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編者按】 這裡有天然的優美風景,發揮生態優勢,將風景變為產業,讓旅遊名片熠熠生輝……


這裡有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以人文歷史為資源,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讓傳統文化瑰寶綻放光彩……

這裡有生機勃勃的田園綜合體,以生態體驗為特色,將農業與旅遊相融合,讓農旅結合共同發展……

多年來,康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連著一年抓,久久為功抓落實,全縣美麗鄉村已建成342個,佔總數的97.7%,在美麗鄉村建設上為全市乃至全省樹立了榜樣,1鎮12村被評為全國美麗村鎮,是“千萬工程”在西北地區的典範。

為了激勵全縣各級幹部職工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新的一年裡推動全縣各項工作再創佳績。從12月13日起,小編將帶您一起來探訪康縣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新變化。


太/石/鄉


1

何家灣村


何家灣村轄3個社,常住人口106戶367人,耕地1752畝,林地4906畝,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主導產業為核桃、油菜種植,2019年人均收入為8541元。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56人,2014年至2018年脫貧30戶104人,2019年脫貧14戶51人,未脫貧1戶1人,貧困發生率為0.27%。

2019年完成何灣村人飲工程改造提升項目,安全飲水率100%。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36人全部入學,入學率100%;全村367人參加醫療保險,參保率100%。A級住房95戶,B級住房44戶,

一是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完成危舊房屋加固維修65座,室內改造10座;垃圾收集設施6個;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80座;二是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升。修建青磚花牆83米;停車場硬化958平方米,鋪裝616平方米;旅遊小節點1個;花架12米;廊亭、涼亭3座;花池、樹池9個;栽植綠化樹150株;石坎、護坡207立方米;道沿石360米;村史館1座;石子路151平方米;竹籬笆1102米;假長城458米;村民服務中心擋牆102立方米;三是特色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康縣富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中蜂200箱;能繁母豬45頭,育肥豬50頭;牛20多頭;帶動貧困戶12戶(代管、養中蜂);累計為貧困戶分紅1.3萬元;合作社年收入達到30餘萬元。

何灣村2019年脫貧14戶51人,未脫貧人口1戶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7%。產業方面:依託何灣村現有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調整種養結構,合理利用土地,建立“支部+農民合作社+貧戶困”模式,在閒置土地中發展中藥材420多畝,2018年至2019年種植油菜300多畝,發動群眾管理核桃樹300多畝,人均增收520多元,發展生豬養殖大戶2戶,養殖生豬200多頭,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集體經濟積累9.7萬元;基礎設施:何灣村有村學一所,3個自然村均已通路、通動力電,新建衛生室1座,鄉村醫生簽約到崗;人居環境方面:庭院硬化100戶,村內巷道及入戶路硬化12000多平方米,修建800多平方米便民廣場,綠化空地2400平方米,栽植綠化樹170株,修建石坎護坡500餘方,安裝太陽能路燈35盞,拆除危舊房24座72間,紮實開展環境衛生“村評戶比”、“明廚亮灶”活動,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累計開展各類清潔衛生、政策宣講等活動50餘次,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2

木耳種植基地

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貧困戶產業獎補資金入股的方式,建成佔地30畝投資200餘萬元的食用菌種植基地1處,高標準大棚18座,種植木耳菌袋30餘萬袋,預計每袋木耳產值5元,總產值達150餘萬元。

該基地吸納全鄉110戶貧困戶的產業獎補入股資金132.79萬元,貧困戶已獲得分紅6.26萬元;通過太石鄉勞務協會為當地群眾解決臨時就業崗位200餘人次,務工人員人均增收500餘元;流轉李家山村53戶農戶土地30畝,流轉資金9000元,戶均增收170元;吸納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45萬元,預計獲得分紅資金2.7萬元。

該基地將堅持“以沿江經濟帶建設為主線、以文化旅遊打造為亮點、以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的發展方向,在已建成的沿江100畝水果觀光采摘園、800餘畝片區油菜經濟田、200畝辣椒產業區、沿江1300畝高半山核桃示範園等5個產業發展示範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和幫助貧困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帶動太石人民早日脫貧奔小康。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3

柑柏村

柑柏村為太石鄉2019年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101人,貧困發生率29.19%。累計脫貧22戶94人,未脫貧2戶7人,貧困發生率為0.02%。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岸/門/口/鎮


1

楊家河村


楊家河村有耕地1213畝,林地14349畝,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126戶406人,目前未脫貧戶21戶79人,貧困發生率為19.4%,全村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現象,養老保險2018年收繳比例達98%,醫療保險2018年收繳比例達100%。

楊家河村主導產業為務工、中蜂養殖、食用菌種植,2019年勞務輸轉143餘人,其中落實公益性崗位12人;中蜂養殖300箱,其中貧困戶養殖中蜂18戶180箱;食用菌種植1000餘架,其中有兩戶種植大戶,夏貴亮種植金耳400餘架,唐克林種植香菇400餘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6戶72架;村集體經濟10萬元,已入康垚農產品有限公司,村集體經濟分紅收入目前為1.2萬元。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2

甘肅省康縣康垚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甘肅省康縣康垚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現建有生產廠房6600平方米,種植示範基地30餘畝。建成日產40000袋黑木耳菌包生產線及其配套的拌料室、滅菌室、冷卻室、接菌室、培養室,年生產黑木耳菌包500萬袋,產值2400餘萬元。一是黑木耳串袋立體栽培大棚,每座大棚佔地320平方米、可栽培24000袋黑木耳菌包,每座大棚一季可產黑木耳2800斤,產值11萬多元,純利潤可達4萬餘元,黑木耳串袋立體栽培節省土地,是地栽黑木耳的2.5倍。公司建有30畝的地栽黑木耳基地,每畝地可栽培黑木耳菌袋10000袋。二是黑木耳全光照地栽黑木耳栽培,共栽培30萬袋。每畝地可產黑木耳1200斤、產值4.8萬餘元,利潤可達1.5萬餘元。公司運用電商加實體店的方式,建立了多渠道、多層次的網絡銷售。

公司下屬康縣廣潤農副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已有107戶農戶加入。公司產業扶貧開發模式為“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目前,該合作社已帶動岸門口鎮、望關鎮、長壩鎮、三河鄉、大堡鎮246戶貧困戶從事發展袋料黑木耳種植,沒有種植能力的優先解決就業,每年能為每戶貧困戶增加1.2萬元以上純收入。實現了公司、貧困村、貧困戶三贏。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迷/壩/鄉


迷壩村

迷壩村結合軟弱渙散班子整頓,由牽頭村幹部對接鄉土人才,選擇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組織三個合作社成立一個聯合社,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萬元,發展袋料香菇22萬袋,搭建大棚100餘個,流轉閒置土地40畝,帶動了貧困戶24戶,周邊120多人就近務工,戶均增收4000餘元,村集體經濟積累12000餘元。

該村以文化大舞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支部定期舉辦一次活動,向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邊好人好事,營造堅定跟黨走、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氣。2019年,迷壩村推選縣級“最美家庭”1戶、“美麗庭院”4戶,“黨員先鋒模範”2人,“十比十看”表彰獎勵各類農戶6戶,“六爭六評”先進典型8戶。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系列報道之三】康縣:向美而行天地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