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身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稱王,為何他偏偏要造反?

一壺老酒敬人生


滿清怎麼可能讓吳三桂世代稱王?你看到清朝有異性王嗎?標題就是錯誤的!


海闊天空yfl


1644年,吳三桂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勤王,卻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為了尋找新的靠山,吳三桂最終投靠了滿清。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吳三桂擁有當時最強的軍隊——關寧鐵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後面的事情證明,吳三桂確實是一條聽話的狗。

在此後的十幾年,吳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亂,又轉頭南下攻滅了張獻忠,最後來到雲南地區,親手絞死了南寧永曆帝,為清朝的統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跑遍了半個中國,外加賣主求榮之後,吳三桂終於得到了一個平西王的稱號,還有云南一大塊地盤,這樣的結果似乎還不賴。他的兒子吳應熊甚至還娶了建寧公主(被扣在京城當人質),此時吳三桂的權力可謂達到了頂點。

但是幾年之後,吳三桂不顧兒子的死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造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原因無非就兩點:

一是康熙皇帝採取的削藩政策。吳三桂坐鎮雲南之後,日子過得十分舒服,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他也想學200多年前的明將沐英,讓子孫可以世代為王。

但是臥床之榻,豈容他人酣睡,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吳三桂的心思,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之後,康熙皇帝就開始裁撤吳三桂的勢力。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還發生了一件讓吳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書康熙,請求撤去自己的藩號,以求自保。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自然顯得十分孤立,於是他也效仿兩位上書請求撤藩,想試探一下康熙。但是這樣一個好機會,康熙又怎會放過?立即就通過了吳三桂撤藩的請求。

這可就大大出乎了吳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過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個鐵飯碗,誰知現在連飯碗都被打爛了,吳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萬步說,哪怕吳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會答應,畢竟這是動了整個集團的利益,吳三桂實在騎虎難下,不得不反。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自己洗白。當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殘忍地鎮壓漢人,甚至還殺死了南明的皇帝,這些汙點怕是一輩子都洗不掉了。

當時清朝的統治尚不穩固,吳三桂想趁機造反,一來是為了洗白自己漢奸的身份,只要最後能夠夠成功,自己之前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為“曲線救國”;二來,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皇帝癮。

於是乎,已過花甲之年的吳三桂揭竿而起。一時間,各地的大明舊臣紛紛響應,大有成功的勢頭。

但可惜的是,吳三桂的戰略嚴重失誤,各個勢力之間又離心離德,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吳三桂只能永遠帶著漢奸的身份,遺憾地死去。


逍遙侃歷史


吳三桂身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稱王,為何他偏偏要造反?

這個題目問得有點奇怪了!如果,康熙大帝不下令撤藩,仍然讓平西王吳三桂盤踞雲南,做他的逍遙王,打死吳三桂也不會造反!因為,在雲南吳三桂就是一個土皇帝!



一,康熙下令撤藩,當慣了逍遙王的吳三桂不肯就範!

在清兵進攻中原前,為了快速南下,皇太極就跟當時勢力頗大的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達成了江山落定後封其三人為藩王的協議!

於是,清兵長驅直入,很快統一了全國!吳三桂順利的當上了平西王,踞在雲南!

在雲南,吳三桂就是一個土皇帝!康熙派去的巡撫是個擺沒!朝中法令在那是空文!

每年,吳三桂還向朝中索要大額軍餉!可是朝廷向他調兵時,卻一萬個不同意!

擁兵自重!與朝中抗衡!康熙痛定思痛,決定撤藩!

做慣了逍遙王的吳三桂哪肯就範,立即殺死巡撫朱國治,打著“討清復明”的旗號反了!



一,削藩了就是人家刀下的魚肉,吳三桂也想最後一搏!

吳三桂知道,一旦撤藩成功,自己就成為了康熙刀下的魚肉,任其宰割!

想想自己英武一生,如果到了這一步,跟死何異?

自忖自己有號召力,又有殷實的家底,吳三桂決定放手一搏!

於是,吳三桂率領他的兵馬高舉“討清復明”的大旗,出雲南,過貴州,進入湖南……

不得不說,吳三桂也是豁出去了,這一打,就是整整八年!

最後,吳三桂倉促之下在衡陽稱帝!不久,客死他鄉!



由此可見:當平西王這個王要從吳三桂的頭銜上去掉,吳三桂當然不同意!於是,戰爭打響了,結果勝負已定!成者為王敗者寇!吳三桂只有飲恨湘江!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為什麼要造反,說白了就是形式所逼,不得已。是被康熙逼反的。

康熙皇帝一直想要撤藩,吳三桂的勢力太過龐大,嚴重危害了清帝國的統治,而吳三桂更是土皇帝,在西南他說了算,根本不聽康熙帝的,導致清廷和吳三桂矛盾越來越大。

按當時的年齡計算,吳三桂雖然馬上就要入土了,但是也在時刻的威脅著國家安全,而且吳三桂的兒子以及親信將來也會反清,只是靜待時機而已,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年輕氣盛,想要創造一番功業,覺得等他反,還不如主動出擊為妙,所以說白了就是把吳三桂逼反的,首先,西南各地都是吳三桂說了算,當時的賦稅和軍隊、糧食都歸吳三桂,而北京方面僅從這一點就必須要剷除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必反。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曾經為了更大的利益出賣明朝,而獲得了清朝的巨大利益,隨著清廷平定天下,開始找後賬,康熙皇帝自然把目光放到了吳三桂身上,吳三桂為了保住現在僅有的利益而反清。如果吳三桂不反,自己就會成為階下囚,家裡自然也會被抄家,沒有好結果。所以,吳三桂認為,想要單車變摩托,賭一賭,可惜,天意不在吳三桂這。而且吳三桂這種人,吃裡扒外、毫無底線可言的人註定失敗。背叛明朝,後來卻又厚著臉皮說什麼:“反清復明”根本就是不忠不孝之徒。

(吳三桂反清 彩圖)


鵬正


吳三桂如果造反一直有反心,應該在經營雲南和貴州的時候,積蓄力量。清動手消藩,吳三桂就獨立,把雲南和貴州做為根據地,以國家政策撫育地方人民,修備堅強的防禦工式。從緬甸通外國,買來外國火器裝備。

做好這點,清如派兵來攻,可以把他們打回去。

下一步,舉大旗招賢納士,中國不缺象諸葛亮那種讀書的村夫,學富一身,也想找個能試自己學問的地方。吳三桂的才能並不大,但是用上了這些頂級謀事或軍事家,那就不一定,事在人為。只要清朝攻不進,下一步,吳三桂就進攻湖南或廣西。同樣,臺灣的鄭經在福建浙江沿海也有勢力,加上那幾個王,清朝的壓力也不小。

事實證明,吳三桂造反之初,一路也是這麼進攻,康熙差點亂了陣腳。但是等康熙緩過來後,有謀之士,讓康熙派兵將反王各個擊破。而這個時候,吳三桂是急於稱帝。等到清朝主力專對付他時,他只有敗的份,說明了吳三桂本人和手下里,真的沒有什麼大才能。

我們看,劉邦這個人,打仗沒有什麼軍事水平,跟項羽也不同一個檔次,但是他會用人,手下韓信,張良,蕭何,陳平,都是奇才,更有十幾個特別歷害的武將。

自己沒有謀,光有志氣不行,劉備聽說得孔明能得天下,三顧茅廬。

朱升勸朱元璋,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目的就是稱王,成出頭鳥,眾人打。高築城,是堅固根據地,防止別人攻。廣積糧,是軍備所需,朱元璋佔領的應天,當時周邊農田好多被元軍用做馬場,這也為朱元璋積養了好多戰馬。

吳三桂不懂歷史,沒有請好的謀士,沒有搞好根據地,又急急稱帝,他不敗才怪。


黎家第一湯


我們想想吳三桂這一生有兩個重要時刻,一個呢,是李自成進北京盛,然後他選擇是投靠李自成還是投靠當時的滿清,結果他選擇了後者,第二回呢是康熙要削藩,他是考慮投降康熙呢,還是選擇造反割據一方他選擇了後者。

吳三桂本身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他之所以這麼做我們可以看到他純粹就是為了利益,只要哪個人開的價錢高她就選擇誰,誰開的價錢低他就放棄誰,如果哪個人敢動用他的利益,那他絕對立刻翻臉不認人。

這點比較著名的,那就是吳三桂投靠滿清了,無論你是誰,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只要是個名人就可以看得出來,八旗子弟就那幾十萬人能幹什麼事情,雖然後來確實陰差陽錯,滿清弄滿了300年,可大家都明白,你再怎麼折騰你的人數就在那裡擺著,你不可能超過1億多當時的漢族,所以這樣的事情絕對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面授人所唾棄,這一點大家都明白,吳三桂心裡也明白,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是打算去投靠李自成的,結果李自成幹了什麼事情把它老家吵了不說,而且還不給他面子的,把他的小妾直接給搶了。

實際上,愛美人更愛江山,只是出現在那些一廂情願的細仔口中的說法,真正江山跟美人擺在面前,毫無疑問把美人給拋了,拿個江山,為啥,美人在手裡就是一個美人兒,江山在手裡,你什麼東西能拿不到呢?

陳圓圓的故事,民間傳說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實際上吳三桂看到的是自家的財富,白白被其他人所強,而不是自己的女人,如何受別人的羞辱。

因此他在康熙要削三藩的時候選擇起來某反,也正是因為康熙動了他的利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原本投靠滿清,就是因為自己不想去過貧窮的日子,自己想謀一個好的前程,所以才投靠你們滿清,並且平心而論,吳三桂這個平西王的身份就僅僅是因為他投靠滿清放清兵入關這麼簡單才得了的嗎?不是,是他親手追殺永曆帝,然後把永曆帝給殺了,消滅了南明政權最後一次希望,所以才獲得這個雲南平西王的身份成為一方霸主,這是他實打實戰功打出來的。

所以說在吳三桂眼裡面,自己現在的權利,自己現在勢力自己手裡面所用的這些財富都是自己憑本事拿來的,你憑什麼過來搶,你過來搶?你和當初的李自成有什麼區別?

這種事情,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氣,你想想吳三桂當時心裡面是怎樣一種反應,接到康熙那削三藩的命令之後,心裡面又是怎麼想的?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也不至於這麼快呀!起碼等我死了以後找我的兒子找我的孫子動手,我都沒有任何意見,偏偏在我在的時候動手,你現在能把我三番給削了,等到我死了,我兒子你是不是要把他貶的一文不值,那我幹了這麼多事情,這麼臭不要臉的事情,我到底圖個啥?我還不如站起來當一回男人!

從各種意義上來講,吳三桂的這次謀反其實也是看清了當時滿清的現狀,還記得當時滿清的一個總結嘛,說三番佔用了全國多少多少資源,這是事實,但是從這一點上來講,當時的滿清還是挺倚仗這個三番的,畢竟對於滿清來講,它真正能夠完全信賴的軍隊就八旗那十幾萬的軍隊,其它的綠營兵啊,都是臨時組建起來組建完了還得再繼續撤銷掉,就這點兒人數就這點兒實力,吳三桂想要某法心裡就不能貓爪子撓一樣,這個時候康熙在錘他一錘子,那能不跳起來反抗嗎?


漩渦鳴人yy


吳三桂造清朝的反,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吳三桂原本是山海關守將首領,是關寧軍事集團的利益代表人物,隨後在大順軍與滿清之間選擇了出價更高的滿清政府,最後在一片石之戰中,辮子軍正式入關,從此開始了蛇吞象般的征服天下歷程。

因為當時滿清全族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就二十萬人,所以凡事都以漢軍衝殺在前,而當時滿清的戰爭動員制度確實優於明朝的文官配給制度,所以漢軍打清兵不行,但是回過手來打自己人突然就厲害起來了,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四人立功最大,被封為王爵,其中以平西王爺吳三桂的封地最大,而吳三桂對滿清的回報是親手處死南明末代天子永曆皇帝朱由榔。

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也慢慢坐穩了江山,到了康熙時期,三藩、漕運和河務就是少年天子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撤除三藩。

其實這也難怪,畢竟自古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清朝已經順而治之了十八年,也到了鳥盡弓藏的時候了。

於是康熙先了下詔,命令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人馬進京養老,可是因為滿清政府先前出爾反爾的事情幹得太多,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後來就算賬被殺,吳三桂哪裡敢去北京城送死,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於是吳三桂乾脆扯旗造反。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殺滿清政府在雲南的最高官員雲南巡撫朱國治,正式宣告造反,吳三桂自任“天下興招討兵馬大元帥”,並且不知道從哪裡找來個人假扮明朝宗室後裔,隨後聯絡各地有心反清的漢人如臺灣鄭家等勢力,初期戰局順利,一直打到湖南長江沿線。

隨後吳三桂目光短淺的毛病就露了出來,被康熙抓住機會,在湖南阻擊吳三桂的大軍,並且分化拉攏其他勢力。

康熙十七年,見勢不妙的吳三桂為了激勵軍心,在衡州登基稱帝,立國號為周,並大封諸將,可惜收效甚微,最後在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當時吳三桂早已死去,其孫吳世璠自殺。

成功平定三藩是康熙的武功之一,康熙的戰績可比十全老人的武功紮實多了,而三藩的徹底平定也標誌著清王朝的統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


飛凡看歷史


如果吳三桂只做一個無權的閒王,他又怕自己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所以他就想擁兵自重,獨立一方。但問題不在於吳三桂的王爵,而在於他手下幾十萬兵馬。因為這幾十萬兵馬,吳三桂所以有恃無恐,幾成尾大不掉,西南成為清廷之外的獨立王國,為禍一方。直接威脅到了清廷的大局。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容忍的。因此,清廷必然要撤藩,撤藩必然危機吳三桂等三藩的根本利益。吳三桂造反就不足為怪了。加之,經過長期戰亂,人心思安,吳三桂反覆無常,不得人心,所以,最終兵敗自決。


東說西讀


第一他不可能世襲平西王,清朝沒有那麼大方。即使是世襲罔替的沒有權利的平西王,也不能跟現在掌握西南幾省的人事權,財權的事實割據勢力相比。第二吳三桂是代表一個集團利益的總代表,整個利益集團也不允許他放棄權利。第三吳三桂當時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他當時不是有些保守,而是放手一搏,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起碼有五成把握!如果有五成把握,就能獲得潑天富貴,吳三桂的謀反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衡威159513


吳三桂:其實我也想世代稱王,可是皇帝不允許啊!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本是明末崇禎皇帝最為倚重的大將,可惜後來向清朝投降,成為漢人的叛徒,飽受詬病。不僅如此,他還甘願成為清朝的馬前卒,率兵對明朝殘餘勢力趕盡殺絕,對南明永曆帝痛下殺手。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漢人,也忘記了明朝待他不薄。

吳三桂可謂是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成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然而,對於這樣一個背叛自己主子的人,清朝顯然是不放心的。

其實,吳三桂之所以要反清,還是被康熙皇帝逼得。康熙削三藩,為的就是抑制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的勢力。吳三桂此時本身就對清朝有所不滿,再加上要削藩,吳三桂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有反清這一條路。

他先是殺掉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在雲南自任兵馬大元帥,號令天下,提出“興明討虜”。清朝初期,當時還是有很多漢人想要復興明朝的,所以吳三桂的這一旗號得到了迅速響應。但是吳三桂心裡的真實想法當然不是復明,他只想要自己另起爐灶當皇帝。想想他心狠手辣殺掉南明永曆帝就知道了。

吳三桂的軍隊勢如破竹,接連攻下貴州、湖南等省份,全國各地反清勢力積極響應,幾乎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吳三桂的軍隊也數次打敗清軍,大有顛覆清朝的實力。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吳三桂集團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一是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各懷鬼胎,而是兵力財力捉襟見肘,已有難以支撐的跡象。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后,僅僅五個月就去世了,吳三桂集團不久後就被清軍一鍋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