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用户4534989697068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兵败大渡河,又为什么没走泸定桥?毛主席曾经问过安顺场一位90多岁的秀才,并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1863年5月,转战15个省的太平军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石达开本想在此安营扎寨,但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这里易攻难守,于是决定渡大渡河,进军成都。

当太平军造好船扎好筏准备渡江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开始跟着暴涨,没有办法过河。于是石达开借着幼子出生摆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这时,清军和被收买的彝兵包围了太平军,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行动,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败,太平军已走途无路。

四川总督骆秉章想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劝降,并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保他安全,并且不为难其他人。

石达开为了部下能活下去,没得选择答应了骆秉章。有4000多太平军被遣散,还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随石达开。


后来满清背信弃义,凌迟处死了石达开,2000多太平军全部战死。

70年后,红军面临太平军一样的困境,当时国民党就叫嚣让他们做“石达开第二”。当然红军不能和太平军同日而语,但毛主席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90多岁的秀才。

当年石达开渡大渡河时,他已经20岁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据老秀才讲,石达开兵败最大原因是没有同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

至于后世说的他给小儿子过生日耽误了过河时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年雨后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难遇,根本无法过河,他之所以大摆筵席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太平军并非无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关系,经彝人地盘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云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达开忽视了这些关系,所以最终导致后来王应龙被清军收买,反过头来对付太平军。至于泸定桥,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联系,如何能知道这个地方?

老秀才最后感叹:“石达开不自入绝境, 则不得灭? 即人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而人民军队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过彝人地盘、知晓泸定桥自然不是难事,这也正应了那句老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花木童说史


泸定桥建成于1706年,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我们仅仅有军事上来说,石达开本来是准备渡过松林小河,然后直扑泸定,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但是问题在于,松林小河也是一条宽度达到90多米的河流。而且,这一年大雨来的特别早。

经过一夜暴雨,松林小河暴涨几丈深,完全无法游泳渡河。而且,清军干的非常彻底,其实,本来在松林小河也有一条铁索桥,但是,却被清军整个拆除了。不是只拆掉了铁索桥上的木板,而且把整个铁索桥给拆没了。

而且,很快清朝汉夷兵勇一起围堵过来,石达开军队已经接近断粮,处境非常危险。太平军几次发动强渡,但是都失败了,最后只能吃桑叶,草根。太平军无法到达泸定,也就没有办法夺取泸定桥。只能直接硬冲,刚刚暴涨数丈的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结果战死数千人,淹死上万人。

最后,没有办法,才进入到老鸦漩水的绝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率领剩余的2000人向清军投降。《唐友耕年谱》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各路兵勇自安靖坝至万工汛,二百余里渡口十三处各隘分布防堵,以代截剿,又札土司王应元调齐四十八寨土兵层层扼守,将三面山岭先占。”

清军早就封锁了所有道路,渡口和关键山岭高地。清军不是尾追石达开,而且封锁了所有前进的道路,同时关闭了石达开的退路。而且,太平军对当地彝民力量未加注意,对彝民及土司加以侮辱、拘囚、劫掠粮食、焚毁土司衙门,结果使彝民起了反感,处处准备起来打击。以上几个原因,最终导致石达开无法渡过大渡河。


深度军事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失败的深刻教训也写进了国内外的军事教科书里。



一般认为,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错失了渡河良机,二是没有搞好群众关系。

所以,网上才有传闻,石达开之败,乃是“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之说。

而在时隔石达开兵败70年后,红军勇夺泸定桥,“彝海结盟”成功过彝区,中国革命得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事实说明,“民心”更重要。

那么,果真是石达开没有搞好群众关系吗?

然而,随着对太平天国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者却发现了石达开兵败的一个惊天大秘密。

石达开爱民,爱兵,深受爱戴,善于用兵,他究竟败给了谁?

咆哮而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诉说着一段悲壮不屈的英雄史诗。


位于大渡河畔的汉源九襄,上世纪50年代,一直耸立着一大片太平军时期遗留下来的坟地——太平军死难者陵园。

为太平军修坟?非也!是遗存!这样大规模的历史遗存,在当时全国都不多见。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坟有的写着名字,多数都是无名无碑的白顶坟。说起这些坟,当地人都很健谈,滔滔不绝,太平军的故事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他们如同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信手拈来,令听者动容,感同身受的霎那间,对英雄的遭遇肃然起敬。

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坟墓都是白色圆顶,虽历经风雨,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天然景观。几千座坟,占据了很大一片土地。直到上世纪的60~70年代,为了响应“还土归田”的号召,这些曾经见证历史的“英雄冢”,被人为刨去,夷为平地。从此,太平军的冤屈无人知晓。据说,有人还发现了当年的遗物,锈蚀的刀剑,铜钱等,后来都不知所踪。

太平军坟地没有了,但是这里依然是“英雄地”,它的英雄事迹被编成故事一直在当地人口碑相传。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石达开依然是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齐名的悲情英雄而存在,他们都是如雷贯耳。无疑,二人的英雄豪迈气概,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令人倾佩之至,击节赞赏。

1863年,被困大渡河畔的石达开,兵败被俘,随后,枷往成都,英勇就义。

重走太平军入川之路,学者喜获珍贵的彝人“口述历史”。


消失的太平军墓地,并没有让当年的英雄传奇消失。然而,关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失败的记录,七零八落,始终很难进行系统研究。

如何另辟蹊径?

“史山有路勤为径”,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之谜,有研究学者,另辟蹊径,费时数日,重走“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沿着当年太平军入川路线,三进三出彝人地区,通过大量走访当地彝人、太平军后人,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史料少,搜集难度大。

进入彝区,搜集的资料,有可信度吗?

光凭这些口述,靠谱吗?

事实上,重走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这一步非常重要。而且,发挥了彝人最擅长的“口述历史”的优势。 关于彝人“口述历史”的作用和可信度,现已旅居美国的彝人历史学者冯利有一段专门论述。她说,彝人“ 口头表达能力极强,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民族。”

不仅如此,彝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涉及传承,都是彝人采用最擅长的“口口相传的形式,而非文字典籍”,“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口头语言”,而经过一代代彝人的累积,口述历史的语言也逐渐变得“优美、丰富和犀利”。

毋庸置疑,这正是历史学者们此番揭开石达开兵败白大渡河之谜的绝佳契机。

由此可知,彝人有着丰富的口述历史文化传统和特长,当太平天国历史学者展开对石达开太平军的研究之际,正好充分发挥彝人的历史传统,两者结合,就能把一段隐藏的历史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

所以,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口述历史”,它就是这么牛掰!不但是,而且据说甚至能借助于这些貌似无凭的“口说”破解三星堆之谜的重重谜团。

历史都是“天意”,口述泄露“天机”。

那么彝人和太平军后人,都为我们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传奇呢?

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诸多谜团,研究学者李旭之等人对这条充满故事的“英雄之路”做了多地调查访问。

他先后到会理、德昌、西昌,以及越西大瑞,中所等十多处当年石达开太平军战斗生活过的地区,追踪太平军足迹,寻访太平军后人,历时数月,对石达开太平军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作了认真研究总结,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彝人“秘密”参战,太平军遭遇灭顶之灾?


究竟当地群众支不支持石达开?

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彝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参战的?

借助于彝人口述历史的惊险讲述,石达开太平军的真相一步步被揭开。

“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乃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制胜”的战术策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出其不意地打胜了第一仗。这一仗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联合国军精锐之师还没搞清楚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就已经被成建制歼灭。

历史总有相似的一幕上演,石达开兵败其悲壮的命运由此拉开。

在进军四川的过程中,石达开深陷“马陵道”,全军“走麦城”,战损过大,是导致其兵败大渡河畔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给予石达开致命一击的正是“土司兵制造”的灭顶之灾。

这条有着“马陵道”凶险的峡谷,从越西的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沙沟。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马陵道”用伏兵打败庞涓而留下了千古佳话。

而这一次,被称为“冷土司”的彝人首领“岭承恩”已经被清廷收买。他对太平军的凶狠可谓是招招凶险,步步杀机。

岭承恩为了消灭石达开,可谓费尽心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狠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山地战、运动战等游击战的“冷面杀手”。

→→展开心理战。


他先是如法炮制了不利于太平军的大量谣言,进行污蔑宣传,让不明真相的彝人跟随他“杀长毛”。

清朝的官吏大肆造谣说:“长毛无恶不 作,无所不为,连他们的马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作为土司,他把这些谣言在各支彝人山寨散布,制造恐怖气氛,让当地彝人远离太平军,以此孤立太平军。

这导致了严重后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彝人为了获得赏赐,主动去杀恶人,对太平军造成伤害时有发生。

但令彝人感激不尽的是,他们被捉住后,太平军了解原因后,竟然予以释放,且不加伤害。

太平军的正义形象也是今天被当地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

→→展开伏击战。

不能不说,这是石达开入川后,遭遇的最惨痛一战。仗着对地形地貌的熟悉,岭承恩土司率领彝兵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在山谷设伏。而“白沙沟一仗”就是岭承恩设伏秘密参战,重创石达开太平军的重要一仗。


太平军被伏击的是石达开的后队,也就是他的辎重部队和家属队伍。

土司兵在山势非常险峻的百沙沟西面陡壁上钉上木桩,系上皮条、藤子和绳索, 沿着陡壁放上滚木和擂石。当后队太平军不了 解情况从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 沙沟,路经百沙沟西岸时,地主奴隶主分子就将皮条、藤子、绳索砍断,滚木擂石从几十丈 高的陡坡上滚下。正在行军中的太平军战士, 猝不及防,有的立即被打死,有的被打伤,造成严重伤亡。

→→展开偷袭战。


岭承恩得到了清廷的承诺,杀害一个太平军战士,凭借一只耳朵可以领六两白银。而凭一个首级则可以领到十两白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被煽动蒙蔽的彝人有的主动袭击太平军,由于太平军在山区行军比较困难,队伍分段行进,人马就形成了大队和小队,土司兵总是放过大队人马,偷袭小队人马,尤其是辎重人员,伤员,很多掉队人员,无不被击杀。

岭承恩还发动彝兵把河堵塞,让河水淹没良田,导致夜晚行军的太平军掉进田里被淹死,或者无法行军,岭承恩则带领土司兵趁机偷袭,往往大获全胜,且没有任何伤亡。

→→展开追击战。



石达开太平军的战力很强。老一辈的彝人们回忆,如果正面交战,无论是土司兵还是清军,团兵乡勇,一触即溃。

所以,岭承恩的彝兵基本上没有正面对抗太平军。当太平军和骆秉章的清军交战时,他们土司兵又总是从背后追杀,导致太平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这些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运动战”,让石达开太平军陷入被动挨打的战争泥潭,战场减员非常严重,士气大挫。

为此,石达开特意在强渡大渡河前,召开了一场隆重的“渡河动员誓师大会”,以图振奋军心士气,并借此而办了儿子降生的生日Party。这就是民间和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为儿子庆生而耽误了渡河的直接原因。

但事实上,河水暴涨,错失渡河最佳时机,都是造成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的长途跋涉大行军,被擅长运动战和山林战的彝人土司兵遭致重创,大量减员,大量伤员,是石达开太平军失去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呢?


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过去史料中不曾披露的真相。

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彻底解开很多过去不曾知道的石达开兵败的历史之谜。

其一,帮清军的彝人是两个土司,他们被清军收买,其中,岭承恩因参与诱捕石达开,并大量杀伤太平军,战后获得同治皇帝嘉奖。

其二,很多大小彝人村寨,不但帮助太平军,还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掩护伤员,并把太平军战士救治安顿在彝区。

其三,彝人拥护太平军,有的人参加了太平军,有的帮助带路,证明当年的彝人群众是支持太平军的。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石达开太平军的“宣传方针”和群众的关系。

第一,没有刻意宣传拜上帝教,而是,把推翻满清的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通俗讲解。

比如,他们对彝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是反对满清的,推翻了满清,夺了王位,天下太平,大家就好过日子了”。


受到清军反宣传的人,因为太平军纪律严明,而主动亲近太平军。

第二,获得了当地沿途群众的理解和广泛支持,把太平军当成穷人的队伍,彝藏汉等很多人都踊跃参军。

第三,石达开太平军有一支专业的辎重后勤保障部队,后被土司兵摧毁,导致太平军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艰苦危险局面。

第四,“猪年闹长毛,彝人天下反”,正是石达开太平军播下的“反清”火种。

太平军过彝区那年是“猪年”,石达开太平军点燃了彝人抗清烽火!在石达开太平军兵败大渡河后,当地彝人进行了长期的反清抗清运动,它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持续了6年之久,直到1869年才被镇压下去。

至今人们还记得,一个红衣女战士,在高高的山岗上为激烈的战况不停奔跑,呐喊助威,让山下的清军气急败坏,疯狂追杀她,最后英勇牺牲。红衣少女,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人们还记得,一个勇敢的头人,为了保护乡亲们不被清军滥杀无辜,用三支箭射杀三个清兵后,主动站出来,慷慨就义。

总结:

当石达开太平军进入四川后,兵员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因不熟悉崇山峻岭地带的“山地作战”,被骆秉章的清军和彝人土司兵共同围追堵截,在大渡河边上,已经不具备和清军最后决战的能力,人马所剩无几,在重重包围中,为保全剩下的数千人马,而被捕杀害。

石达开被凌迟杀害时,虽被剐一百多刀,却始终一声不吭,被赞为“奇男子”。至今,当地的百姓仍在传说,翼王没有死,他逃到了草原上,与格桑花相伴,这或许是当地百姓对他最深切的爱戴和深深的思念。

感谢彝人老乡们的精彩“口述历史”,更多真相,后续问答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卓尔艾米


石达开并非不想走泸定桥,而是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就被拦截住,根本没能赶到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而在这一战前,蒋介石曾经说红军会是第二个石达开,因为比较双方的情况,会发现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红军和石达开当时的行军路线都是比较接近,两军到达大渡河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5月,双方只差10天,都遭遇了洪水期。两军抵达的地方也一样,太平军抵达的紫打地和红军到达的安顺场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只是光绪年间改名了。双方此时都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须尽快渡河。兵力也是差不多,都是2、3万人,两军都不约而同的想去泸定桥,只不过红军成功了,而石达开在赶去泸定桥的路上遭到堵截,未能赶到泸定桥,遭到了失败。

石达开的第一个失败,是在紫打地未能渡河。红军抵达安顺场以后,以找到的一条小船运载了十八名士兵过河,就是这十八个勇士,在赵章成三发迫击炮炮弹的掩护下,成功的击败了对岸的几百守军,夺取了渡口,使得红军部分部队渡河,可以从两岸同时进攻泸定桥。然而石达开渡河失败了,虽然对面的对手不强,只有总兵唐友耕一部人马,但是由于河水太急,始终没能渡河,因此太平军在紫打地滞留了三天。

而在石达开试图改走泸定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从紫打地去泸定桥必须经过松林河,但是此时控制松林河的土司王应元已经接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命令,决定堵截太平军。当太平军匆匆赶到松林河边的铁索桥并派出哨探时,遭到了王应元部劈山炮的射击。此时石达开犯下了一个大错,他没有立即调动部队强攻铁索桥,而是选择了收兵,想等第二天再攻击。结果当天晚上大渡河流域遭遇洪水,松林河河水上涨,更要命的是王应元拆除了铁索桥,太平军丧失了去泸定桥的机会。

当然,太平军即使赶到泸定桥,过河的机会也很渺茫,因为此时骆秉章已经派提督胡中和与副将谢国泰赶到泸定桥,分驻两岸。在泸定桥这样的险地,太平军要击败清军渡河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太平军在紫打地和松林河浪费的三天一晚非常致命,断送了石达开最后的机会。


不沉的经远


泸定桥出名是因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在此之前知名度是非常低的,别说石达开,四川本省人也没多少人知道。红军也是先夺了安顺场渡口,计划渡河的,但船太少根本不可能把红军送过河去,这时打听到还有一座泸定桥才有了急行军240里夺桥的战斗,如果早知道有这座桥就用不着废这劲17勇士勇夺安顺场渡口了,当时都认为安顺场渡口是唯一的出路,红军是全力拼命夺取的。这已经是1935年了,泸定桥知名度还这么低,何况80年前的石达开?石达开没有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汉族武装都是敌人,少民也是敌人,连个带路的都没有,他上哪去找泸定桥?红军能找到泸定桥是前指计划周密和少民关系搞的好,能找到向导才做到的。


海中岩haha


石达开原本的计划就是要走泸定。后来,他更是不惜代价,连续猛攻,想要去泸定桥。

可是,由于他错过了时机,最终未能如愿。

石达开原本的计划

在进军前,石达开的军师曹卧虎建议:“···大王鼓行而西,军到即克小河,直据松林土署。···直松林越泸定,经天全,绕邛崃油榨沱,转瞬军逼成都。”

石达开正是采纳这个建议,才放弃从大树堡等地过河,选择走山中小道。

石达开原计划行军路线。

这个计划中,我们尚不知石达开是计划从松林渡过大渡河,再从对岸进入泸定,还是要从西岸一直北上,经泸定桥进入大渡河。(或同时进行)

但是,无论是何种路线到达泸定,计划中的“即克小河,直据松林土署”都是必须的。

不一样的地图

之所以要强调“即克小河,直据松林土署”,是因为,松林河对太平军行动自由的限制。

许多学者在实地考察后,十分不解:难以想象这条河当年居然困死了叱诧风云的石达开!

这只是一条投鞭断流,水浅河窄的小河,哪里是什么天险?

可是,从一段历史记载,能看出当年松林河的“体量”与今天截然不同。

《越西厅全志》说,当年的松林河上的铁索桥“长四十八丈,高五丈,同治二年土千户王应元毁以拒粤匪石达开”。

桥长四十八丈,一百六十米。看来,河宽至少100多米!

当然,在大渡河之战中,松林河最大的危险之处,还不在其宽度。

一方面,该河流漩涡极多,很难行船,另一方面,初夏时节,上游雪山融化,河水极冷!

因此,要渡河,坐船、泅渡都很困难!

看来,石达开的军师曹卧虎强调要控制松林,确实是有先见之明!

可惜,石达开却没有此河,也就失去了向北运动,控制泸定桥的自由。

紫打地之所被认为是绝地,是因为他“前阻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临老鸨漩,东南山峰耸立,隘口险仄”。

坐失良机

石达开抵达紫打地时,大渡河对岸尚无敌军。而西边松林河的王应元仅有200余人,他们拆除原先在松林河上的桥,开炮轰击石达开。

可是,石达开却并没有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时刻窗口迅速行动。

大渡河方向,他派少量骑兵渡河侦察后,返回了紫打地。

松林河方向,石达开也没有采取大举进攻,只是隔岸打枪打炮还击。

石达开不抓紧渡过大渡河,尚有道理可说。

从冕宁过来,山路狭窄,大军一路都是“鱼贯而进”,队伍拉得很长。

一旦大军紧急渡河,辎重、粮草远远在后,是十分危险的。毕竟,当时已经有不少土司开始袭击太平军了。

不过,石达开没有抓紧时间渡过松林河,实现当初“即克小河,直据松林土署”的原定方案,就是莫大的失误了!

小河大战:致命的松林河

由于石达开坐失良机,大渡河水涨难行,石达开数次组织渡河失败。

无奈之下,石达开重新把目光放在了松林河方向,他决心通过松林河,北上泸定桥!

此时,对岸的王应元军已经增加到了“汉夷兵二千余人”。

当然,即使有两千人,也不够石达开看的,石达开迅速发起了强度松林河的作战。

第一次,石达开决心利用兵力优势,选择水浅处徒涉。

石达开将军队七八个人一组,一起拿着长竹竿,防止被汹涌的河流冲散。然后,大家一起前进!

只要渡过一波人,就能击败对岸的两千多清军,就是胜利!

可是,由于河流中心的漩涡极大,绝大多数的士兵都被卷入漩涡而死,零零散散上岸的士兵,也都迅速被清军杀死!

第二次,石达开总结教训,决心避开漩涡。

石达开走到上游,选择一处水深的地方泅渡。

虽然水深,但漩涡、暗流也少。这一次,太平军倒是没有被卷走。

可是,由于河水太冰,许多士兵游到河中心时,抽筋而死。

少许强壮的士兵泅渡到对岸时,也已经手脚发麻,到了岸上,根本无法厮杀,很快也被清军杀了。

第三次,石达开选择了技术流。

石达开将船只用铁环扣在一起,试图做成一道浮桥,引导大军渡河。

可是,水流太急,铁环都拉不住船,架桥失败!

最后,石达开被迫采取了政治手段,试图花重金买路,但是都被土司拒绝。

走投无路之下,石达开被迫“舍命以全三军”,自投清营。

石达开未能如愿的主观原因:低估困难

石达开最为致命的失误,就是抵达紫打地之初的无所作为。

正因为耽搁时间,河水涨了起来,敌人围了过来,石达开彻底陷入被动。

既然“军到即克小河”早在其计划之中,为何在区区200人的阻击下,就不坚决执行了呢?

我认为:翼王用兵一生,“小妾生孩子,庆祝三日不渡河“这样低级的错误应当不至于犯。

最大的可能是:石达开低估了困难,试图稍微调整部队。

大军一路行崎岖山路抵达紫打地,行军十分辛苦,好不容易才抵达紫打地这么个小平地。

过了紫打地,又将是一段崎岖山路。

石达开在完成侦察,确认安全后,适当休整一夜,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紫打地气候多变。夜晚降下大雨,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的河水水猛涨,石达开最终陷入绝境!

因此,石达开原本是有过上泸定桥的想法的。

可惜,他关键时刻,行动不迅速,未能按原计划控制松林河,最终被剥夺了行动自由,陷于死地,兵败身死!

当石达开辛辛苦苦抵达紫打地时,他应该坚决执行原计划,控制松林。

这样,即使后来河水猛涨,石达开也未必会全军覆没。

当我们已经疲劳沮丧时,也应该坚决执行当初的计划,达成目标。

这样,即使将来环境变坏,我们也未必不能从容应对。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石达开根本不知道有一座桥叫泸定桥,而且当时石达开的军队到了当地,没有及时跟当地的少数民族接洽,导致自己的部队孤立无援。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是一个生性多疑,优柔孤断的人。在遭遇到清兵的围追堵截,他犹豫不决,活活的延误了战机,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石达开跟洪秀全等其他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相处的不是很和睦,于是石达开领着二十几万的军队,独自离开大本营。


石达开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以极少的兵力一样可以开创根据地,这无疑给他的失败提供了一剂猛药。

当时的石达开的队伍,人数比较多,但是与太平天国初期的战斗力已不能同日而语,他的队伍多是一些会党组织。而且太平天国军队在鼎盛时期也不是靠强攻,而是通过快速行军,通过游击的方法打敌人措手不及。

当时石达开,通过攻坚克城,使他所率领的军队节节败退,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减,这是他在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失败的又一重要因素。


石达开是一个虚荣的人,表面显得大公无私,却让斗争的矛头指向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他自己却扮演了一个老好人的角色。时间久了,士兵们自然是对他有一些成见的,和他开始不一心。

石达开这一出走,他根本打不过满清的军队,到最后二十几万的军队,被他带领成了只剩下几万人的军队,全国各地兜兜转转。

其实本来石达开是有机会生存的,当地彝族跟石达开没有交恶,趁机收买一下彝族人民的民心,帮助渡过难关,但是石达开什么都没做,只是想着如何渡河。

石达开的部队明明已经是深入绝地了,但是部队的领导人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自己孩子出生让自己的部队玩了三天,这恰恰给了满清军队占据北面大渡河的时间,到最后满清军队和当地彝族合起伙儿来攻打石达开的部队,这回真的是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跳河根本不可能,水流非常的急,跳下去就是个死。


大渡河那边是有一座桥,就是后来所说的泸定桥,但是那座桥所在处极其隐蔽,石达开压根儿就不知道在哪儿,他一个刚来川蜀的外地人,怎么会知道,那时候又没有百度。


江水趣谈


最重要的一条,大家都没有说。红军的领导班子是中共中央,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中高级指挥员不少是黄埔生和留苏生。还有强有力的情报机关辅佐,这个是最重要的因素。


泰不囧1


“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毛主席《七律·长征》里的诗句,这里的铁索就指的是泸定桥。泸定桥也叫铁索桥,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杰作,大清为了加强汉藏人民的交流,建造了这座通往藏区的大桥。由于间隔70年先后有两只队伍来到这里渡河,但却得到了不同的两个结果而出名。同样都是5月,1935年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取得渡河成功。而在此70年前的石达开却败亡在大渡河边,所以,大家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夺泸定桥?

1863年5月,石达开率军来到紫打地,就是今天的安顺场。当时,太平军还有200多名彝人作为大军的向导为大军开路。石达开大军到达这里的时间是5月14日,如果当天马上组织部队渡河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石达开的一个妾恰好这时为他生了个儿子,高兴之余,下令部队在河边原地休整,准备庆祝三天。

三天,对于太平军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尤其是生死存亡时的太平军。三天,对于清军来说同样宝贵。大渡河没有给石达开三天的时间,第二天早上便河水暴涨,大渡河真正成为了横亘在太平军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之河。再加上土司王应元堵前,土司岭丞恩断后,太平军前后都不能动。这时,石达开便杀了为大军开路的200多名彝人向导,更加激怒土司军拼死抵抗。最后清军赶到,石达开无力回天,太平军饮恨大渡河边。

石达开没有去夺泸定桥,是因为太平军刚到河边时,还可以渡过河的,所以,没有必要远涉300里山路外的泸定桥,只是他错过了最佳渡河时机而已。等到大渡河涨水时又被土司和清军包围了,这时,再想去夺泸定桥已经不可能了。


秦野雁


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当初若泸定桥过不去毛主席肯定另有打算!决不会重蹈太平军覆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