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

活动中心17653708


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至察”与“无徒”是什么意思?“至察”就是完美觉察,“无徒”就是没有同伴或者同类。也就是人如果以完美的眼光来要求或者去判断事物就总会感觉到缺憾。总感觉到找不到同类或者同伴与自己同行或者同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每个人都有其弱点,如果你对别人必须要求太完美才能与其相交,那么肯定是无人能够达到这要求的,这样就没人能与你打交道了,所以也就没有朋友了。换位思考也是一样的道理,别人要求你是一个完美之人,你够完美吗?答案也是不够完美。

曾经有个故事说:有个男的很有钱,他吩咐他的助理要帮他找个伴侣,他要求这个女的要长得非常漂亮、心地善良、听话、有文化、能说会道善解人意、会说好多国家的语言、有个性等等好多要求,这位助理为了满足他的要求找了很久,最后这位助理把一台智能机器人推荐给他,说只有它符合你的全部要求。这位有钱男看见后一脸懵逼!

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去交朋友,你觉得你很聪明,必须交一些各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朋友,容不得这个人有半点细微过错或性格上有细微差异,总是过分要求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标准要求,那么最后是永远交不到朋友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与人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过分要求别人,也没有人会与他相处,这样会把自己与别人完全隔离起来了。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人与他交往的,因为谁也不会与老是挑自己毛病的人在一起的。

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不管自己有多厉害,都要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去面对一切,去和别人相处,去和别人交朋友。何况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平凡人。








智宇思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人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藻类水草都没有,食草鱼类无法生存,那么食肉鱼类也就无法生存,再者极其容易被岸上捕猎者,诸如水鸟,狗熊,人……发现并捕杀;人太过于锱铢必究明察秋毫了就会招致祸端,被众人孤立,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曾国藩早年刚正不阿,尽善尽美,力求做千古完人,眼睛里容不下半点沙子,(曾经进入大清府库清点银两为正视听把自己衣服脱了个精光)今日弹劾这个官员徇私舞弊,明日举报那个官员贪赃枉法,搞得大半个朝廷都风声鹤唳鸡犬不宁人人自危,以至于最后别人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被孤立了很久,及至不惑之年才慢慢悔悟……



楚襄蛮


水太清则无魚,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此语为古圣人名言被收录在增广贤文之中。

此语为提示做人处事的原则,也为道法。

水大清则无鱼:水太清则为清澈見底。其意不在有没有营养而是在于能不能藏身。因为水清而可看到底,那鱼儿如何能够藏身而生存呢?

人至察则无谋:人过分的聪明,智谋超群,能提前预知(猜透)洞察天下之事,能提前看透别人的心思和打算。能提前判断出对方的目的或行动路线。这就说明你是一个可怕的人或对手。(如诸葛亮和周瑜一般)。

另外过于至察的人,因为你太聪明达思了。你的智谋别人往往不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谁愿意和你同谋共事呢?如是这样,成就和智慧永远都属于你,别人还怎么踉着你混,别人何时会有出头之日呢?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世界上本就有聪明和愚笨两种人。没有聪明显不出愚笨。没有愚笨怎会显出他人的聪明。

世界上若是把聪明的人减去一半,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愚笨之人了。因为世上就一半聪明人,一半愚笨人。若一半聪明人也被减去,那就说明天下都是一样的愚笨之人了。也就分不出贤愚和贵贱了。


福自福地來wjf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一语出自于《汉书.东方朔传》。它是古人们从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今仍然颠覆不破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喻一些精明能干的人,屁股头上挎算盘,过分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会换位思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干,计较别人的缺点与过失而不能容人,小气并且还吝啬,小肚鸡肠。一切事情唯我独尊。


说实话,社会上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孔圣人活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则很难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而人也是一样的,俗话说得好,难得糊涂。做一个有方向有准则的人虽然是极好的,但有时过得太明白了也会让自己感到累,在必要的时候放下身上那些所谓的原则对自己和他人或许都是一种好处,若是活的太精明,凡事都要算得特别清楚的话,也会让周围人觉得你活得太严肃,不好相处,这样的人也很难相处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与其和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相处,实在是累。不如敬而远之,不屑一顾。惹不起还不能躲起来吗?

知足常乐于湖北钟祥市2020.2.5日


知足常乐0724


这句话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从整个这句话来看,就是用一个类比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内涵。

这句话源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的记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在这里有洞察、知晓的意思;至,极致;“徒”,可以简单理解为徒弟,在这里的意思比较宽泛,也包含同一个阵营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话就不会有鱼;人看得太清、太计较就很难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郑板桥有“难得糊涂”的名言,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深谙此道,他强调用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业。一次,孔子带弟子云游讲学,路遇一个酒馆,便要求弟子去酒馆讨要点吃的。酒馆老板听说是孔子的学生,便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来考他,允诺他通过考验便可以随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题沾沾自喜,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字太简单了是“真”字。老板摇了摇头,弟子不解地去请教孔子,孔子看后说,这个字念“直八”, 老板大喜,不绝称赞。

弟子不服,这个字明明是“真”字,为什么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说:为人处世,无须事事较‘真’,你非要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这个观点在其思想体系中多有体现,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无不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人至察则无徒”并不是是提倡毫无底线的和稀泥行为。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既要秉持宽容之心,又要坚守底线思维;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则,又灵活运用完成任务;严格律己,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宽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则无徒”的本意就是规劝人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无论是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是组成团队的个体同样重要。

对于团队的领导者者来说,秉持宽容的态度待人,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团队的整体氛围轻松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结果就是给团队成员带来巨大压力和不适,终日的谨小慎微就会产生逃避心理与抗拒感。

对个人来说,如果眼睛只盯着别人的不足,斤斤计较于鸡毛蒜皮的事,无疑是一种没有朋友的行为。

恪守底线原则的至察

在保持宽容的心态同时,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要有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水至清。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水至清的原则和底线就是整个团队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领导者个人领导力的体现。它能够为团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坚实的基础。

对个人来说,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别人不一定认同。

不断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与生活中,除了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外,还有对于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谓“自察”,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自己的力量。严于律己,积极改正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对修身立德的促进。所谓“修身齐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满必亏,泽满则溢。

刘邦曾这样评价自己: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的这段话,深刻的论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为他对自己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他看到团队其他人的长处并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还通过一个“至”字表达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明方向。也就是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无鱼”、“无徒”,如何做才能“有鱼”、“有徒”。虽然这句话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如今它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燕子的涛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礼记》,意思就是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对别人太过严苛,就容易没有朋友,甚至伤人伤己。

坦白说,很久以来,我更熟悉的是前一句“水至清则无鱼”。只是偶尔的一次听闻,方才真正理会到 “人至察则无徒”的深刻内涵。

1、看清一个人,只需一个小细节

听说过这样一个姑娘,为人热情,做事也热情,确是个好人,但太过精明,事事计较。所以她不是不愿吃亏 ,而是压根不吃亏。

比如,平日里朋友一同出行或者聚会就餐,不管是谁先去结账,她都会拿过小票看看,然后几角几分地算出来,甚至帮忙刷个公交卡也要报出费用。当然时下流行的AA制,大家在一起亲兄弟明算账,谁也不亏欠,总比一本糊涂账好。

然而,有次别人帮着她从境外代购了一瓶化妆水,而她居然翻出购物小票,算出购买之日的时时价位折成人民币给了对方,还另附了一句:我这样算你不吃亏,我也不讨巧。结果弄得对方很是尴尬。

其实,一瓶化妆水最贵能值多少钱?而信任和友情确是无价的。一瓶化妆水,看清一个人。

可见,做人不能太精明,否则怎样深厚的情谊也会渐行渐远的。要知道,用自己看上去的小聪明,来对待别人的宽厚,实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成就一件事,只需把握一个标准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值得用一生去学习。

但是,把握好一个标准,就不会有太大的落差。这便是:

与人交往,不能太聪明,过于聪明的人会丢失朋友。和人相处,不能太“愚拙”,愚拙的人会被算计。

做人要懂得包容 ,要善于接纳,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切不可太过主观。毕竟,千人千面。一味地附和,就是缺乏主见,就是没有原则。

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张幼仪和徐志摩。即便徐志摩为了爱情抛弃了原配张幼仪,但是张幼仪离婚后依旧能够和徐家的二老和睦相处,甚至在关键时刻为徐家人助一臂之力。这看上去有点不能理解的行为,不是张幼仪的不计较,而是她的宽容和仁爱之心,彰显出她骨子里的坚韧和温情,用胡适的话说:张幼仪是个奇女子。是绝对令人欣赏的,也值得钦佩的。

而徐志摩呢,为了林徽因而离婚;为了陆小曼这个花钱的主,使得自己的父母伤心失望,使得自己的生活一片散沙。一生追逐爱情,却被爱情折磨得几近失去了尊严,年纪轻轻地因爱而离去,是遗憾更叫人反思。

可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该聪明时绝对不可以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切不可摆出一副聪明的样子。

写在后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刻意,就会得不偿失。做人如此,做事已然。人,不能太精明,更不要把事情做绝,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何况,没有人是傻子,有的人选择缄默,是为了给对方留下余地和台阶下,罢了;有的人选择包容,那是因为他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如烟


“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全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干净了,没有水草,没有水中的虫子之类,鱼就不能在此生存;人过于聪明了,就没有朋友了。

这两句话最早出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原文是“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来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又有引用:“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帝王王冠前垂下的旒,就是为了遮挡视线,不要看得太清楚;塞上耳朵,就是为了不要听得太明白。水太干净了就没有鱼生存了,人太聪明就没有朋友了。原意是劝诫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能过于严苛,要有宽容之心。

现在这两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精炼成了成语:水清无鱼,人察无徒。凡事要辩证地看问题,同一句话,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对立统一。

一、自作聪明的人无徒

我们身边是不是常常有这种人,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有便宜沾的时候冲在前面,不能获得利益或有损利益的时候缩在人后。他们这样的人耍尽心机,还自鸣得意,觉得自己聪明绝顶。但是谁又是傻子呢?厚道之人看破不说破,但也会保护自己,对这些“聪明人”敬而远之。

我就是个比较“傻”的人。有个同事很精明,工作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工作量就像一块蛋糕,你少吃一口,别人就要多吃一口,总量是不变的。大部分的工作我做,但奖金还要平分。他这个人占不到便宜就是吃亏。要命的是他口才好,在领导跟前处处彰显自己工作多么勤劳,工作质量多么高。我只想永远避开他才好。

二、求全责备的人无徒

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对别人要求过高,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别人做事但凡有点小瑕疵就忍受不了。注意了,你的上司如果是这样的人,就需要委婉地提醒他(她)人察无徒了。

还有一种人,他对别人的评判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他过分要求别人的言行要符合或者满足自己的标准,否则就觉得别人是错误的。需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呢?百人百性,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而且某一个人的评判标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此时如果不能心怀宽容,那么注定朋友会离你而去。特别是在这新世纪的时代,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更要求同存异才能相处长久。

作为家长或单位的领导,有时候更要“难得糊涂”,俗话说:不聋不痴,不做阿家翁。

三、但也不能姑息养奸

该“至察”的时候也要“至察”,凡事不能过于认真,但牵涉原则问题就一定要认真了。对于违反道德规范或触犯法律的人或事,我们不能遮蔽双眼,塞住双耳。无原则的原谅,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四、还要适可而止

凡事要把握“度”。水要清,但不能过清;人要察,但不能至察。留有余地是最好的“度”,有句俗话,“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以上是我对“人至察则无徒”的理解。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后女子淡看云起,欢迎批评指正!


淡看云起


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原则态度。

出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是形容说人太多余苛责精明就不会有伙伴,这里“徒”指的是朋友的意思。

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过于清澈的水,水里就不会有鱼,人如果太过于精明,就会没有伙伴和没有朋友。此后这句话延伸来形容,太过泾渭分明的人反而不被众人喜欢。提醒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会让大家觉得这人非常不包容,总是太过苛责,所以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愿意和相处了。


延伸

  1. 这句话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主要是奉劝一些锱铢必较、对他人过于严苛的人。却他们多给人留一些余地。生活里有很多人比较咄咄逼人,精明算计,容不下他们一分一毫的差池,极为的严格,以至于大家和他交往起来十分的畏惧 。

  2. 形容另一种看透还喜欢说透的人。人的本性也是喜欢伪装,总喜欢拆穿别人的人,也是非常尖锐的,这容易让人很不安,总觉得自己会被看透,所以也不喜欢和他相处。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没什么朋友了,凡是都要有度,就算是他们出发点和角度都是对的,太多咄咄逼人,也是不太好的。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这个意思。


艺文范style


现在收藏刘文西王子武范曾吴修崔如琢的人多一些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家、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通古今之变。

崔如琢,美籍华人,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1944年生于北京。幼拜师郑诵先习字,长投李苦禅门下学画。1981年怀揣800元美金,带着梦想行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始涉足书画、收藏、鉴赏等领域。11年后旅居香港,9年后再度回归故乡——北京。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崔如琢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心系祖国,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反对台独,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胸怀国内民众,关注国内和谐。

吴 修,中国陕西籍公益画家,国际六大策展人之一,评论家,鉴定家,收藏家,张大千门人,著名作家,全球十大著名风险投资家之一,【艺商联盟】主席,【陕西老乡会】会长。

原名吴海栋,祖籍陕西凤翔人士,号雍州散人,字后山,美术学硕士,早年师出名门,曾留学海外,【国际商盟】创始人,【吴修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目前在全球233个国家与地区有商业分支机构与工作人员。

吴修先生在海外与国内政军界、娱乐圈、艺术界很有影响力。

吴修先生作品多被国内外总统、高层政要,明星,商界人士收藏,2015年瑞士警方曾破获一宗长期跨国仿作贩卖吴修书画案,让这位隐居多年的艺术家走进中国百姓的饭茶闲谈口中,目前各国艺术市场冒名仿作很多。

吴修、范曾、崔如琢2016年被网民誉为中国当代三大家。

官方传言吴修为人孤傲、拒绝媒体专访,很少参与艺术界活动、目前国画4尺价格600万~8500万,性格古怪,一画难求,从不复制,中外各国政军商界每日坐飞机登府求作达官权贵名流很多,多是失意而归。





阿瓦书屋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谚语、格言,特点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引用这些句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这类格言、劝世文尤其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句。

《增广贤文》中收录了这句话,但是最早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是班固的《汉书》,一个是《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这句话使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重点在后一句“人至察则无徒”。


字面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没法生存,人太精明了,就没有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水太清,里边没有营养,鱼就生存不了。一个人太精明,斤斤计较,对人要求太苛刻,别人就不敢靠近他,不愿跟他做朋友。

这只是字面的意思,那么背后的涵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认真,或者“难得糊涂”,我认为这完全是误解。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至察则无徒”呢?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要让我们装糊涂,不要认真,而是劝告我们做人要宽容大度,要有容人之心,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致来说,宽容有内外两方面的好处:

1、 对内

古人有“心宽体胖”的说法,放宽心胸,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没必要跟人计较。

幸福主要依赖于身体的健康和内心的平和,心胸宽阔的人,内心也更容易保持平和,从而也就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 对外

李斯曾经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缺陷,因而人与人之间存在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不仅可以避免很多纠纷,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