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2019年在大陆上映的印度高分电影《调音师》,是根据2010年的法国高同名短片改编而来。原版短片通过多处设置的悬疑技巧和开放式的结局,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

印度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被短片的光芒掩盖,它将原版故事进行了本土化的迁移,在剧情的不断反转中把故事线拉长延伸,展现了导演高超的叙事功力。因此这部电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当年度评分最高的印度电影,国内豆瓣上也获得8.3的高分。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卡什为了获取灵感,假装自己是盲人钢琴师。他被邀请到普拉默家里演奏钢琴,不小心目睹了犯罪现场。为了使自己活命,他一路逃亡,然而却不可思议地遇到了一系列荒谬情节。在剧情的不断反转中,充分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纠结和人性的善恶。

影片将钢琴曲作为影片的主题基调,将爱情和悬疑进行融合,在荒谬和黑色幽默的外衣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电影聚焦社会焦虑,直击人心痛点,达到叙事的高潮。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01、对原版短片内核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印度本土化的移植和创新,增加故事张力

影片在原版14分钟的精彩叙事基础上,对核心元素进行保留,同时对叙事情节进行本土化的移植和改造,更加契合本土实际。同时,增加爱情元素推动情节发展,使剧情更为丰富,故事显得更有张力。

第一,作为对短片的一脉相承,钢琴曲贯穿电影的始终。

钢琴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乐器,能够实现不同音域间的变化。因此电影通过钢琴的作用,对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烘托。电影延续男主人公阿卡什钢琴师的设定,通过他在不同场合钢琴曲的弹奏,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剧情的转折。

电影中,阿卡什刚开始入职弗朗科餐厅时演奏的歌曲是轻松愉悦的,侧面彰显出主人公的心情。但当他目睹了凶杀现场之后,心情有了剧烈变化。虽然没有旁白补充,男主脸上戴的墨镜也隐藏了他的内心世界,但是钢琴音乐的急切反映了他内心的焦躁烦闷。

电影中钢琴曲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曲目,而是对故事情节的变化起了承接和标志性的作用。男主角在不同情节下表演的不同曲调,做为情节的补充和渲染,在画面和视听语言的结合下,给观众带来强大的冲击和奇特的视觉观感。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第二,添加印度标志性歌舞元素,同时进行创新和融合。

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歌舞元素,电影当中常会出现大段的歌舞表演。而本部影片对这种元素进行了一次新的融合。它并没有突兀地展现跳舞场景,而是将其与歌唱家普拉默的过去相结合,以歌唱家回看自己代表作的方式呈现,同时又补足了人物背景介绍。

为了将歌舞移植地更为巧妙,影片采用男主角阿卡什在餐厅里钢琴弹奏时,大家的歌舞狂欢场面,以一种情景化的方式将歌曲融入其中。影片当中至始至终的音乐,也使得歌舞元素变得更为丰富和强大。

通过对印度传统歌舞元素的创新和改变,使得电影与剧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但不显得生硬,反而提升了电影的美感和氛围的烘托。

第三,悬疑基调上加入爱情浪漫元素,使影片反讽意味更为浓厚。

原本的短片中,主人公只是一个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同时又胆小懦弱的盲人钢琴师。而在本电影中加入了爱情浪漫元素,在美好爱情的背后,与人性的恶进行反衬,形成鲜明对比。

阿卡什在扮演盲人的时候遇到了苏菲。苏菲迷恋上了帅气又富有才华的阿卡什,在欢快愉悦的音乐烘托之下,电影的浪漫气氛达到了高潮。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爱情片的时候,剧情却急转直下,迅速转入了悬疑和荒诞的情节,前后对比使故事显得更为精妙。

在影片最后的10分钟里,又一次进行了两人的异国重逢,当恋人重新相会的时候,电影的开放式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男主角的一个动作让观众又开始怀疑他是否对心中的所爱苏菲再次撒谎。爱情的背后却是男主角不断的谎言,这就将人性的恶一面知识之中,贯穿在电影的事中,使得人性善恶间的游移揭露无遗。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02、在原本短片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在刻意为之的叙述圈套上,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剧情之所以能产生精彩而出人意料的反转,在于其刻意为之的叙述圈套。通过有限的叙事视角,巧妙地将观众的心理拉入剧情之中。通过悬而未决的谜团,给观影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一,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因此男主角想让观众看到的,才是我们看到的。

为了将真相遮蔽,因此电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男主角阿卡什既是故事的实际参与者,同时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故事的真假可以由他随意塑造。

在对苏菲讲述他在逃亡过程中的事情事时,他与医生的争执,西米最终的车毁人亡,都是通过阿卡什之口告诉观众的。所以说,我们所了解到的真相不过是阿卡什的口述。这就使得事情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当影片最终,阿卡什将易拉罐用拐杖踢开时,观众就对他的讲述产生了怀疑,到底阿卡什在说真话还是撒谎,他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视力恢复的。在阿卡什的讲述和镜头的矛盾中,观众对于剧情产生了怀疑,在电影抛出的谜团中产生困惑,进而将悬疑感无限延伸。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第二,观众先入为主的观影心理,进一步认同男主角的讲述,从而走进男主角的叙述圈套。

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是一个双重视角。通过镜头的客观呈现和人物在看镜头时的主观意象,双重作用完成了电影的叙事过程。

由于阿卡什在影片中对自己的定位进行了一种美化。他给自己塑造的形象是,为了追求艺术之旅而去伦敦实现梦想,因此他不得不假扮成一个瞎子。再加上他英俊的脸庞,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欣赏,原谅了他对世人的欺骗,反而对他产生了同情。

阿卡什被害失明之后,他就成了一个社会上的真正的边缘化人物,无依无靠。异国他乡漂泊时,恋人已经有了男朋友。观众对他的角色再一次产生了同情。观众通过先入为主的观影心理,在自身的同情下对男主角的形象进行想象和美化,这就为他话语中的叙述圈套提供了可能。

在镜头和观影者的主观臆想下,电影成功将观众引入叙事圈套,为剧情的反转和高潮提供了可能。

第三,开头和结尾的精心设计,以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猜想和想象的空间。

阿卡什的语言当中有很多是谎言,但是真相到底如何,影片却没有直接进行揭示。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只兔子的形象,通过隐喻和镜头的对称,将情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但接下来,观众还为阿卡什的高尚人格和不幸遭遇唏嘘不已时,镜头却恍然一转揭示了真相,观众发现阿卡什可能并没有失明。

但影片的高明之处,却是没有直接揭露故事情节。影片中,没有交代阿卡什到底什么时候恢复了视力。西米的结局到底如何,阿卡什所说的哪些是真相哪些才是真正的谎言,这种悬而未决的开放式结尾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种留白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意犹未尽,也使影片增加了悬疑强度。观众看完电影之后,还会继续萦绕在情节当中探讨影片中的真相,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悬疑性。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03、带着污点的众人和不可思议的荒诞情节,揭露人性的善恶,展现命运之手对恶的惩罚

一部优秀的作品并不是它的情节设置有多么完美。只有带有深刻的主题内涵,揭露更深层次的意义,才能使这部作品更有探讨的空间,延伸作品的广度。

第一,真实的人性是在善与恶之间的游移。

影片通过悬疑故事中每个人的善恶,来揭露人性当中最隐秘的所在。导演并没有将人物放在完美的道德框架里,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人性的污点,在善与恶之间不断摇摆。

主角阿卡什起初就通过伪装盲人获得苏菲的爱情。而后来与苏菲再次相遇的时候,他又进行了撒谎。在整个故事情节中,除了西米和马洛这样的大反派外,影片中出现的小男孩以及想割掉阿卡什肾脏的医生、萨库和司机莫里,无一不是人性贪婪的代表。

但是影片中的坏人又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

萨库虽然渴望金钱,但是面对司机莫里即将失去生命的时候,内心早已忘却了金钱。当医生发现阿卡什救了他命之后,人性善的一面又被呼唤出来。而大反派西米作为一个狡猾残忍的形象,听到阿卡什妄图解救她的话,内心有所触动,但最终她还是准备去杀死阿卡什。

人性是善与恶的统一,呈现出一种灰色地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无完人,到底是善还是恶,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最终选择。

原版短片艺术评价极高,《调音师》何以成功改编

第二,以不可思议的荒诞情节,揭示了命运这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进程。

影片名称又译为《看不见的旋律》,而命运就是一个无形的旋律,操纵的每个人的人生。影片里代表着人性之恶的人物,无一不在最终受到了命运的惩罚。

偷拍阿卡什的小男孩挨了苏菲响亮的耳光,而司机莫里最终失去了生命,萨库也失去了挚爱,两个人机关散尽却人财两空。大反派西米狡诈贪婪,最后却开车的时候出现了意外。虽然这个结局可能是男主角的谎言,但无论是开车意外还是被医生割肾,西米最终还是逃不掉悲惨的命运。

而另一方面,命运有着偶然性和不可捉摸性。西米开车准备撞死阿卡什,没想到与奔跑过来的兔子相撞,最终翻车人毁,而对方却安然无恙。在这一情节设计上,可以看出命运并不是可以操控的,意外时时会出现。

在影片的荒诞背后,从恶人遭到命运惩罚的结局,揭示了人性之恶必将受到严惩。命运是不可捉摸的,对恶之花的惩罚也许你暂时看不到,但迟早都会到来。

结语

影片虽然以爱情外衣进行包裹,期间又展现了各种荒诞情节,但故事内核却非常严肃。电影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击破人们对人性和现实的美好幻想。影片中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切勿被利益和假象轻易蒙蔽双眼。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意才不会被恶意取代,自私才会被揭露,混乱才会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