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為什麼六大名著變了四大名著?那刪掉的兩本是什麼呢?

四大名著,是我們學生生涯中必看的書目,相信大家脫口而出,如今《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還在熒屏上播放。每一部都是當時的社會形態的具體表現,他們的地位這麼多年來沒有人可以撼動。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四大名著原先並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

解放後,為什麼六大名著變了四大名著?那刪掉的兩本是什麼呢?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文學界把流傳在民間影響最大的長篇小說統稱為"六大名著"。新中國成立之時,為了提高百廢待興的文藝事業和推動文藝事業的前進。提高剛剛翻身的無產階級的思想覺悟,豐富繁榮市民的業餘生活和精神世界。我國國務院要求,國家出版社出版一批高質量,高品位,優秀的文學作品。

還有另外兩部名著,那就是《聊齋志異》跟《儒林外史》。尤其是對於《聊齋志異》更是瞭解,看過電影《畫皮》、《倩女幽魂》都知道它是來自於聊齋裡面內容,而《儒林外史》雖然沒那麼出名,但也有很多人看的。其中新加入的兩大名著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可能很多人沒有讀過《聊齋志異》這本書,但是我們都看過電視劇聊齋志異,裡面主要講的就是鬼神故事,還帶有一點神話色彩和浪漫主義。但是鬼神一事其實是不被提倡的,現在是科學社會,所以這本書就被排除在外。

解放後,為什麼六大名著變了四大名著?那刪掉的兩本是什麼呢?

而《儒林外史》這本書側面諷刺了當時的社會醜態,像我們在課本中學過的范進中舉的故事,諷刺意味濃重,也是並不適合大家讀的,理所當然的被排除了。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兩本書都是短篇小說,和四大全部是長篇不同,體量上是由區別的。其實四大名著在最初定版的時候,還是希望給青少年的讀物,既然是青少年,那自然在內容上選擇就比較慎重,所以像鬼怪、醜態,沒有太大教育意義的文章或者書籍,都是沒能入選的。

解放後,為什麼六大名著變了四大名著?那刪掉的兩本是什麼呢?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