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昨天,有一篇文章火了,是黃奇帆先生寫的關於《新冠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和製造業復工的幾點建議》,他在其中重點提出了一點,就是建議取消公積金,為企業減負。

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他原話是這麼說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是1990年初從新加坡學來的,現在我國房地產早已經市場化,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了提供房貸的主體,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取消他就可以直接為企業和職工降低12%的成本。當然黃先生說取消住房公積金,並不一定是降低福利,他還鼓勵企業實行年金制度,然後用於投資,最後成為社會養老金的有益補充。

在大家的薪資結構中,住房公積金是按照比例來的,比如一個人稅前工資是1萬元,那麼最後他拿到手的差不多是7600元,養老保險支出800,醫療保險支出200,公積金支出1200元,此外還有個稅,除了個稅之外,其他三項支出單位也有跟著繳納,養老單位交1900,醫療交1000,住房公積金單位也是交1200,所以單位的實際支出是14300元,而員工只拿到7600元。這幾乎差了一倍。月薪兩萬單位更是出了28600元,而員工拿到手還不到14000,當然住房公積金也有上限,到2776元的時候,就不再增加了。而這也成了一個隱形的福利,有些事業單位拿到手的工資不高,但是卻給了很高的公積金。暗地裡發了一筆錢。

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這次疫情,讓民營企業家都紛紛哭窮,有人算賬,人力成本佔到60%,其中員工工資部分是40%,社保公積金加起來就20%,而且說好的可以緩交,但很多公司留在賬上的錢,卻都直接被自動划走了,人家最後又解釋,說只有現場交的才可以緩交。這又打了很多企業一個措手不及。資金鍊更加緊張了,所以其實大家就都盼著,政策趕緊落地。當然,指著最近出臺取消公積金的政策已經不可能了,現在大家呼籲的是,希望能變成個長期政策。支持的人有這麼幾個觀點。

1、現在很多人壓根就買不起房了,所以有一大筆錢被強制壓在公積金裡面,不利於擴大消費,而且也不太合邏輯,明明是我自己的錢,你卻不讓我用。這憑什麼?

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2、企業負擔太重,而且付出那麼多錢,員工還不領情,員工看到的就是拿到手的部分,而企業考慮的確實實際支出部分,這中間差了一倍,所以需求根本不匹配,員工就覺得我拿7000多,幹7000多的活,而企業卻覺得我給你的是14000好不好。

3、把公積金取消,這部分錢直接給到個人,將緩解很多人的生活壓力,企業掌控也更靈活,比如最近這樣的疫情爆發,很多企業都跟員工商量半薪休假,共渡難關,但如果公積金社保在這擋著,員工半薪了,但是社保公積金還要全額繳納。這就有點太說不過去了。

當然反對的也不少,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

1、企業沒那麼好心,不讓強制交公積金了,企業也不會把錢給你。

2、對於很多存不下錢來的年輕人來說,公積金還是個強制儲蓄,如果沒有公積金,那麼這些年輕人就更存不下錢了。

3、公積金貸款現在還是有利率優惠的,如果沒有公積金,商業銀行貸款就太貴了。很多人的買房夢就更遠了。

好像大家都有道理,但其實核心的利益大家都沒說,對於市場化的工作來說,取不取消公積金其實無所謂,因為大家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考慮公積金的因素,企業也會考慮招工的問題,一個人工資是市場決定的,並不是企業主自己決定的,你要是真值15000,他給你1萬你肯定不能幹,如果沒人願意要你,你對他也沒什麼用,他給你2000都多餘,所以這些市場化的工作,一旦取消公積金,這些錢基本都會進入你的工資裡。對你來說損失的可能就是那部分公積金的貸款利率差,在中小城市這個很重要,公積金貸款,對於買房還是有重大意義的,但在一二線大城市,公積金貸款已經快淪為雞肋了,幾十萬的貸款,對應幾百上千萬的房價,基本起不到太多作用。甚至有很多大城市打工者,已經快死了買房這條心了。那麼取消公積金,就對他們很有利了。


你支持取消住房公積金嗎?


而最不樂意見到取消公積金的,就是非市場化的工作,比如我們提到到公務員編制,事業單位編制,國企編制,這些都不是通過市場配置工作的,這些人的特徵就是經常會說單位,而不是公司,經常一個單位就幹一輩子,對他們來說公積金就意味著福利,而且是一個隱藏的福利。收入都陽光了,唯一能偷偷發點錢的地方就是公積金,一旦取消公積金,他們也不可能跳槽,而這些單位也不敢把這些檯面下的錢,拿到檯面上,所以對這些人來說必然意味著巨大的損失。必然是拼死反對。

都說你無法通過道理說服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利益根本不同,所以看到大家的利益完全分化,這個事的爭論也就不可避免,再怎麼爭論下去也沒有意義,雖然大家都知道,公積金其實就是窮人補貼富人的工具,是那些根本買不起房的人,幫助那些還買的起房的人。他從制度設計上其實並不是特別合理,但關鍵是設計的人,基本都是受益者。所以估計公積金不可能會取消,能降下來一點比例就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