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你覺得對嗎?為什麼?

俏漁妹海鮮


我覺得是對的,只有心靜如水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泡好一壺茶,茶人合一,體會茶中的苦、澀、甘甜,希望用平靜的心泡一壺滾燙的茶,品味人生如茶、先苦後甜!









唯卿weiqing


我很贊同有人說的“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心靜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這句話。

因為品茶時,品茶人的心態極為重要,如果當時無法做到心靜如水,那不如直接豪飲白開水來的更帶勁些。

晉代杜育《荈賦》中有“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的名句。茶性,淡然如水,只有在心如止水之時,靜靜沉澱的淡泊,品茗才有清韻。

因此,茗茶,本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能夠品著自己喜愛的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淡定莫過如此,想來就特別欣慰。

我們所追求品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它的茶韻,好的茶自然會顯韻,茶韻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品鑑茶,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品字,品味得的是氣韻,品色得的是風韻,品器的是雅韻。而這一切,沒有如水的心境怎麼去品茶?

道家把人的一生艱辛經歷過程濃縮於一壺茶水中,告訴我們:人生如茶。

品茶人都知道: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第一道茶,很苦,就像我們的初生,哭著來到人世間。在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懵懵懂懂中就開始了一生的航程。

第二道茶,就像我們的人生青壯年時期,二道茶水含茶鹼和茶多酚最多,同時還並夾有或多或少的其它雜味,所以喝起來有帶有較濃的青澀苦味,所以這二道茶水的青澀苦味,不正是我們人生青壯時的打拼艱辛期嗎?

沒有了第一道茶的苦,卻多了些許甘烈,就像這個時期我們經歷的一段難忘的初戀,因為愛,因此也點燃了我們整個火熱的青春,伴隨著我們的青年、壯年,是我們人生中最美,也是最長的一段經歷。

第三道茶,才是真正的茶葉好壞的韻味體現,這道茶湯最醇,最甘甜,也是最有韻味的,所以用這道茶來形容人生中年後的成果收穫期是最恰當不過的。

第四道茶,茶水清淡韻暇,會讓人回味留戀前一道茶的神韻清爽,而此時這道茶,也泡得沒有多少滋味了,漸漸清淡如水……就像我們的人生漸漸步入老年時期的生活清淡如水。

有人說,千秋大業一壺茶;也有人說:“茶不過兩種姿態,浮、沉;飲茶人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得起也需放得下。”

朋友,你說品茶的境界,與我們人生的況味,是何等的相似。


心為犁


  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為你解答“心靜若水,才不辜負茶的靈性”認知與否!

茶,源於自然,汲日月之精華,沐山野之氣韻,從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靈性。茶可以洗去浮塵,過濾心情,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拉得更緊密,拉得更透徹。每遇到一杯好茶,就如同遇到一個對眼的人,必須機緣巧合,然後一直在心中祈願,換得一個不早不晚剛剛好。

  寂寞,是一杯茶裡的自在清歡。我不懂茶道,偶爾也會喝茶,我明白茶音失語的那種寂寞,所謂曲高合者寡,何處有知音?許冬林說:“亂世為壺,那個他是煮她的沸水。她在沸騰裡舒展,生色,吐香。然後,人走,茶涼,香隨晚風逝。”一杯茶,一份緣,茶等的是一個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傾心的茶。

  一盞熱茶置於桌案,便開啟一段相遇的聲色。讓愛或不愛,都在一杯茶裡洗卻風塵。有茶的地方便有人世的眷戀,有茶的地方便有無量的慈悲。

  靜靜的坐在窗前,聽春雨綿綿,嘈雜的世界終於安靜了下來。卸下一天的疲憊,看窗臺的蘭花滴著小小的水珠,借一盞時光養心,煮茶,聽雨,看花,時光與茶的斑斑駁駁,就像歲月的光芒在牆面上留下的清寂符號,隔了牆就是凡俗瑣碎的生活。茶香清溢,任思緒放逐在雨裡,任涓涓時光,細水長流。

  枝頭上的一樓芳香,被風乾成歲月,凝結在茶罐裡,沖泡在茶杯中。你來時,花正開,而古老的普洱在已在茶鄉的枝頭有了韻味,有了千年的風骨。

  一壺清香,醇厚而綿長。每一朵雲,每一滴水,默數青山樹上長出的風光。時光剪影,在春天的琴絃上跳舞。在茶的原鄉,帶著希冀,一路歌唱,一路向前。

  遇茶,便是緣,和有緣人喝茶,是一種融融的暖,一種心照不宣。你來,我為你沏一杯茶,品茶交心,那淡淡的情,那幽幽的香,是喧囂過後的從容。讓靈魂如縷縷清香,隨煙輕揚,嫋嫋升騰。

  夜靜,一杯茶暖,一段文字,抑或一幅畫會讓自己安靜下來,在安靜中,傾聽內心的聲音。一枚瘦月,幾縷清風,寵辱皆忘,淡淡的懷想,靜靜的凝思。

  茶香嫋嫋,淡淡的,甘甜且回味悠長,喜歡這樣的味道,就如喜歡質樸的你一樣。喝茶,往往又是品心,無論是陶杯玉盞,還是竹盅瓷碗。都不妨礙我對茶的執著,無論是苦澀還是甘甜,我都會細細品味,那應是對人生的一種解答。

  如水的日子涓涓細流,滋潤著一顆心的清淡,在清淡中回味,在靜默中堅持,守著那瓣心香,那個彌留在心底的感覺,澄澈,通透,纖塵不染。

  茶幽香,是歲月的幽香,是經歷風雨的昇華,是苦盡甘來的甜蜜。茶永遠保持質樸的內涵,無論經過多少變遷,都不會改變枝頭的模樣,清淡,內斂,純樸,一層綠紗縈繞,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喝茶,喝的是一種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種心境。茶在手中是風景,茶在口中是人生,那淡淡的滋味便在唇齒間了,永遠保留著甘甜與清香。

  日子如蓮,平淡而安恬。茶水洗心,心如明鏡。握一杯清茶,茶葉在水中舒展,靜觀俗世沉浮,沐縷縷春風,時光在此停留。緣分在茶中相遇,文之美,茶之韻,在心中百轉千回。深林處的暮鼓晨鐘,淺水間的若隱若現,都是心茶的意境。

  生活的歷練,有如品茶的心得。茶有濃有淡,心有喜有悲。茶如心,在許多的時候有不同的味道,每次唇齒間的縈繞,最終能入心田的,一定是割捨不掉的。

  下雨了,有點兒涼,煮一杯普洱吧,把春寒泡在茶裡,不消磨時光,不辜負你給予我的情意。喜歡茶,不僅僅是因為茶湯里人生,還有茶香裡那個等待的人。那份寂寂的心情裡有不為人知的喜歡和懂得。攜一顆素心,素心茶對素心人,為你,我已溫好了茶,此刻的時光變得曼妙而綿長……

  碎碎的時光中,青煙嫋嫋,茶香怡人。盈一抹陽光的溫暖,於微雨落塵處,將光陰寫進詩行。青嵐凝煙,碧水如畫,心如一朵花千般婀娜,餘韻飄香。

  一杯清茗,一闋宋詞,光陰在淡淡的清香裡散發著芬芳。心靜若水,一顆被清茶溫潤過的心,有清泉潺潺流過的簡單,也有茶香氤氳的靜美。在簡清安寧裡,一花一葉皆有了禪意。


信陽毛尖vlog


喝茶本身算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大可不必附庸風雅,也不必自我標榜過著悠閒的慢生活。有的人就是因為愛喝茶,有的人希望於以茶載道,還有的人把喝茶當做待客之道!這都沒有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而已。

說到底,琴棋書畫是茶,財米油鹽是茶,偷的半日閒是茶,一玻璃杯茶水止渴也是茶!也許我境界不夠高,也沒想那麼多,想喝就喝,至於如何喝茶?想如何喝便如何喝,至於品茶的上乘境界,是否心靜若水,是否負了那片靈性,不敢想,也不多想,反正做不到六根清淨,索性懂不懂茶,也不重要了,[靈光一閃]也不必懂!一杯清茶香,溫暖好時光,不過分奢求,無半點浪費,於人生,於茶,都不算辜負!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謝謝!




茶八斗



天天歸零


你好:我用個人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所說的境界,我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

一:用眼睛去觀賞茶的色;

二:用耳朵去聽沖泡的聲音;

三:用鼻子去聞那淡淡的茶香;

四:用舌頭去品茶的甘苦味。

通過賞,聽,聞,品,來感受去傳遞給自己的心靈,在心裡把對茶的色香味和觸感的結果都進行融合而產生一定的意識,這種品茶才能形成一種上乘的境界!



小小馬哥


那是自命清高的人炫耀自己有品味的說法而已,茶的基本功能是止喝,其次才是味道,古時勞動人民覺得茶湯比白開水更好喝,比白開水更止喝,比白開水更有益,於是茶葉便盛行開來,那時候,有個屁的“靈性”。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便多作怪,喜歡標新立異出風頭,喜歡給事物冠以銜頭,比如筷子,本來是兩根竹子,人們發現用來夾取燙熱食物比用手直接拿取更方便更實際,於是被廣泛使用,但就偏有人將其尺寸定為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有方有圓,代表天圓地方……還說是古人對世界的感悟於是創造了筷子,暈,這是多麼的無聊多麼的虛假。

老茶苦澀味嗆,芽尖清香醇厚,紅茶溫和,綠茶幽香,各茶各味,這是直覺感受,不同的人喜歡不一樣的味道,各飲所好。

靈性?不是品出來的,是吹出來的。


身家過百


我覺得品茶是則茶味?還是則茶境?

茶的滋味這個上乘有些所謂的講究和標準,我看是隻要自己喜歡喝就行。各種茶各種味道特色。不能混為一談。

茶境,除了喝一壺喜歡喝的茶,還有喝茶的外在環境,重要的是一起喝茶的人,不在茶在一起喝茶的氣氛。獨飲也可以喝出境界來,借茶愉悅身心,茶為佐料矣。


鄔金札巴


非常感謝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是我的個人感觸和見解

茶:只是一種飲品,有豐富的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健康,但是為什麼些人能喝出意境,這隻能看個人的經歷和修養。

茶:拿的起 放的下,也是寓意著我們的人生,有起,有伏,看得開,想的通,才能夠走的夠遠。當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再喝茶就很快體味到茶是很有深意,倍感欣慰。

茶 :先是苦澀,後是回味甘甜,人生何嘗不是,我們先是辛苦付出,才有甘甜般的回報。少時我們吃苦受累,雕琢自己,磨練自己,才能出人頭地,揚名立萬,做到人生的贏家。

試問通過努力賺得家財萬貫的身價人和不努力一貧如洗的人同時喝一種茶體味是否一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