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山莊》:艾米莉30歲的年輕生命是呼嘯而過的狂風暴

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只寫過一部小說,但是這唯一的一部小說卻在世界範圍引起過巨大的轟動和爭議,更是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探究,它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是“更接近莎士比亞的悲劇和彌爾頓的史詩”,也是文學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

這部小說就是《呼嘯山莊》。

艾米莉連同她的《呼嘯山莊》就像是一個先鋒一般,以一種完全不同十九世紀初,人們司空見慣的藝術作品的姿態、敏感而超前的意識和強烈狂暴的愛與恨,展示了一幅人性複雜下的畸形社會圖。

當今世界文壇公認的重要作家喬伊斯卜羅爾·歐茨在《直言不諱: 觀點和評論》中曾表達過對於艾米莉·勃朗特的敬意:“在經典英文小說中,《呼嘯山莊》是我們青春激情的偉大的羅曼司,而艾米莉·勃朗特是我們文學中一位難以捉摸,而又縈繞著我們的人物。”

然而這位“難以捉摸”的天才作家卻過著與世隔絕一般的生活,她關起門來寫著這個故事,勃朗特三姐妹被世人所知,《呼嘯山莊》引發巨大轟動,這些事情艾米莉已經無從得知了,因為她在年僅三十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了。

她沒有看到世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卻是最懂得自己的那個人,她曾在自己的詩《憶》中寫過這樣的詩句,“比我自己的更屬於自己”

,而《呼嘯山莊》也確確實實向世人證明了它是獨一無二的,正如它的作者艾米莉一般,也是獨一無二的。

《呼嘯山莊》講述的本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歷經了又愛到恨甚至再到復仇的轉變,艾米莉讓這場愛情不再流連於浪漫的橋段和傷感的氣氛,而是給予了它一場撲面而來的肆虐狂風,用這風把那一層層的“遮羞布”掀起,讓猛烈的感情狂飆噴湧,讓撕裂的人性直接顯現,讓青春的激情步入荒涼。

《呼嘯山莊》:艾米莉30歲的年輕生命是呼嘯而過的狂風暴

“比我自己的更屬於自己”——“社交恐懼症”的天才少女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約克郡靠近布拉德福的索頓,她的父親帕特里克原本是個愛爾蘭的鄉村牧師,同時也是個激進的、愛好讀書和政治的保守黨人,所以勃朗特姐妹們在耳濡目染之中深受父親影響,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勃朗特姐妹中的三位後來也都成了為了舉世聞名的女作家。

家境並不寬綽的勃朗特家族,從他們的母親瑪麗亞於1821年因癌症去世之後,更是陷入了窘境,但是三姐妹都表現出了他們堅強能幹的品質,在入不敷出的日子裡,三姐妹經常出外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補貼家用,這讓她們的生活孤獨而苦悶。

勃朗特三姐妹曾合出過詩集,但效果並不理想,一直到1847年,三姐妹分別出版了小說《簡·愛》、《呼嘯山莊》和《愛格尼斯·格雷》,但是隻有《簡·愛》收到了巨大反響,被當時文壇所重視。

自此之後,艾米莉每每被提起,便總是被被捆綁在“勃朗特三姐妹”之中了,哪怕是時至今日,以這個“姐妹天團”做捆綁銷售的情況也並不罕見,但或許,艾米莉並不想如此,正如她說的“比我自己的更屬於自己”那般,只有她才更懂得自己的寂寞。

一向離群索居的勃朗特家族,也造就三姐妹沉默而內向的性格,其中艾米莉·勃朗特顯得尤為孤僻、神秘,甚至有那麼一點古怪和厭世,她甚至從未交過任何朋友,每條朝夕相處的只有家人。

艾米莉平時鮮少出門,她深愛著荒原,就像一個遁世的隱士一般遠離著社會和人群,家人們認為她患有社交恐懼症,也希望她能夠多與人交流。夏洛蒂·勃朗特的傳記作者哈曼曾說,“這也是為什麼家人們希望艾米莉能夠離開西約克郡的家去上學的原因,哪怕只有一會兒也足矣。”

就像我們聽說過的,很多天才都有著這種“天才病”,譬如牛頓、愛因斯坦、梵高等等,他們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就像有一個自己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他們用力綻放,展現出所有的熱情。

艾米莉也是如此,她徜徉在自己的薔薇花園中,展現了超乎一般的想象力,她在早起的詩歌創作中從未掩飾過強烈的情感,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在詩歌《豪渥斯墓園》中,曾評價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然而她還不曾看到自己的綻放,生命之花便早早凋謝了。

《呼嘯山莊》:艾米莉30歲的年輕生命是呼嘯而過的狂風暴

1848年9月的時候,被當做勃朗特家的“驕傲和希望”的弟弟勃蘭威爾,因為酗酒和吸毒而染病去世,身體本就柔弱的艾米莉對於胞弟的早逝痛惜難當,竟然在弟弟葬禮當天感染了肺結核,她拒絕了任何的治療,在同年12月病逝於家中,年僅30歲。

關於艾米莉最後的時光,《夏洛蒂•勃朗特傳》中有著這樣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僕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著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妮,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太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然而她的傳世名著《呼嘯山莊》此時的署名並不是艾米莉·勃朗特,而是她發表小說時用的男性化名“艾莉斯·勃哀爾”, 《呼嘯山莊》的真實作者身份,竟然是她去世之後,姐姐夏洛蒂整理遺物時才發現的。

夏洛蒂對於艾米莉這個妹妹曾這樣評價:“比男人還要剛強,比小孩還要單純”,她的老師埃熱先生似乎也認為艾米莉的這種激情、剛強而不羈,更像是一個男人,所以他說, “艾米莉具有一種邏輯的頭腦,一種辯論的才能,這在男人身上已不同尋常,在女人身上則更屬罕見。”

1848年9月,勃朗特家的“驕傲和希望”、弟弟勃蘭威爾因酗酒、吸毒而染病去世。身體柔弱的艾米莉痛惜胞兄早逝,在葬禮當天感染了肺結核,而且她拒絕任何治療。同年12月19日下午2點鐘病逝於家中,年僅30歲。

艾米莉短暫的一生綻放著熱烈而絢爛的光芒,她如狂風驟雨一般呼嘯而過,用超乎尋常的想象和洶湧澎湃的情感,寫就了“一首完美,動人的敘事詩”。

《呼嘯山莊》:艾米莉30歲的年輕生命是呼嘯而過的狂風暴

“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獨一無二的傳世之作

在那晴朗宜人的天空下,我流連徘徊在這三塊墓碑周圍。望著飛蛾在石楠和風鈴草中間振翅飛舞,聽著那和風輕輕拂過草叢。我心裡想,誰會想到,在這一片安寧的土地下,長眠於此的人卻並不安寧呢? ——《呼嘯山莊》結尾。

《呼嘯山莊》講述的是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愛情的悲劇,圍繞著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的愛恨糾葛以及希斯克利夫從愛到恨轉向復仇直至人性的復甦為線索進行全文的佈局。小說通過這個愛情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圖畫,展現出人性的複雜。

《呼嘯山莊》的閱讀並不容易,它不拘一格的敘事形式形成了一個內外纏繞的意義線段,但是當我們認真讀過之後,不得不佩服艾米莉這種精巧的佈局,這也是《呼嘯山莊》的獨特魅力之一。

故事中的愛與恨都那麼強烈,震撼人心不僅僅是那些強烈的情感,還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殘酷變態的復仇,扭曲畸形的社會和人性,和淒厲陰森的氣氛。

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與小姐凱瑟琳童年時期一直朝夕相處,凱瑟琳的父親辛德雷對於希斯克利夫十分的厭憎,他禁止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接觸,把他趕到僕人那去,不讓他接受教育,還對他百般虐待和侮辱,在共同對抗辛德雷的暴虐的過程中,兩個人的感情逐漸加深。

然而凱瑟琳卻因為虛榮和愚昧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她覺得嫁給希斯克利夫會有辱自己的身份,於是凱瑟琳轉而嫁給了溫文爾雅的富家子弟的埃德加·林頓,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這讓希斯克利夫痛不欲生,加上對於一直以來辛德雷的怨恨,希斯克利夫決定要展開他的報復行動。

三年後希斯克利夫再次歸來之時,已經是一個衣錦還鄉的富豪,他去了凱瑟琳的小姑子伊莎貝拉·林頓,卻對她殘忍相待,他用辛德雷在自己年幼時施加的虐待行為,變本加厲地還諸於辛德雷的兒子哈里頓身上,甚至逼迫凱瑟琳的女兒凱西嫁給自己生病的兒子。

仇恨和醜惡在《呼嘯山莊》中變得錯綜複雜,艾米莉用自己的筆將這一切酣暢淋漓地爆發出來,就像一場強勁的狂風,一場肆虐的雷陣雨,她帶著伍爾夫口中的那種“一股超越生活的凌厲”,將這個原本在歐洲文學史中並不稀奇的復仇題材,演繹成了獨一無二的經典。

她筆下的人物往往是趨於極端、桀驁不馴的,他們冷酷無情又頑強而神秘,她從不屑於用柔風細雨去講述浪漫情話,而是更喜歡用暴烈激情點燃那粗獷崢嶸的荒原。

《呼嘯山莊》:艾米莉30歲的年輕生命是呼嘯而過的狂風暴

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創作家毛姆,在一九四八年應美國“大西洋”雜誌請求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學十部最佳小說時選擇了四部英國小說,其中之一便是《呼嘯山莊》,他這樣寫道: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艾米莉將這個復仇故事從肉體上的毀滅昇華至精神上的摧殘,希斯克利夫就像是一個魔鬼一般地瘋狂復仇,甚至超越了倫理上的認知,當他在臨終前放棄了這個復仇計劃和念頭的時候,人性終於得到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