了一个历史讲述者的政治立场和观察角度。

之所以有人质疑《史记》的可信度,更多的是基于这一点。实际上史学家并没有造谣,而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和对前人评价进行记载,但是毕竟司马迁是有政治立场的。对于很多的事件,司马迁无法做到对所记载事件当时的形势,发展状况以及人物所起的作用,进行绝对的秉公处置。当然也可能,这并不是司马迁有意为之。毕竟谁也不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仅仅记载事情所发生的前因后果。只要所记载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考。其所记载的一些事实必定会有所偏差和出入。

如今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司马迁所记载的很多历史事实进行重新考证。基本上事实都是明确,而且对应得上的。但是对于事实的发展结果,过程和状态而言。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有的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有的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有的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当然所有的专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不存在所谓的伪专家的情况之下。我们都应该肯定这些学者对于我们历史研究的付出。也应当肯定所记载这些事件的司马迁,以及历代史学家的努力。但我们又不能盲目听信任何人的历史,毕竟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多面的。

不论他是否推动和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不论这个人物是否恶贯满盈,还是仁义布于天下。在各自的思考角度当中我们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只要在历史研究当中,既能找到史实去佐证自己的理论,同时又对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那么我觉得民众应该很乐于去接受这些历史学家和学者带给我们的全新思考。但是,如果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事实评价本身就戴着有色眼镜,对于自己的理论只找符合自己理论的史实加以论证,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历史记载,刻意忽略。

如果这样的话,必然会遭受网络的非议。当然说回来我们也可以说明司马迁历史记述,可信度是很高的。但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及政治观念。崇拜圣人,为尊者讳。在政治上,历代作为帝王和能臣对于司马迁而言,很难在政治方面予以真正客观的评价。司马迁的客观是儒家式的和官方的客观。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在我们对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专业评价。这个专业是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生,以一种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民族层面的高度概括或者专业化的理解。以及相应历史事件,社会层面的多方面思考去分析。


情义堂主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但他的崇高的人格,是最让人尊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激励我们一代代人负重前行。关于可信度,有一件事可以印证一下,关于李陵的记载,司马迁即使受到死亡威协,也照实记载。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投降只要不出卖我军机密,在换俘之后,不应把功劳一笔抹杀,不应追纠责任,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史记取材,主要为旧史书,寻古迹,找老一辈人求证,古遗址,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最大限度保证了真实性。


秦绪风


先说第一个问题:古代文献比较匮乏,因此史书里面免不了会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内容。因此,历代史家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都会参照许多其他的史料(野史、笔记、考古发现等等),而不会单独地依据正史。

至于汉代为什么能让《史记》流传下来,我想大概是朝廷的一种自信,极力掩盖真相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十四史中还有哪个开国皇帝像刘邦一样被写得像一个混混?

关于密谈:密谈之类的东西,也许后来形成了一份书面的材料。而皇宫之中是有专门的保管重要档案的地方的。比如,后来的几个朝代在编写前朝的正史时,就是大量的采用原始的宫廷档案,比如“起居注”什么的。


丿夜渐微凉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虽说有点过了,但是其本意是差不多的。遍观二十四史都是后面的朝代给前朝修史,为了显示自己的正当性免不了要诋毁前朝,同时还有修史者本人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所修史书。司马迁修《史记》也免不了个人好恶,同时其中还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事情也只能靠道听途说。


位卑亦怀家国梦


司马迁书写了史记,总体上来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必进司马迁的父亲就是从事这种工作的,司马迁耳濡目染,肯定也有一定的相关基础,史记的书籍时间跨度比较大。

从三皇五帝时期写到司马迁生活的时期,三皇五帝时期,距离人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根本没有办法来考证史记的可信度,但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时期的历史都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些时期对司马迁的真实生活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司马迁会根据前人留下的书籍进行公证的编撰。

但是在汉朝的时候,司马迁的生活受到当朝者政策的影响,虽然他尽量会写得比较公正,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写的时候能很有可能会添加一些个人的情感在里面,毕竟汉朝的时候是司马迁可是受到了宫刑的,所以人们要辩证的看待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战国,秦,时期有真实记录的王朝,人们可以选择相信,但是对于三皇五帝,汉朝时期人们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探历寻迹


那么问题来了,你不信《史记》又能信谁?


不贰过者


有的,可信度在70%左右


人生经典论坛


有,基本都是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