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考入中科大、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神童谢彦波为何会骤然陨落?

国椦


王安石写过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一个天才儿童未受教育便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同龄人望尘莫及,但长大以后却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泯然众人”矣。

谢彦波就是这样一个一开始“震惊众人”,后来却“泯然众人”的典型代表。

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这个年龄跟很多90后的父辈是一批人,他到底有多天才?小学时被教物理的父亲偶然发现其数理天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学三年级学完初中数学,小学四年级攻克高中数理化,小学五年级拿下大学高等数学,屡次参加高中数学竞赛并多次获奖。

这样的数理天才迅速引起社会关注,专门招收数理天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向谢彦波敞开大门,让他从小学毕业直接进入1978级少年班,这一年谢彦波只有12岁,刚刚小学毕业,与他同届的还有另外两个天才——宁铂、和干政。


此后,谢彦波继续自己的天才之路,15岁考取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士,师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但因为和导师的关系问题,博士没有读完就去了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当时很多人看好谢彦波的前途,认为他会是国内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未来之星,尽管他当时并没有什么独立的研究成果,但谢彦波的天赋异禀让人们对他充满信心。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谢彦波虽是数理天才,却有一项明显的短板——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也就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更麻烦的是,他这次没处理好的是和自己导师的关系,导致的结果是他再也无法拿到博士学位。


谢彦波和导师安德森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矛盾重冲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甚至说谢彦波曾持刀威胁安德森。不管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结果就是谢彦波只得回国。

这时的谢彦波已经无法拿到博士学位,就连国内的博士学位也拿不到,而且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无奈的他只得回到中国科学院,以硕士身份做了一名近代物理教师,后来像普通国家干部一样分房、结婚、生子……从此逐渐远离了公众视线,身上的天才光环也逐渐褪去。


谢彦波的“突然陨落”其实不是偶然,是他个人性格、社会环境共同造就。尽管他拥有过人的天赋,但他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社会也无法很好地包容他这种个性天才,再加上拔苗助长的因素,“伤仲永”的故事再度发生也就不足为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谢彦波11岁考入中科大,确实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级第一期少年班的学生,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

有趣的是,小时候谢彦波并不爱说话,甚至说话的时候被人认为是“榆木疙瘩”。因为他很少用第一人称“我”,比如他一般是这样说话的:“彦波要吃饭”,“彦波要睡觉”。
即便是到了上学之后,他还是不大爱说话,有时候老师要求他回答问题,他也不大愿意回答。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点不大一样。确实,谢彦波小时候看起来实际上蛮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彦波爸爸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级的数学题目。


这让彦波爸爸下定决心指导孩子自学,结果彦波三年级就把初中数学学完,四年级更是把高中数理化学完,五年级已经开始学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了。


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学习非常扎实,不是简单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种。他在小学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高二的数学竞赛,就拿到了第二名。后来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少年班学生,经过测试发现,谢彦波的数学水平相当于大学一年级。

尽管谢彦波在上大学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夺取诺贝尔奖这种说法就言过其实了。首先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很厉害的开创性的工作,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人小时候聪明就说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吧。之所以有这个提法,可能是谢彦波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结合他的聪明和导师的实力,大家都认为他应该能够在以后的科研上有所作为。但遗憾地是,因为和导师不和,最后谢彦波并没有在美国取得特别好的成就。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认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社交能力不一定,或者说不会是最好。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确切的说,人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十全十美。读书就好比马拉松赛,你前段路程太快,那后段肯定难以坚持。

神童谢彦波

就拿谢彦波来说,他是80年代我国公认的神童。那时期很多报刊都报道了这个神童的事迹。在小学3年级时,他已经学完了中学的课程。而到4年级时更是掌握了高中数理化知识,5年级便钻研大学微积分知识了,因此小学毕业的谢彦波足可以上大学了。于是他11岁进入了中科大,15岁进入物理学院读硕士,3年之后继而读了博士。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将来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可惜,他的“马拉松赛跑”前段太快了,到了后段几乎没了力气继续了。



性格的缺陷

因为学彦波有着天赋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他不能很好地与周边的人相处,所以在读硕士时,他跟自己的导师相处不好,于是他一气之下选择了去美国留学。但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的论文答辩通过不了,为此,他不相信自己会有这么差,甚至怀疑导师,然后跟那大学的导师同样没有好好的相处。而当时又发生了北大在美留学生因性格怪异而枪杀他人事件,结果由于谢彦波性格的原因,也被怀疑,于是被送了回来。回国后的谢彦波只当了一名教师。



经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大多数神童都有性格自闭症,他们将自己封闭于自己的世界里,以致使自己完全没有社交能力,甚至有时候搞出极端的事情。

所以,现在国家倡导学校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质能力为主,仅仅笔试成绩好是不行的。作为家长更要懂得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农村孩子应该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城里孩子应该培养做些家务事,做生意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忙看看店里之事。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谢彦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读初中时,我父亲非常羡慕那些中国科大的神童们,一天到晚向我灌输他们的神童事迹,幻想着我也能成为神童。报纸上只要有登载谢彦波等神童的事迹报到,我都要用我的作业本手抄下来。父亲真的是望子成龙,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却两年高考没能上榜。我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觉得好笑。像我,我绝对不会去强求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什么神童,那种机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奖,只可遇,不可求。我辈凡夫俗子,只求过正常人的日子,能读书的尽力支持,不能读的,就只求过好自己的日子,开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现实的。


点点虫虫飞1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出校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干出好成绩。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时,年级里二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我们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连付高都没评上;而我们小组学习差的,还要别人一邦一的学生,后来有贵人相助,调到了某军区总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导。如果不分到军总则一事无成,但分到军总也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会有出息!又如在我们军医学院八十年代就分来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这种人学习成绩肯定很好滴!但后来此博士讲课不行,科研实验也不行,于是就没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绩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严格的说是盒“万金油”!让他搞教学吧,肯定不行,因为他讲话好像嘴里含有一颗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让他搞科研也不行!这盒“万金油”只能到处乱涂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现,不管他懂不懂,先来一棍子打假再说!


老不痴


这样的神童竟然不知道,看来真是孤陋寡闻哪。虽然说不是太关注学术,但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是些什么人,哪些比较牛的人还是知道的,但是这个神童却没能出名,没能一直神下去。

好像记得以前看过,有一个考入少年班的神童,但是是不是他不知道?不过后期就没有以后了。道理说这样的神童,如果一路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但是后期却很平平,这让我们想到了我们读了一篇古代的文言文叫伤仲永的故事,看来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

至于他怎么神童,我们不得而知,他能11岁考入中国大,这是确实是绝大部分人望尘莫及的,但是他却没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创造奇迹,说明他把自己的资质跟聪明都已经用尽了,没有更深层的学习,无论他是读博士还是读的是什么?总之,跟大部分考上学之后,读博士的人是一样了,只是他比我们大部分人提前了几年而已。

成年学习工作之后他却默默无闻了,至少成年之后在学习上没有突出工作之后,在工作上也没太大的突出。今年教师节退休的马云,好像高考儿考了两次,并且数学成绩非常不好,但是谁人不知马云,即使不知道马云也知道淘宝。

这说明,要么不是神童,要么即使是神童这样的教育培养却是害了神童。不知道是普通人培养不出神童还是根本就没有神童,只是透支了以后的才能。


陪着孩子一起学


周围那帮捧他的人把他给害了。安德森也是诺圈中有名的臭脾气,这两人碰一起,你能指望谢彦波能学到啥?理论物理学家的关键是要有突破,若全部是老师灌进去,思维已经固化了,突破的难度实际更多。我儿子二年级交过一篇小论文,他发现他的生日每年的星期数都会往后延一天,他大胆猜想并最终搞明白了这件事。现在他已没这个能力了,因为他对发现问题已没了兴趣。陪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灵感在与现代教育系统的磨合中一点点的燃尽,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捕鱼达人oo7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其实有很多观点需要调整。谢彦波作为一个现象,在80年代被称为奇迹,当时我国非常关注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神童、比如气功。在那个年代容易树立标杆,树立形象。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经常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实,我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闭塞的社会环境造成的。80年代,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社会上对于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记得我小时候(80年代)在农村,外出的人带回来一只电子表,被全村人羡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们对于神童的出现,表现的非常震惊,因为不知道社会上是否还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国外是怎样对待神童。于是将他们尊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维。人们在看待谢彦波事件的时候,期望过大,小时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着将来一定要的诺贝尔奖?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说这些神童为将来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学习,将来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所以我们的思维太过于简单和直接。

第三,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个方面,比如某些人数学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们称之为“特殊人才”,他们从生下来其实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赋异禀。这个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他的优势,而忽略了他的劣势,就比如谢彦波,他数学很好,于是就在数学方面越来越强,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进行教育呢?语文?人际交往?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是要进行教育的,而我们经常是“一俊遮百丑”,而最后受伤害的是他们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人生成功与否不能以最长的优势来定论,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有误差。谢彦波是不是只有获得诺贝儿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骤然陨落?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一定是获得诺贝尔奖?谢彦波在大学教师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没有做损害社会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如果他还在兢兢业业教书,如果他心态平和,与人为善,我觉得其实对他来讲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成功的标志性,而是从人生的长远中来定义成功!


义哥说教育


上帝从来公平,上帝公平的表现之一是:他在创造天才时,特意留了几处裂缝。

最终,能补全这几处裂缝的天才,都实现他们的天才属性,并成了人间最闪亮的星:可未补全者,则会因为这几处裂缝最终“泯然众人”甚至走向毁灭。

生于1966年的谢彦波是中国第一代被冠以“天才”的神童,80年代初,他还曾被预言:是中国最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存在。

谢彦波自小智商过人,他是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也是唯一直接跳过整个中学直接上大学的孩子。11岁这年,当其他孩子尚在小学阶段时,他成了科大的大学生。

四年后,15岁的谢彦波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18岁这年,谢彦波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开始攻读博士。随后,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按照这个学习进度,谢彦波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

可偏偏在所有人都仰望着谢彦波时,他突然在普林斯顿大学受了挫,这个挫并非来自学术研究或者学习,而是来自于与人的相处,没错,在普林斯顿,谢彦波与导师的关系并不好。

谢彦波处理不好与导师的关系显然与智商无关,甚至也与情商无关。在很大程度上,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失败在于:他钻牛角尖!而钻牛角尖则多与过于自我的个性有关。

根据后来的相关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谢彦波的被迫离开普林斯顿是因为他与导师产生了剧烈的争执。而争执的起因,则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有关。

天才的自我总是被开发得很好,这也是他们天赋异于常人的原因,但也正因此,他们个性中的“自我”也远比常人更甚。

所以,当他的论文被导师宣布不能通过时,他的自我便飞快地窜到了顶点:什么,我的成果竟然不能被通过?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整出来的,这不可能,我的世界里不可能有‘通不过’这三个字。

劣势与优势往往能互相转换,到此时,谢彦波前半生的“一帆风顺”反而成了阻碍他成长的负担了。因为前半生太顺,且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他的抗挫能力几乎为零。

随即,谢彦波开始与导师各种探讨争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当天才陷入一种“我永远不会错”的执念中时,他便已不再能看到事物本身而只会进入“证明自己是对的”的执念中。

这种执念强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了。何况物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像数学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证伪。所以,从事物理研究倘还钻牛角尖,是绝对出不来的,因为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无法明确地推翻某些关于物理的错误理论。

而谢彦波博士论文的相关,也恰是这种存在。如果此时,他能再换一个论题,或者换一种沟通方式与导师沟通,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钻牛角尖的人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不会转弯”,他们的不会转弯从来因为思维定式,可可怕在于他们从不认为这种狭隘的思维有任何问题。

这也是天才的统一特征,他们太过聪明,以致于希望用一种解法搞定天下间的一切。这便很有点像今天执着在某本书或者某个学说的一类人了,你无论和他谈什么最终他都会把你带回到他想谈的那本书和那个学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狭隘地觉得这本书或者这个学说足够他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如果他偶然发现有这本书和这类学说解不了的,那么他并不会觉得这本书和这个学说有问题,而只会觉得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很快,被驳回的谢彦波也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他开始觉得:他的论文不被通过是因为这群人搞关系,甚至针对他。这个想法,在其他导师也不认同他课题时被他“佐证了”。

别遣送回国后,谢彦波的行李都是后来被打包送回的。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被送回,是因为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认为,与导师激烈争执且深夜到访导师家的谢烨波存在伤害教授的危险。

回国后,谢彦波始终未从昔日美国的挫败中走出来。他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一切,以至于数年后有人采访他时,他还在絮叨着:

“也许,老外和中古偶人有点不一样,抱团厉害些,得罪了安德森(导师),其他人就都自动不会给发(论文)”。“他们有另外的目的在,只不过不告诉我!”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谢彦波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科学体系都是“神仙(科学家)”们编造的,他现在在试图查找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到谢彦波的这话出口时,在心理学上,他便已经可以被确诊为有严重心理问题了。

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这个世界时,便也意味着他开始无法再真正适应世界。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也是谢彦波进一步证明天才永远不会错的方式:他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一人,如此,便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反对自己了。

而通往那个普罗大众世界的钥匙,他或许早就扔了,毕竟,对于天才来说这个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才是他认为最适合他的存在。


记者李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扬神州,一个叫谢彦波,一个叫宁铂,一个叫干政,这三个戴着红领巾孩子,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轰动全国!

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但三大神童的名气,通过口耳相传传遍大江南北,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谢彦波,名不虚传,在他的学习履历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学,他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11岁读大学,15岁读硕士,18岁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

至此,谢彦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为世纪之交物理学界的领袖,甚至有人说诺贝尔奖对于谢彦波来说,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话下,物理学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并非成功的决定因素,决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还有情商。谢彦波这样的神童,有着极高的天赋,智商对于其发展绰绰有余,但是,情商这一块,就远远落后于智商的发展了,带给神童的,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击。

在大学期间,别的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已经十分重视,谢彦波还在推铁环疯玩疯跑,他实在还是个孩子啊。在读研期间,跟导师不睦,在美国时,安德森心高气傲,谢彦波被他还要心高还要气傲,关系紧张,截断了其留学的路,不得已回国了。

(上图为三大神童)

这,成了谢彦波成功路上的滑铁卢,谢彦波回国后,到中科大做了现代物理学教师,从事现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为祖国培养人才。

即使是现在,还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当初谢彦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发展,人生中没有省略中学的时光,也许诺贝尔奖早就收入囊中了。

谢彦波的回归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宁铂2003年看破红尘出家,据说后来还俗,但还在研究佛学,也做心理咨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离社会,隐居在安徽老家,跟母亲相依为命,足不出户,拒绝一切交往活动。

早慧神童,是天赐的存在,对于这类神童,如何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不让方仲永们“泯灭于众人”,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毕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无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