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外嫁女不可以回乡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头发总也长不长


怎么说呢?

过去我们这里,父母下葬,入土为安,也不让女儿儿媳妇跟着去坟里,现在为了多看一眼父母,为了不留遗憾,现在也让闺女儿媳妇跟着一块去了……

都是父母生的,都是父母养的,父母都去世了,逢年过节去祭拜一下,男人可以去,闺女怎么就不可以去?

什么风俗呀?什么习惯呀!都是狗屁呀!不是提倡男女平等吗?大家不是总是说女儿也能传后人吗?怎么到了这里?连祭拜一下过世的父母都不行了……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反正我们这里让女儿去坟地去祭拜,大多说情况下,还是兄弟姐妹一块去,不过有这种说法,男孩负责整个族人的坟,女儿只祭拜自己的父母……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规矩都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就有变通的地方,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默守陈规,时代不同了…

过去女同胞裹脚呢,现在怎么不去裹了…

过去男同胞留长发,现在怎么不去留了…

过去女人不出三门四户,现在女人顶起半边天…

所以说,没有所谓的规矩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思想在解放,一些老思想老规矩也还改改了,老铁们,赞成的举个小手,


臭小子的春天


规矩都是人定的,更多的规矩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我结婚的时候那会女方父母还基本上没有去男方家的,但那时我岳父母都去了,当然他们也特别高兴,以前嫁闺女只能送人,不能去现场。可现场结婚的双方父母基本上都是到现场的,以前的老规矩都没有人提了。

我大姨子的孩子结婚,当是要很多彩礼,因为在他们那里女孩不参与养老,可他们来山东后发现男女都需要养老后,再嫁闺女就不再要那么多彩礼了,更成要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要了也是小两口的,不付出彩礼的代价就是岳父母也要养老。

说到回乡祭祖,原来是因为回乡不方便,再有就是女方经济不独立,现在的女同胞们都挣钱了,很多比男方挣钱还多,说明自然就腰杆硬了,所以想拜就拜。再不同意,就不看孩子,不做家务,不给钱,你看哪个男方敢再说话。

风俗都是随时变化的。


lihhsd


农村里有种说法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古时对女性的规范。也就是女儿一旦嫁人那就是夫家的人,而以后回娘家只是看望亲人,当作亲戚看待。因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娘家的事跟出嫁女并没太大关联,从而排斥出嫁女回娘家上坟。


甚至在农村里还有句老话说“闺女上坟,娘家无人”,意思是闺女回娘家上坟表示娘家没有后人,没有办法只能让闺女代替。都知道祭祖上坟是农村家族的大事,都看得比较重,搞得隆重代表一个家族人丁兴旺发达。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让人感觉闺女去上坟了,反而丢了娘家人的脸面。 因此这些观念,就形成了出嫁女不能回娘家上坟的风俗,那是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呢?


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闺女顾娘家,两头都不发”,意思是出嫁女如果娘家和婆家都要兼顾的话,两个家庭都不兴旺。要知道古时传统家庭,婆婆的权力很大,儿媳往往只能顺从,因而看到儿媳总是往婆婆家送东西也好,帮衬也罢,肯定会遭到婆婆的责骂,从而导致婆媳关系恶化,家庭不和睦又何谈兴旺呢?而古时上坟祭祖那可是大事,如果儿媳反而去操持娘家的祭祖活动,势必影响到自家上坟仪式正常举行,这样婆媳必然起争执,久而久之家庭矛盾不断。所以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娘家人不允许出嫁女回家上坟,原则上是为了女儿好,还是有点道理的。


但是到了今天,农村生活环境和人民观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习俗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外嫁女只要能够处理好两边的关系,回娘家祭祖无可厚非,这也是出嫁女表达对祖辈的思念和尊重之情的方式,应该要欢迎。


老实巴交乡里人


“外嫁女不可以回乡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如此之说恐怕是少数地方风俗,不能一概而论,同时还要搞清楚是什么规模的祭祖活动,有些活动不让女儿参加,有些活动必须的接外嫁女回家参加。

中国民间祭祖的形式多样,分家庭祭祖和家族祭祖。家庭祭祖一般分清明、中元、除夕(或新春)等,家族祭祖一般按家族固定的时节,大多在秋季和冬季,有的则在特定的日子。

(祭祖图)

外嫁女不参加的娘家祭祖

外嫁女不参加的娘家祭祖主要有清明、中元、除夕,但清明节扫墓时,老人去世的前三年必须参加,称为“挂畲”,在清明节之前,也就是古代所说孝男孝女守孝三年。之后,外嫁女就不再参加娘家清明扫墓。过去,有一些地方对女儿参加娘家扫墓有诸多忌讳,最主要的说法是:因老人疼爱女儿,外嫁女回来扫墓,墓中的老人只“顾”(保佑)女儿,不管儿子,因此,过去女儿回不回娘家扫墓,旁人不会管,只是自家兄弟不允许。中国大部分地方外嫁女参加丈夫家扫墓和祭祖,有的地方媳妇还是扫墓的主角。祭祖时祭品的置办也是如此。

外嫁女不参加清明、中元、除夕的传统恐怕不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那么简单。将这种习俗完全怪罪于当时的那个社会体制和风俗,未必完全准确。清明、中元、除夕的祭祖时间每个家庭是重合的,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放下自家的祭祀不管,跑到娘家去祭祖,只要仔细想想,或者换位想想,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打个比方,如你的妻子在清明、中元、除夕时,放下你家里的事不做,去帮娘家祭祖去了,你会怎么想,家里冷清清的空荡荡的,没有家庭主妇,你家里祭祖的准备工作谁来做?这样,你心里是不是有想法,夫妻之间会不会闹矛盾,或者上升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呢?

(新春祭祖,女人是操持的主角)

从古代的那种社会来说,外嫁女儿已有了家庭,自然要溶入其家庭和家族,应该承担起所嫁家庭的共同责任,而娘家已是另外一个家庭,娘家的家庭一样有嫁进来的女人,同样要承担娘家的家庭责任。古人也就是基于一种家庭的稳定,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这种规矩。再进一步说,外嫁女百年后,或更长的时间后,她就成了所嫁家族的“祖婆”,也成了被后人祭祀的对象,而她曾经的娘家,其后代怎么把将她列入祭祀对象?过去,女人嫁在哪里,她们的家就在哪里,因此,我们现在的人不能以现代社会的思维去要求古人,责备古人。

外嫁女参加的娘家庭祭祖

在过去,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有一个祭祖的仪式,你为“傩祭”,也就是以傩戏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娱祖又娱人。这种祭祖时间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主要是还愿。家庭“傩祭”时,必须要把外嫁女接回来,包括女婿全家人。

“傩祭”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祭祖方式之一。从现在民间的保存的“傩”来看,并非如有关资料和专家所说的那样,傩仪、傩戏、傩舞是为了驱除瘟疫的迷信活动,其主题就是祭祀祖先之礼。“傩祭”是过去民间个体家庭规模最大、仪式最庄重的祭祖,而恰恰是这种祭祖,外嫁女必须要参加。中国民间过去“傩祭”比较盛行的地方有江西南丰、福建邵武、四川、甘肃、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畲家祭祖仪式)

外嫁女参加的娘家家族祭祖

民间祭祖历来比较流行。祭祀对象一般都是必尊要家族始祖,或迁入地始祖,或者历史上对家族作出过巨在贡献的人。有两种祭祖:一是特殊日子,如祖先的生日、忌日,或者家族商定的日子;二秋收后的傩祭。祭祖仪式一般在祖庙中进行,有些家族则在祠堂中进行。有的一年两祭,有的一年一祭,有的两年或三年一祭等等。

家族祭祖除全族人要参加外,大多数地方要接回外嫁女回家参加祭祖活动,女婿可以参加。

总之,历史形成的风俗有其存在的理由,一个家庭就是一大家子,社会关系也比较复杂。如今这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子女比较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独孙子女,男女两方都要兼顾,因此,古老的风俗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是必然的。儿子与女儿都一样,女儿既可以为娘家扫墓,也可以参加祭祖,还可以是主持祭祖的主角。


关山听风


我们中国历史传统就是父权思想,几千年来唯有男性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也就有了宗亲的传统,女人,很多时候只是生育的一个载体,并且女性对家族宗亲起的传承作用就是生儿子,因为男性更能体现宗亲的特性,也更加稳定聚居某一地区,慢慢就形成了几千年来的家族宗亲观念!百家姓实际上是以男方的宗族来体现的,男婚女嫁就是这种传统的表现,到今天为止,我们大多数人都跟随父姓也正是体现宗亲的特点,既然女人是嫁给男人,是大家认可的一种家庭结合形式,子孙后代、祖宗等等概念都以男性作为识别宗亲的依据,于是,女人必须依附夫家而活,女人生了儿子符合传宗接代的条件,实际上女人也就有了依靠!既然在一个大家认可的父权社会,女人是嫁给了男人,以男人所在的宗族作为百年后的依托群体,当然也是受男性后代膜拜,从而保证了宗亲的纯洁性,所以,外嫁女入籍了夫家,就不能打乱约定俗成的男性宗亲传统,大家对生了儿子就是宗亲一员没有异议,生了女儿就要嫁出去跟其他男人结合成外姓家庭!正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区分了外婆外公、祖父祖母的关系,一个外字道尽了宗亲的纯洁性要求,实际也就是男方绵延子孙后代的要求,我们不能打破这个传统,否则,或许许多伦理关系都成了问题,从生理学角度看,男人性染色体是XY,女的是双X,科学地解释了男性宗亲的稳定性,用姓氏来划分宗族,能够避免近亲繁殖,古人发现近亲繁殖后代普遍弱智的现象以后就定下了同姓不婚的规矩,男性宗亲通过婚娶其他姓氏女人生下的孩子更加聪明,因为宗亲的缘故,当然要防止认知混乱,保持宗亲的纯洁性,大家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就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拜祭祖宗,娘家的祖宗有兄弟的子孙祭奠,所谓的女儿回娘家拜祭祖宗极可能会坏了规矩造成认识混乱,所以大家认为这是一种灾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禁止女儿回娘家拜祖宗的看法。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小事,现在似乎许多人不屑提倡传统,如果随意随母姓,颠倒了宗亲观念,极可能第二代李姓男娶了张姓女,实际上这两人是同胞兄妹,你说下一代生出两个弱智儿来咋办?所以,不要整天想着都22世纪了,还在乎这些做什么?我本人决不允许子女跟女人姓!


张炜岸


非也、非也,此种说法不对,我大姑奶年年回家祭祖,甚至连她女儿也回来,热闹哩!

存有此观点的人,胸怀狭窄、思想守旧,认为所谓的“风水”会给出嫁女抢跑,风水会向出嫁女,而不富自己。

祭祖是一种仪式,是对先人的怀念和敬重,出嫁女也是爹妈生的,祭祖实属人之常情,寄托哀思。因此,作为兄弟的理应欢迎。

旧时祭祖作女的不可来,那是封建思想。旧社会男尊女卑,一切事都由男的作主,女的只有唯命是从。什么“嫁出去的女有如泼出去的水”。什么“女儿来祭祖风水会向她家管”等等,纯属无稽之谈,美好的生活,好的“风水"并非一场祭祖就能换来,还不是靠自己的脑袋和勤劳的双手吗?

祭祖在农村是很隆重的事情,时代俱变,残留的封建思想在不断消忘,单位工作的回来祭祖,不少出嫁女也返乡祭祖,和叔伯一起,各家女儿及她们的孩子也回来,一大家庭。小车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再鱼贯而入,场面热闹,祭完了一大家人欢欢喜喜饱吃一顿,就像亲人聚会般,嘻嘻哈哈,畅谈生活、时代,叙叙感情。

这未偿不是一件大喜事。孩儿们也快快乐乐的。

我们这里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祭祖,佳节一到,前家后家,上家下家,竹炮喧天,说句不夸张的话,有如过年、热闹非凡。

时代的巨轮已迈向二十一世纪二千年代的今天,不必拘泥一格,一些陈年老规不必保留,出嫁女也是一家人。遇到事情还需兄弟姐妹一起商量哩,作女的对娘家祖先感情也是挺深厚的。谁个不爱自己的先人呀!

二千年代,思想己划破封建,新时代新观念,欢迎出嫁女返乡祭祖。


逸ys


外嫁女不能回娘家拜祖,是中国旧式礼教产物,嫁鸡随鸡,女儿嫁出就要跟夫家姓,变成了外姓人。

按照旧式礼教外姓人不能拜祭祖先。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旧式礼教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拉丁欧阳


这是传统习俗,女人出嫁后就是夫家的人,是不准回外家祭祖的,致于是父母的,在父母去世的头两年可以拜祭,不要动不动就说现在男女平等,为什么外嫁女不能回外家祭祖,那好既然是男女平等,为什么谈婚事时却要男方有车有房有存款,并要男方购买的房产上加上女方的名字,为什么要男方给天价的彩礼,这时又不说男女平等,赡养父母却说要按习俗儿子养,但父母亡后,遗产要按男女平等法律分割,打仗时为什么又不男女平等,女人为什么不去冲锋陷阵,为什么死的总是男人,现在在中国是一个很扭曲世界观,差不多都是女人们的共识,反正有利益就男女平等,一有什么苦难事就说,作为一个男人为什么不让着女人,男人为什么不挡在前面。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注意是能顶半边天,多么精辟。凭什么一有事就要男人挡,有利益就男女平等


區錦能


这是不可能的,违背纲常伦理。不可能有人这样做。

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不知是哪地方风俗。

(红楼梦 元春省亲 剧照)


过去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也只是说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回娘家要有正当理由,不能是被休才会的娘家。

《红楼梦》中贾元春作为贵妃,皇帝还允许她回家省亲呢!


千百年来,我国封建王朝始终以孝治天下。为父母奔丧乃人之大伦,作为子女如果不去奔父母的丧、拜祭父母,那是不孝,朝廷是要治罪的。话又说回来,谁又敢拦着不让去拜祭父母?真如此,那这个人恐怕就有牢狱之灾了!

就是搁现在,也是违反人格权、身份权的。


所以,不可能有这样的说法和做法。


一株吊兰


在以前的旧社会,对规矩是很看重的,第一个旧社会属于封建社会,社会地位主要由男性决定,因此女性地位底下,无法参与到规定指定行列,这就导致女性没有任何发言权

嫁出去的女,如同泼出去的水,嫁出去那一刻起,女性就不在是娘家人了,而是婆家人,就连姓氏也是跟着婆家,比如张姓嫁给李姓,都称她为李夫人之类的。一年到头只有一次机会携带自己的孩子会娘家探亲,其他时候都不允许。

再一个就是,你是嫁出去的女,你到娘家来上坟,这是对娘家极大的侮辱,娘家人就会被邻里乡亲瞧不起。

如今好了,新中国成立改变了这一对女性的歧视,为实现那些男女平等的先辈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