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40多岁的徐伊万和自己的老婆张璐离婚了,他们从创业到结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越来越多。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这其中包括有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但我认为追根揭底徐还是徐伊万对老婆张璐的控制欲太强,张璐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也是电影《囧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笑笑一过,但仔细想想,在生活里,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曾经被改造,后来想要去改造别人的人。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在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博士 和克雷格·巴克 所著的《原生家庭》中,表示一个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萨提亚也曾表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我想,我们之所以总想去改变别人,是因为我们身后都一对“操控型父母”。

1.什么是操控型父母?

他们总是用她/他认为,来代替我们的想法,一些父母因为遗憾没有活成自己曾经想要的样子,而去要求孩子照着他们心中所想的样子去成长。

就像电影里,母亲自己认为吃番茄好,所以不停给徐伊万吃番茄却不曾问问他是否喜欢。

虽然影片并没有讲述徐伊万的童年,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徐伊万的母亲,和很多操控型的父母一样,他们从孩子蹒跚学部的时候,就开始控制他,不让他走到街道上,但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母亲的这种操控只能说是谨慎,但当孩子成年了,母亲依然如此“操控”,那么,适度的控制就变成了过度的控制。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生活里,有很多的父母,他们从来都不曾尝试去倾听孩子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十分狡猾阴险,还经常把自己的控制伪装成为对孩子的关心,总是在教育子女时,名正言顺地用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来开头,去干涉和操控子女的生活。

这类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而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他们永远不会消失。

甚至以一种简单直接,毫无掩饰的方式来控制你:

按我说的做,否则我就再也不给你钱花!

如果你违背我的意思,就等于在我的心口上插一刀!

这类父母甚至一度将这一切都归功于爱,因为爱,所以忍不住要去控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控制欲,是因为,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父母们开始害怕被遗弃,害怕孤独,他们想要的是子女们永远的依赖。

在电影里卢小花和儿子的关系并不好,儿子结婚以后,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儿子很少回家,以至于家里的门换了锁他都不知道。

和很多的控制型父母一样,卢小花要做的,就是让子女自觉自己还是个孩子,这样她就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成为儿子依赖的大树,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很多控制型父母培养的子女,在成年以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产生一定的模糊,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在《囧妈》中,卢小花不停的给儿子嘴里塞小番茄是这样,卢小花因为个人主观意见,而不让儿子,接近俄罗斯美女同样如此。

面对母亲的控制,40多岁的徐伊万显得无力反驳,但事实上他的心里,曾无数次想要逃避这样的控制。

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快,有时候该学会适当的放手,但往往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做不到。

2.“操控型”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因为长时间被“操控”,孩子失去了父母的鼓励,失去了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的风险,而觉得无助和不满足。

对子女而言,取悦父母就成了一场永远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他们时常把孩子当做能力不足、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来对待--尽管他们的这种认知与事实并不符——却以此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所以,不管孩子多么的努力,都无法到达父母心中的终点。

就这样,当父母给不断对孩子施压,控制,甚至摧毁他们的感情,令他们产生胆怯、内疚好控制他们时,他们的面前就只剩下了两条路,一条是投降,一条是叛逆,但不管孩子们选择哪条路,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脱。即便叛逆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解脱,但事实上,叛逆和投降是一样的,我们依然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

在《囧妈》里徐伊万白手起家,四十多岁就当上了小老板,生意做到了美国,也算是小有成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们眼中小有成就的人,在母亲卢小花的眼里,依然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

在她眼里,儿子所有的事情都是问题,他的婚姻,他的身材,他接不接电话,生不生孩子都是问题。在她眼里,儿子就没有让她放心的地方。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就这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妈妈的“控制”下,瞬间变成了拥有成人外表的无助孩子,他不停地跟母亲互怼,甚至一次次想要冲破母亲画下的牢笼,做出违背内心的举动,但即便选择了叛逆,他依然没有摆脱母亲的控制。

生活中,像影片里,卢小花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常常将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明明是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却要说,不是我要管你,而是你管不好自己。

最终,让孩子在父母的管控下,努力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父母就这样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他们会随着我们一同成长。

就像《囧妈》中的徐伊万那么努力的想要摆脱母亲的操控,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成了和母亲一样的操控者,在混上和家庭哥哥方面饱受折磨。

就像武志红说的: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法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

3.“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纪伯伦曾说过:“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原生家庭》直面家庭真相,“操控型”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如果你是一位“操控型”的父母,就请在子女可以把我自己生的时候,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因为他们又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灵魂。

你有属于你的梦想,但不要把这一切都强加到他们的身上。只有当你做出改变,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控制权时,对孩子,对你都是一种解脱。

在《囧妈》的最后,卢小花跟儿子经过6天6夜的相处,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他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小孩,他是个大人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她知道因为自己的操控,对儿子婚姻和生活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她选择了放手。

结果,当她不再对儿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后,自己跟儿子的关系反而变得越来越好,儿子甚至主动邀请妈妈和自己一起住。

因为,得体的退出也是一种爱。母子一场,是生命最深厚的缘份,深情只在渐行渐远中才真实。

最后,把《原生家庭》这本书送给那些正要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在这本书中分析了很多如“操控型”这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类行为是如何伤害并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的。

但书的主旨并非在控诉这类父母,而是传授你如何应对,让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人重新获得勇气和力量,从“有毒父母”的模式中解脱,重获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