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法联军一两万士兵可以一次次吊打满清数十万军队?

北雁依云888


一、武器落后

二、军队久无战事,且军官贪污腐败

三、吸食鸦片导致士兵体质下降


狼牙76913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为例。

清朝方面参战兵力为2.5-3万,英法联军则只有8000余兵力。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惊人的伤亡情况。

此战过后,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而英法联军仅战死5人,受伤47人。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

是清军的士兵畏战吗?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是统帅能力不够吗?八里桥战役的清军统帅为僧格林沁,被誉为最后的蒙古悍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清军的惨败呢?

装备的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就已经和英国军队交过手了,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就差距巨大。

然而在八里桥战役中,清军装备的劣势还是显露无疑。

彼时的英法联军已经鸟枪换炮。

他们换装了发射米涅弹的前装火帽击发线膛枪,英军甚至用上了研发不久的阿姆斯特朗竖楔式炮闩,螺杆顶紧后装线膛炮,武器可谓是更新换代。

而清朝八旗兵则是以冷热兵器为主的步兵混合军队,绿营更是人手一把大砍刀,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更是将弓箭作为常规武器。

战役一开始,战马纷纷被炮火惊得横冲直撞。

这样的硬碰硬,谁顶得住?

军队素质的差异

八里桥战役之前,清军的对手主要是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队,虽然此时的八旗兵已经退化严重,但加上蒙古骑兵和淮军、湘军的帮助,清军并没有吃很大的亏,这也导致清军继续不思进取。

而战役前的英法联军则刚经历了欧洲惨烈的拿破仑战争和与沙皇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

都是久经锤炼的军队,清军还是老样子,英法联军却已经逐渐形成了现代化军队。

即使是面对勇猛灵活的满蒙骑兵,英法联军中的英国骑兵和锡克骑兵也不落下风,甚至在白刃战中也占尽优势。

战术思想落后

武器落后,军队素养也不行,那就靠战术呗。

不行,清军非得和英法联军来硬碰硬。

明明已经在天津大沽口失利,清军还是选择与英法联军进行大规模野战。

激战中,清军也主要以正面冲锋为主,偶尔有骑兵冲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也会立即被猛烈的炮火所压制。

满蒙骑兵的灵活性完全无法施展,清军的优势几乎仅剩下勇猛无畏了。

显然,属于冷兵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英法联军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网下,清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桥战役后,战败的僧格林沁被咸丰美誉“忠勇性成,赤心报国”。

而指挥战斗的法国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封为“八里桥伯爵”,还一跃成为了议员。

实际上,在这次跨时代的交锋后,清廷虽然没有处罚战败的僧格林沁,但同样意识到了革新之必要,洋务派开始逐渐获得清廷的支持。


历史小屋


1.清军武器落后——火枪与弓箭

火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滑膛枪,另一类线膛枪。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的枪支都属于滑膛枪,由于枪管内没有刻膛线,其射程近、准确率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枪支就属于滑膛枪,有效射程约 200 米,射速一分钟三发 ;清军使用的抬枪、鸟枪(火绳枪)也属于滑膛枪一种,发射频率为 2 分钟 3 发,有效射程仅 120 米左右 ,但八旗兵装备鸟枪数仅占三分之一弱。

此时,清军使用最多的武器仍是弓箭,有效射程仅为 100 米左右 ,射速虽比英军步枪要快,但威力比鸟枪还要小。而且,由于军备松弛、缺乏军事训练,清军骑射水平已大不如前,许多士兵连满弓都拉不开,甚至只能射 50 米左右 。可见,清军蒙古骑兵在与近代化装备的英法军队作战时无异于被屠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已经换上了线膛枪,英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步枪,法军使用的是米涅步枪,命中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能达到近300 米,最远射程达 800 余米。

2.火炮威力悬殊

清军火炮属于前装滑膛炮,射程近,命中率低,基本停留在 17 世纪火炮水平上,射程和射速均不如英法联军。并且,清军大炮使用泥模浇铸,管壁里面充满气孔,由于怕发射时管壁受热膨胀炸膛,不得不把管壁制造的过厚,导致口径很小但是重量超重,出现了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巨炮,无法在战斗中灵活调整炮位,准确率也低。清军炮兵的射击能力也在下降,整个战斗,清军炮兵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

在第一次大沽之战中,清军大炮每隔五分钟以上才能有规则地打出炮弹,而英法联军火炮远距离瞄准后一分钟一发,近距离情况下一分钟可达 3 发左右 。联军在距离大沽炮台 730 米处开炮,许多炮弹可达到炮台后面三余里的大沽村 ,可见联军大炮一般射程能达到2000多米。

3.战术错误

英法联军当时已经在陆上战斗中采取先进的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墨守成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如在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由于清军缺乏大规模近代野战的训练和经验,加之骑兵使用不当,虽拥有数量的优势和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未能取胜。


硕风杂谈


1840年6月,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1839年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广东东莞收缴鸦片。这场战争以清军的失败告终,最终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丧失领土主权、贸易主权,流失大量的钱财,可谓损失惨重。

但奇怪的是,包括八旗军、绿营军在内,战前清王朝一直保持80万常备军,东南沿海诸省为清朝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清朝重点布防地区,其广东驻军7万,福建6万,浙江4万,江苏5万。虽然清军人数居多,但是这些军队是既不注重将领的培养,又忽视部队的训练,清军的训练往往敷衍应付,类似于演戏,对于实战毫无裨益。

在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10万人左右。英军刚开始有7000多人参战,即便是到后来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万人。从数字上看,清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具体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没有显现出来,英军利用坚船利炮的优势牢牢掌握着进攻的主权。

1839年11月4日,在坦普尔向英国海军提交的《致海军部书》中就说,据对中国有丰富知识的人说,有这样的海军力就能完成,即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舰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三艘。可见,清军的“不堪一击”也是尽人皆知的。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7个省,几十个海口都设了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左右,最多也只有1万人。按照这样分散的兵力,在每处都很难集合兵力优势抗击英军入侵,这种情况下,清军多数都处于劣势。

1840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皇帝调集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人前往浙江,等部队历经2000公里赶赴前线,英军已在宁波休整半年。

再来看看清军的将领们,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清军先后以林则徐、琦善、杨芳、奕山、伊里布、颜伯焘、奕经、牛鉴、耆英为主要将领,看上去阵势很大的清军将领所做的举动却是异常可笑。

琦善,满洲正黄旗人,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间,奉旨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原先主剿的琦善在白河口见英军“船坚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军,并派人主动向英军求和。

杨芳是战争中另一位“知名”的清军将领。鸦片战争爆发,杨芳跟着参赞大臣奕山远赴广东对敌,期间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他竟然想出了用阴门阵对抗英国军舰,一度成为笑柄。战败以后又畏敌主和。

什么是阴门阵?阴门阵,又称婚人厌炮,是中国人迷信可用妇女阴部、月经、尿粪、衣裤等阴秽物来使枪炮、法术失灵的厌胜之术,并认为能以阴阳之法化解的是用男人阳具、阴毛等阳污物的阳门阵。

有这样的将领,真是天大的笑话!

另外,让人哭笑不得的还有奕山、奕经两位将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琦善革职,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奕山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他以“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防民甚于防寇”,另一方面在福建招募未经训练的士兵,又日夜饮酒作乐,后奕山向英军发起夜袭,结果一败涂地,广州城外炮台尽失。第二天,奕山派人举旗投降,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

奕经也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也是乾隆帝的曾孙。鸦片战争中,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到杭州督管抗击英国入侵。奕经无能,曾拖延战事两个月,临阵只会到关帝庙求签。结果清军在定海、镇海及宁波府一溃千里。

鸦片战争中另一清军将士邓廷桢,战争爆发后邓在福建加强海防,曾击退来犯的英军,邓廷桢本人表面上附和林则徐虎门销烟,邓廷桢的儿子却是广州最大的鸦片商人之一。


齐建波


[炸弹][炸弹]其实军事就是碾压,没有这么多道理。强大的自信和对金钱的渴望,对促使英法联军能有超强战斗力的惊人体现。[炸弹][炸弹]

[V5]卜卜山会战。法军3000人进攻拥有15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白刃冲锋击溃中国军队,法军伤亡84人,中方伤亡3000。

[V5]镇南关大捷。法军1000人昏了头进攻拥有20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法军在山谷被包围着打,依靠白刃战杀出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追杀,杀伤法军280人,自身阵亡1600人,加上伤者总数可能超过5000。

八里桥会战。因为靠近京师,中国军队基本精英尽出,50000人对英法联军8000人。被击败。伤亡3000人,英法联军伤亡52人。孟加拉枪骑对蒙古骑兵的评价是:很难抓到,但一旦抓到,很容易对付。

[刀]几个例子,可以发现:

1.中国军队占据人数的绝对优势。

2.欧洲军队要打破中国军队的人数优势,靠的不是先进武器,而是白刃战。

3.卜卜山冲垮中国军队的是阿尔及利亚士兵。八里桥击溃蒙古骑兵的是孟加拉枪骑。和中国一样的亚非落后地方出来的。他们仅仅是受过西方军事训练。

4.所以得出结论,近代军队的组织和训练远远超过古代军队。西方军队对中国军队的碾压不是靠人种,不是靠武器,靠的是组织能力和训练强度。





钿车宝马


1860年,英法联军以不足万人的军队,攻破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偌大的满清王朝,居然被几千人攻破都城,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1850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农民运动,延续14年,席卷半个中国,军队发展到几十万,却最终被剿灭,让人唏嘘不已。

同一个时代,不同的结局,为何英法可以用区区几千人攻破满清的都城,而人数几十万的太平军却最终被剿灭?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

第一、领导者不同。太平天国领导者是农民,思想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这一点决定了这场运动很难成功,不是不能成功,是很难。而英法联军背后是强大的英国和法国,这个不用说,一对比高下立判。

第二、领导机构不同。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为失败埋下了祸根,太平军打下永安之后就大封功臣,一口气封了五个王。说到底永安城不过是个弹丸之地,革命尚未成功就大封功臣,是为大忌。这次封王引起了像林凤祥,秦日纲等一大批优秀将领的不满,导致领导机构上下不和,还引发血案。而英法联军虽是联军却领导有方,目标明确,上下一心,士气很高。

第三、进军路线不同。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从汉路一直往前打,打到南京,最后要打到北京。战线很长,中途遇到的抵抗很多,不易成功。而反观英法联军,利用海军直接打下天津,很快就逼近北京城,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少。

第四、进军目标不同。太平军占据南京后,骄奢淫逸,没有战略眼光,一会儿北伐,一会儿南征,乱打一通。如果太平军目标明确,孤注一掷直逼北京城,未必不能打下北京,灭亡清朝。而英法联军的目标很明确,一开始就盯着北京打,从大沽口,进天津,直逼北京,作战意图明显,决绝。

第五、武器方面差距大。太平天国作为农民军,武器落后,基本以冷兵器为主,还有些落后的火炮。而英法联军的装备则是经过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最新式的武器,包括滑膛枪,新式火炮等,这个差距,就跟现在的航空母舰和渔船的差距差不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法进入北京的最后一仗“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以伤亡12人的代价,重创清军僧格林沁的6万大军,击毙清军一万多人。你想一想,这个差距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归纳起来,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对决是两个时代的对决,是冷兵器时代与热兵器时代的碰撞。是落后与先进的对决,英法在经过工业革命和拿破仑的洗礼之后,走上世界的巅峰,这场战斗是没有悬念的。在英法联军面前,满清的骑兵就犹如待宰的羔羊一般,所以以八千人,攻破北京城也不足为奇。

太平天国运动则还属于原始的农民运动,即使人再多,最终也不免走上灭亡的道路。


说历史的小白


英法联军VS清军完全就是现代化热武器部队吊打古代冷兵器部队,结局毫无悬念,清朝惨败。

这场战争应该是发生在1857-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双方参战兵力为:清朝20万,英法联军中英国1.1万,法国0.67万。英法联军仅仅付出了405人的伤亡就攻占了清帝国的首都,打的咸丰皇帝外逃。


首先,英法联军战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上远远领先于清朝。

清朝依旧延续了古代战争的传统,部队仍然是以大刀、长矛为主,骑兵也还是普遍采用弓箭为主,就这样的冷兵器去对战英法联军的燧发枪和火炮,无异于时找死。在还未接近英法联军的时候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其次,清朝部队心理以及心理素质不堪一击。

清朝在当了几百年的天朝上国,对周边任何一个小国都瞧不起,自此就养成了一种天上地下为我大清独尊的气势。但是在于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完全打破了清军心理的防线,几乎是一战既溃,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心理。

最后,满清八旗完全就是一个个的酒囊饭袋。

在满清入主中原后,满清军事贵族在对待汉人上面几乎是极度谨慎,而且军队完全是掌握在满清贵族手里的,这一现状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才真正的意识到满清八旗不足以期待。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慈禧通过政变掌权了,虽然慈禧这是个全部都是缺点的女人,我认为他只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她掌权后大肆提拔汉族官员,给予官族官员掌兵的机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就是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大力支持洋务运动,为腐朽的晚清注入了一丝活力,也为没落的满清强势续命了几十年。

英法联军与清朝军队的碰撞,代表着古代冷兵器与现代热武器的碰撞,最终辉煌了数千年的冷兵器终于要落下帷幕了。


这个历史很正


首先,装备不在一个等级,军事训练不在一个等级,战术素养更不在一个等级,情报,后勤等等等等都不在一个等级,比如说,敌方用原子弹炸你,而你用石块还击……没有要比性。但精神意志是可比的,但战争光靠精神是不行的,得有对等的战争条件才行。


ll夜凄美ll


在满清末期,清朝已是内忧外患,军事上更是千疮百孔。

英法联军可以一次次的吊打清军,有几以下几点原因:

一、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清朝闭关锁国两百多年,国力废弛,军中暮气日盛。清军不论是由满人组成的八旗,还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兵勇,都缺乏足够的战斗力和士气。在战斗经验、作战方式、军事素养相较于英法联军也有很大差距。只会盲目冲锋。可以说清军就不知道应当如何与英法联军作战。

二、兵力分散且无法迅速调动

清军当时约有几十万人的军队,但是清政府为了防止国内可能萌生的反对势力,尤其是为了监督汉人,将兵力以100到200人为一个单,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进行重点的集中。加上在那个时期,通讯十分不便,传递命令情报速度缓慢,以至于无法迅速调动军队。真正面对英法联军的兵力没有像样的组织和调动。李鸿章在访问德国会见俾斯麦的时候,曾向俾斯麦询问如何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李鸿章说,我们有的是人,但是缺乏相应的训练和卓越的指挥家,我们要聘请普鲁士的优秀军官训练我们的军队。 俾斯麦对李鸿章说,军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是要看在遇到战事时是否能将军队迅速的集中并且从一地快速的调到另一地。

三、武器装备的落后

清军在那个时候多数是以步兵和骑兵为主,更多的还是靠冷兵器作战,大多数士兵装备还都是刀剑长矛,远攻武器以弓箭为主,只有少数士兵配备了老式的火绳枪。而英法联军却全面装备着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从射程上,清军的火枪射程在150米左右,滑膛枪,精度低,而且上弹到发射需要进行点火,消耗时间长,基本每十秒才能发射一次;英法联军使用的是燧发枪,射程可以达到300至400米,其中有不少属线膛枪,精度高,装弹容易发射间隔时间更短。而在火炮上,威力和射程也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著名的八里桥一战中,当时僧格林沁在这一带部署了约3万清军,其中包括1.7万精锐的蒙古骑兵,而英法联军兵力只有8000人左右。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在武器上却吃了大亏。在其中的一次战斗中,清军3000骑兵,绕到英法联军后侧准备发起冲锋,但是联军装备了在当时最先进的枪支和火炮。最后3000名骑兵仅存七人回到了军营。最后,英法联军取得了八里桥一战的胜利,清军半天便伤亡1万多人,而英法联军只死九人。这是武器装备上的碾压。

四、清政府腐败懦弱

当时的清政府,一心只想求和,慈禧曾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懦弱无能的话,当时英国来到中国的一位记者也曾这样在报纸上评价中国:这是一个富有的,不愿战争却愿意付钱的帝国。从这些便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对外是多么的懦弱。

五、中国封建制度已到尽头

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已落后于世界,而在当时资本主义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在当时成为了世界潮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成为世界主流已成为必然趋势。


秦观历史


其实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先进文明肯定碾压落后文明。冷兵器怎么能阻挡得住热兵器,就如同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穿越回二战时期,一个集团军可以横扫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