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木鏤冰——西班牙F100“宙斯盾”護衛艦的設計與技術特點(二)

拋開政治上的種種複雜因素不提,僅從技術角度來講,西班牙海軍將“宙斯盾”系統引入F100型護衛艦的決定就是明智的。一方面,這有關於現實的進展。在1990年代中期,歐洲自研的各種艦載區域防空系統大多處於晦暗不明的狀態。比如,TFC計劃的APAR多功能主動相控陣雷達直到2003年都尚未完成與標準-2導彈的系統整合。

鑄木鏤冰——西班牙F100“宙斯盾”護衛艦的設計與技術特點(二)

而在1995年年底,西班牙決定將F100項目從TFC計劃中撤出時,APAR多功能主動相控陣雷達甚至還沒有完成試驗樣機的裝配。其他歐洲同類項目的情況也大體類似。意大利的EMPAR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在1994年才剛剛酬得75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1995年底剛剛完成第一部試驗樣機的裝配。而按照研製進度,EMPAR本應在1993年11月完成驗收,1994年開始投產。

英國的MESAR全固態多功能實驗型雷達雖於1993年交付了第一部試驗樣機,並在1994年年底完成了初步的試驗,但正式的實用型雷達預計要在1999年才能完成原型機研製,在2004年生產出第一套生產型設備…….

事實上,在當時的西班牙王家海軍看來,這些歐洲自研的艦載區域防空系統估且不論技術性能的好壞優劣,它們是否能夠最終完成研製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冷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的軍費預算都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重大軍工項目因耗資巨大而胎死腹中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更何況,1990年代中期的西班牙家王家海軍還面臨著不想等、也等不起的窘境。

鑄木鏤冰——西班牙F100“宙斯盾”護衛艦的設計與技術特點(二)

“聖瑪利亞”級(Santa María class)護衛艦首艦早在1986年就已經入列,到2000年左右其服役週期即將結束,替代者的選型必須在1996結束,並在不遲於1998年6月前開始建造方能不至於出現戰力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宙斯盾”系統對西班牙王家海軍的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成熟的貨架產品,美國海軍的大量採購又極為可觀地分攤了研發上的成本,在經濟性上也有優勢。

另一方面,“宙斯盾”本身的性能也可圈可點,足以滿足西班牙王家海軍的需求。“宙斯盾”起源於1963年美國海軍的“先進水面導彈系統”計劃。實際上是“颱風”(Typhon)系統下馬後的備份方案,著眼點就在於高烈度、複雜海空對抗環境下艦隊防空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經過不斷髮展,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整個計劃一開始,美國海軍就提出了五項最關鍵的技術要求,即反應快、火力猛、生存能力強、可用性高和覆蓋範圍大。這五項要求作為設計“宙斯盾”的“基石”。

1反應快。當高速低空或高角度攻擊導彈逼近目標時(在20km範圍內),AEGIS必須在2分鐘之內擊毀目標;2火力猛。要求以足夠強的火力準確地和以高殺傷率地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強烈攻擊;3抗干擾能力強。要求能在強ECM、金屬箔片干擾及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有效地工作;4可用性高。要求能在海上特定的惡劣環境(水下衝擊、核衝擊、-20°F和70海里/小時的相對風速下,在特定的時間裡能連續工作,不能長時間關機修理;覆蓋範圍大。必須對艦隊提供有效的區域防禦,覆蓋360°的空間。

鑄木鏤冰——西班牙F100“宙斯盾”護衛艦的設計與技術特點(二)

其整個研製計劃的時間表為:1969年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簽訂了“宙斯盾”樣機合同;1972年,AN/SPY-1雷達開始試驗;1973年完成陸地上測試;接著在美國“諾頓灣”(Norton Sound)試驗艦上安裝了AN/SPY-1樣機,並進行了為期5年的海上鑑定試驗。期間該系統成功地自動探測並跟蹤了在太平洋上空飛行的20架飛機,美國海軍用EA-6B干擾機對AN/APY-1進行滿功率干擾也無濟於事。

美國空軍改用相當於32架EA-6B的滿功率干擾機KC-135(配置了TREE SHARK)仍不能完全乾擾AN/SPY-1;1980年初,在EC-135、EA-6B和ERA-3B飛機配合下進行了5天的電子對抗試驗。在1990年代中期,“宙斯盾”已經發展裝備了三代,分別是從1983年開始首裝在第一批次12艘美國“提康德羅加”(CG-47)級導彈巡洋艦上的第一代“宙斯盾”;從1988年開始,裝備在第二批次15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的第二代“宙斯盾”(CG59-73);從1991年開始裝備14艘第一批次“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DDG51-64)的第三代“宙斯盾”(CG59-73)。這表明美國海軍當時對“宙斯盾”是充分認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