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提起李光羲这个名字,90后、00后的人或许陌生。

但“90后”的他,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着歌坛“常青树”的美誉, 他主演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就成名。

不仅如此,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后,以后的19年,国家接待外宾演出总少不了他的节目。

他是一个时代的标杆。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01

1929年李光羲生于天津,17岁就接父亲的班进了开滦矿务局当了名小职员,过早地挑起供养家糊口的重担。

但他没有怨言,他心中只有梦想,他爱电影、戏曲、音乐、爱听唱片、爱唱歌,特别对歌剧更是着迷。

他想尽一切办法,搞到一台老式收音机,通过收音机,他接触到了世界顶级艺术大师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

为了练歌,他参加了教会的唱诗班,在那里他学会了5线谱、西洋发声法。

那时穷,他根本没有条件看戏、看电影、买唱片,但只要在天津上映和演出的经典作品,他一次都没有错过,所有的经典唱片他都一点点攒钱买下。

或许你会不信,但他做到了,他宁愿饿着肚子,也必须保证过足眼瘾、耳瘾。

李光羲说:“1953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那年,中央歌剧院到天津演出,李光羲第一次接触歌剧,深受震撼,从此,他为歌剧而狂。

1954年,他如愿以偿的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

刚入校,他就成了“专家级”人物,同学不懂的他都懂,同学不知道的他都知道,很快他成了剧院的红人。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老师、同学都诧异,一个没有音乐家庭的熏陶,没有迈入音乐学府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怎么成了艺术通才?

因为他早就为这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功课,他的天分,加执着的追求,加勤奋的磨练,上苍不负有心人,为他开启了通往成功之门。

他先人一步,站在了艺术殿堂的中央,成为剧院的台柱子,连苏联专家都点名要他。

但他志在中国。

进校不久,他就担任了歌剧《茶花女》的主角排练。

当《茶花女》搬上舞台,他一表人才,扎实的功底,一下就被戏迷、票友认可。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建国之初,中国就能演出自己高水准的歌剧,惊动了中央领导人。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观看了《茶花女》的演出。

之后,国家接待外宾的演出任务就落在了李光羲身上。

19年未变。

这份荣耀是汗水的结晶、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结晶。

李光羲红遍大江南北,荣誉像雪花般飘向他。

但他没有躺在功勋簿上享受荣誉的快感,而是一直身体力行,活跃在舞台上。

他亲切、儒雅、谦和,把自己知道的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人。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由于从小受的教育少,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他坚持学英语、学摄影,他的爱好极其广泛。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有人问他:凭你的专业水平就能在业界“呼风唤雨”,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弄得如此辛苦呢?

他的答案是:艺术和其他是旁通的,你若能在其他方面找到美感和灵感,就能更好地丰富艺术的灵魂。

他的一颗不老的心,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不仅让他的艺术生涯光鲜夺目,而且他越活越年轻。

如今90多岁的他,看起来顶多只有70岁,声音洪亮,精神健硕。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02

李光羲年轻的秘诀就在于他酷爱运动,兴趣爱好广泛。

他爱好游泳,快步走路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对于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整天忙于事业的人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真的谈何容易?

但李光羲却把养身健身当成了家常便饭,一日不做,就如少了一日三餐。

他只要没有特别急的事要处理,他都是坚持走路上班、办事,每次基本保持在1-2小时,除非非要借助交通工具。

这样他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李光羲说:“如果没有好的体魄,就无法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演唱事业,我不甘心。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得做一个适者。”

曾经,《茶花女》、《货郎与小姐》,这两部歌剧在上海演出,李光羲交替登台一连唱了三十多场,当时他一年要演二百多场歌剧和音乐会。

好的体能保证了他“连轴转”。

他始终是那么精神饱满,即使现在这样的高龄,他还和年轻人一起送艺术下基层,还到田间地头体验生活。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他的《祝酒歌》、《何日再相会》、《太阳出来喜洋洋》、《北京颂歌》、《牧马之歌》、《延安颂》、《红日照在草原上》、《周总理,您在哪里》、《鼓浪屿之波》、《远航》以及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等,深受观众喜爱。

因为有硬朗的身体,老了的李光羲有了弥补妻子、陪伴妻子度过晚年幸福生活的资本。

他觉得妻子跟着自己一辈子太辛苦了,觉得亏欠妻子太多,他决定好好补偿相濡以沫的妻子。

李光羲爱好摄影,他想将自己和妻子的晚年生活足迹聚焦在他的视野里、作品中。

他们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这些年,夫妻俩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将足迹遍及全球各地,留下了他们的美好和记忆。

李光羲把作品做成相册,闲下来的时候就拿出来和老伴一起欣赏。

那种幸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他俩的爱情故事真的让人羡慕。

03

当年,李光羲和王紫薇一见钟情,李光羲分分钟就征服了他的爱人王紫薇。

李光羲在未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参加演出。几年间,他竟唱遍了天津的每一家剧场,成为人尽皆知的业余歌手。

一次演出,他碰到同台演出的王紫薇,他一眼就“相中”了她。

他甚至抑制不住内心的想法,对朋友说:“我一定要娶她为妻。”

朋友笑他痴人说梦,因为王紫薇是富商之女,还小他8岁,而他生活得“捉襟见肘”,贫富悬殊之大显而易见。

只是,他俩都相信了爱情。

王紫薇看到英俊帅气、才华横溢的李光羲,也一见倾心。

两人偷偷地恋爱了。

1958年,他俩准备结婚。

王紫薇的母亲说:“不可。”追到北京横加阻扰。

王紫薇的妈妈不仅瞧不起李光羲的出身,更瞧不起他是一个“唱戏”的。

但拗不过爱女的执着,王紫薇不顾家人的反对,嫁了。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她被李光羲的人品所吸引。

一个人有才无德并不是极品,而李光羲德才兼备,对家人关怀备至。

他有两个妹妹,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他的身上,他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让家人幸福快乐。

他从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中拿一大部分出来供两个妹妹上学。

比起李光羲的才华,王紫薇更看中李光羲的为人。

她笃定:嫁这样的男人,一生必定幸福。

他俩一起过着苦日子,但幸福塞满屋子,北京的冬天再冷,他俩的心贴心,始终是那么温暖。

王紫薇的母亲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会自己败下阵来,不曾想,女儿还决定给李光羲生孩子。

王紫薇的母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倒贴”上门帮他们带孩子。

一次,她对王紫薇说:“听说李光羲演的《茶花女》还行,给我弄张票我瞧瞧。”

哇,果然名不虚传,“丈母娘看女婿 ,越看越有趣”。

丈母娘这次一看便上瘾了,事隔不久,给女儿丢下一句话:“叫他别换工作了。”

母女两人,被李光羲的人格魅力“俘获”了。

世人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李光羲和王紫薇打破了这个魔咒。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王紫薇是老师,家离学校有25里路,她每天骑来回从无怨言。

他俩常掰着指头过日子,但李光羲为了给妻子过个“浪漫”的生日,一次,家里只剩下两块钱,李光羲执意要为妻子过生日。于是,他俩骑着自行车,一路说笑着到了颐和园。

他俩花两角钱买了门票,手牵着手观赏颐和园的美景。

中午,在门外的小摊上要了一份炒饼,两个人香香地吃着,简单而又幸福。

幸福不就是这样子的吗?两个人眼里只有对方。

有人问李光羲:“面对鲜花、掌声,您感觉一生中最得意的是什么?”

李光羲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是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职业;一是找到了我最爱的人做妻子。”

王紫薇在李光羲心中就是一个宝。

既能勤俭持家,又是李光羲的精神支柱。

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把李光羲倒饬得清清爽爽的,没钱买成品衬衣又不会做衣服的她,硬是把旧得不能再穿的衬衣小心翼翼地拆开,再买布回家比着一块块裁片,再缝成一件新衬衣,就是为了节约4块钱。

当时一件衬衣10块钱,自己做一件6元。

在困难时期,多一分钱就能活命,家里有个贤内助,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李光羲40多岁时,患上严重的“喉肌弱症”。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递给他时,他天旋地转,一个歌唱家失去了声音,无疑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在失声的那段日子里,李光羲经常在噩梦中惊醒。

王紫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开给李光羲最好的药方就是:鼓励丈夫坚持每天40分钟的丹田气训练。

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戏,以后的19年,接待外宾演出他总被“钦点”

一练就是6年多,6年的不懈坚持,李光羲感觉呼吸越来越顺畅了“那天午觉醒来练声时,亮音出来了。”回忆那段时光,李光羲眼里满是对妻子的感激。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同样,每段美好的婚姻背后都是夫妻双方在共同呵护。

重返舞台的李光羲演唱了《祝酒歌》,这首歌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盼之情,更是李光羲自身对生活的期许。

来......来......

咱重摆美酒再相会

他一路带着美好的企盼走过了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

执着于事业,忠于婚姻,坚守心中那份美好,温暖着无数的人。

作者 慵懒范儿,一位热爱文字,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的小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