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從“下山”開始


12月20日,兩河口鎮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兩村282戶村民個個喜笑顏開,他們迎來搬遷後的第二次村辦特色產業合作社分紅大會。

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楊奇智的新家,也是山背、羅灣村282戶1182個貧困人口的新家——山水雅苑。走進小區,白淨的樓房,整潔的過道,內容豐富的文化牆,一一呈現在記者眼前。

楊奇智說,“我們原來住的地方,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面;田是蝸牛田,掛在半山間。而且海拔上千米,不通路,只能靠雙腳行走,從鎮上回家,得3個多小時”。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也成了這裡脫貧路上的絆腳石。

近年來,宕昌縣開展精細精微精確的“繡花式”扶貧,通過易地搬遷插花安置等措施來“挪窮窩、拔窮根”,切實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

(一)

就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遠處,騰達實業宕昌扶貧車間的廠房格外醒目,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縫製工作服、編織地毯、加工手套,製作工序標準,生產有條不紊。

山背村貧困戶王志先,一邊熟練地踩著縫紉機踏板,一邊推送布料,完全看不出她是一個剛到扶貧車間學習兩個多月的“新手”。

王志先的家裡,生活較為困難,是易地扶貧搬遷到安置點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以來,為解決增收問題,她輾轉到蘭州、北京、廣州等地打工,因父親體弱多病,她只好辭職回家,打算就近務工。

去年,王志先從村裡親戚口中得知,縣上通過招商引資在安置點引進了騰達實業公司,並在這裡建立了扶貧車間,這次回來,公司正在擴招女工,她心動了。“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的,沒想到被錄用了。”此時,王志先笑得合不攏嘴。

“現在我每天能完成100多件,每件一塊錢,一個月下來,收入3000元左右。”說話間,王志先手裡的一個衣服即將縫製完成,在明亮的車間裡,她笑容滿面……

兩河口鎮黨委書記蔡洪鳴說,“在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旁建立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搬遷群眾實現‘穩得住、能致富’,吸納兩村搬遷群眾到車間工作。車間建成至今已累計生產手套220萬雙、工服10萬多套、地毯300多平方米,帶動220戶貧困戶戶均年實現保底分紅3500元以上。”

(二)

山背、羅灣村的致富故事,不僅新居旁邊有,同時,還發生在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大山裡。

早上7點多到合作社給雞出糞、上飼料,8點多做飯吃早餐,接著粘紙箱,到12點左右吃中午飯,休息會再開始上工撿雞蛋,撿完收工。

說起在合作社務工的日子,羅灣村村民王鳳琴感到很開心。

王鳳琴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兩河口鎮羅灣村惠民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建場投產以來,她就被吸納到合作社務工了。

王鳳琴說:“合作社裡全是自動化設備,工作不是特別辛苦,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年底合作社還有分紅。”

不止王鳳琴,也不止惠民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之初,宕昌縣就將後續產業發展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之中,與工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兩村還依託“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成立果蔬農業合作社、養蜂農業合作社,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與此同時,宕昌縣計劃投資64499萬元,打造山背羅灣鄉村旅遊綜合項目,將新建景觀藝術田園、景觀花海、經濟背景林、有機蔬果園、景觀文化藝術街、景區道路、觀景平臺、藏羌特色建築設施及景觀小品。同時,完善旅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成投運後,將極大改善當地人居環境,促進宕昌鄉村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

兩河口鎮黨委副書記王興文說,通過發展多種富民產業,增加了群眾收入,加大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經過兩年的大力發展,將於今年底實現整村脫貧。

(三)

漫步在山水雅苑小區時,總會發現一群四處忙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願者的身影,他們經常幫村民們解決各種生活上的困難,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傳遞著溫暖。

2018年10月,山背、羅灣兩村依靠黨員幹部、宣講團隊、志願者、新鄉賢、先進典型、“五老”等文明實踐志願者,建成“六支隊伍”,成立了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期間,開展了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文明實踐活動。

點滴細節之間,有一種力量在生長。不管是老志願者,還是剛剛加入的新志願者,都在搬遷安置點掀起了一股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將美好品德代代相傳。

“我們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把一些大道理變成小故事,結合身邊人與事,闡述新時代文明實踐內容,讓群眾感興趣、聽得懂、做得到。”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主任王興文說,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才有生命力。

此外,在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這樣一張卡片,它記錄的不是餘額,而是愛心;有這樣一家超市,它支付的不是貨幣,而是積分。這就是山背羅灣鄉村“愛心超市”。

村民通過勞動獲取積分,再用積分兌換自己所需物品,這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成為“志智雙扶”工作的重要載體。不信,你聽:

“以前我沒事就打麻將混日子,反正我這麼大歲數也幹不了啥。現在就不一樣了,有了‘愛心超市’,我又撿起了剪髮的手藝,既可以服務鄉親們,還可以掙積分換物品,多好!”68多歲的李大爺聲音裡透著滿滿的喜悅。

與此同時,山背、羅灣兩村不斷擴大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輻射力,從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方面出發,銜接好能人大戶與貧困戶之間的幫帶關係,凝聚精神,提振精神,激發動力,改變貧困戶幹事創業的精神面貌。

新的生活環境、新的生活方式。文明風氣在這裡潛滋暗長,讓人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

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邁進。如今,山背、羅灣兩村的群眾挪出了“窮窩”,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而且通過開辦扶貧車間、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就業等方式幫助困難群眾脫貧,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邁入小康社會的信心。

( 隴南發佈 隴南日報記者/羅豔李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