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23孔子怎样评价自己


《论语通读》23孔子怎样评价自己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滞留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这批青年志向高远、才干斐然,我都不知道还能怎么栽培他们了。

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孔子最后一次滞留陈国时说的。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这十几年来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政治抱负也不能实现。

到陈国的时候,恰好季康子请冉求等学生回到鲁国,帮助他治国理政。冉求他们一回去就崭露头角,不但把季氏领地里的采邑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帮季氏在对抗齐国的时候打了个漂亮仗,风头正劲。

孔子这么说,既表明他已经得到了冉求等人传递过来的信息,很得意;又说明他已彻底下了返回鲁国的决心,不再打算过继续漂泊异乡的生活了。倦鸟回巢、归乡之喜恐怕正是此刻孔子的心情,何况正有一帮年轻有为的学生在家乡等待着他。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老惦记着旧仇,所以他们心里的怨气很少。

相传伯夷、叔齐因为互相礼让,都不肯继承封国的君位,逃到周国。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但伯夷、叔齐却认为作为诸侯讨伐天子是可耻的,决心不做周臣,不吃周的食物,隐匿在首阳山上仅仅采野菜吃,最终饿死。

他们俩被后代读书人当成古代高洁之士的代表,经常作为典故出现在文章里,孔子很喜欢他们。在后面的《论语》篇章里,我还会讲到他们。

回到这句话,我想提醒的重点是“不念旧恶”,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奉行的传统:主张和解、重视调停、既往不咎、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这个传统确实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底层土壤,直到现在这个态度也还在延续。比起美国人干什么都要找律师,一般中国人对打官司是敬而远之的。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转而向邻居讨来借给人。

这里的“醯”,就是你现在常吃的醋。微生高说的是《庄子》里那个尾生,因为守信赴约最终抱着桥柱子被淹死了。可能当时人们对微生高的印象是直爽守信,都评价他是个有修养的人。可孔子却对此不以为然。

本来借醋这种小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直说就好了。但他跑去隔壁家借来送人,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太直爽的心思,比如害怕被朋友说吝啬或者为了表现自己够义气,说明微生高心思比较重。

这里说的“直”在文言文修辞里是有真假之分的,古人专门造了个表达叫“卖直”,用今天的话来理解跟作秀差不多。你要做好人,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自己本来没有醋也不肯直说,还要向邻居借醋来给人家,这恐怕有点虚伪了。

通过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孔子看人真是入木三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媚态,过分恭顺,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隐藏起心中的怨恨,假装和对方交朋友,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

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作为史官,他本着绝不避讳的态度,如实记录和描写。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传说后来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史《国语》。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

从这句话来看,孔子其实很有一点把左丘明当成同道的味道,简单说就是“他说的我都同意”,他对左丘明的评价非常高。

再往前一步,其实你也可以理解成:孔子非常认同的不仅仅是左丘明这个人,而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史官精神,也就是那个很著名的词“秉笔直书”。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y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坐在那里说:干嘛不谈谈你们各自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如果有了车马和轻暖的皮衣,愿意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什么可抱怨的。颜回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身的优点,不称道自己的业绩。

子路问:愿意听先生说一说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朋友们都彼此信任,让少年人都得到关爱。

这是一场师生之间轻松有趣的对话。但是你要注意,这句话里的人物排序是颜回在子路之前,但在实际对话中却是子路先讲、颜回后讲,因为子路更为直露,颜回则沉稳多了。我觉得这恰恰是编者心目中,对这二位的学养深浅与成就高下的看法。

你看,子路的话表明他是个义字当先的人,重承诺、讲义气,激昂慷慨、大方豁达,能和朋友通财,共享成功和快乐。相比之下,颜回就显得更为谦逊了。与人相处共事中,虽然自己有长处有业绩但也不骄傲,更不爱邀功,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会有如沐春风之感。

那孔子自己说的那句话,该怎么理解呢?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跟子路和颜回相比,孔夫子说的那句话显得如此稀松平常,既没有子路向外的豪侠气概,也没有颜回内敛的反省。

但是孔子这种平淡无奇,却又隐隐然透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气度。年长的、同辈的、年幼的都照顾到了,这就是囊括了天下所有人。

今天看来,这句直白浅显的夫子自道,其实既是孔子追求的普遍价值,又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普施仁爱,皆大欢喜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就自我责备的人哪。

“讼”就是究责、问责,“自讼”也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对这句话,清代学者陆陇其解释得非常到位:“天下有一种人,全不知自己差了,将差处都认作是处。这是不能见其过。有一种人,明知自己差了,却只管因循牵制,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上说过。这是不能自讼。”

这话说得很实在,这种人你肯定见过,有时你自己说不定还要偶尔做一下这种人。为什么呢?陆陇其也分析得很明白。

不管是不能自我察觉,还是不能自我反省,都逃不出三个范围:自身气质无法改变,自身欲望不能扼制,和周围的习俗无法抵抗。他的这个理解,我觉得相当到位,也就不多说了。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小镇,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热爱学习吧。

到了《公冶长篇》的最后一章,这句话是《论语》第一次写到孔子的自我评价,理解起来不难,但是我觉得夫子的自我评价背后是有一些深意的。

能做到忠和信,是社会的大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小环境乡土风俗也无形中培育了人,虽处乡野仍有君子之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

但是“好学”这两个字可不简单,孔子不但自己实际做到了,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生于何时何地,身处什么境地,永远要终身学习。

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